(function(){ var content_array=["

備注<\/u><\/b><\/p> \n

希克獎入圍藝術家<\/u><\/p> \n

胡曉媛<\/b><\/p> \n

1977年生于哈爾濱,2002年畢業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她的創作涵蓋裝置、錄像、雕塑和繪畫,往往以具體經驗來探討時間、空間、意識和存在等抽象議題。2007年,她成為首位參加卡塞爾文獻展的中國女藝術家,亦曾參與2012年新當代藝術博物館三年展與2014年臺北雙年展等。她的作品曾在國內外多次展出,包括巴黎東京宮、斯德哥爾摩Bonniers Konsthall、Graz美術館、加州紐波特比奇Orange County美術館、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錄像局、北京公社、北京佩斯畫廊。她的作品亦被M+、上海外灘美術館、Hammer美術館、中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及其他機構納入館藏。<\/p> \n

梁碩<\/b><\/p> \n

梁碩生于1976年,200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2002至2007年間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2005至2006年參加海牙皇家藝術學院藝術家駐留計劃,2009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梁碩以集合多種物料和現成物的手法,構建出被他稱為“渣”的美學體系:粗野、注重建造和解構的過程、著眼于日常物件。梁碩藉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視覺元素,在其獨特的創作體系中游走,切換于不同層面的文化意識之間。梁碩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大型美術館展出,包括北京中國美術館、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館、新加坡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三藩市Yerba Buena藝術中心,以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他近期的個人展覽為2017年于德國巴登巴登國立美術館舉辦的《空無意外出入山》。<\/p> \n

林一林<\/b><\/p> \n

1964年生于廣州,現于紐約居住和工作。1990年,他于廣州參與創立“大尾象工作組”。他參與的展覽包括“移動中的城市”(1997)、約翰尼斯堡雙年展(1997)、臺北雙年展(1998)、光州雙年展(2002)、威尼斯雙年展(2003、2015)、卡塞爾文獻展(2007)、里昂雙年展(2009)、瑞士雕塑展(2014)和哈瓦那雙年展(2015)。他的作品曾在伯恩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PS1當代藝術中心、亞洲協會美術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Hayward美術館、M+和MAXXI美術館展出。 林一林的概念作品結合雕塑、裝置、攝影、行動與行為展演,以及錄像,將社會建筑與日常生活融匯一體。<\/p> \n

沈莘<\/b><\/p> \n

沈莘在明尼阿波利斯和阿姆斯特丹生活和工作。他從事影片、錄像裝置與行為展演等創作,藉此探索情感、價值判斷和道德倫理如何在個體與群體間流通,并建構其技巧和剖析其影響。沈莘的影片作品聚焦人際關系的復雜性與政治敘事,旨在促使人們以反身性思考來解構占支配地位的權力結構。他近期的個展包括:“使飽和”(上海沒頂畫廊,2019)、“居住的方法”(上海chi K11美術館,2018)、“切片裝置”(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2018)、“半說半唱”(倫敦蛇形美術館,2017)、“在家”(武漢剩余空間,2016)。他近期參與的群展包括:“新冶金者”(杜塞爾多夫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2018)、“破壞之歌”(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三年展,2018) 及“例外狀態”(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7)等。沈莘于2017年獲頒“BALTIC藝術家獎”,現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的駐留藝術家。<\/p> \n

陶輝<\/b><\/p> \n

陶輝生于四川云陽,2010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現于北京工作與生活。他將民俗文化與傳統藝術形式融入到繪畫、錄像與平面設計作品,并以傳統中國文化的技術工序和元素,質疑全球化、虛擬關系與霸權思維。他曾于2008年獲頒四川美術學院的“當代藝術檔案特殊獎”、 2015年獲三亞藝術季的“華宇青年獎”,2015年又獲Sesc巴西錄影藝術節的大獎。他的個展包括:“節奏與知覺”(香港馬凌畫廊,2019)、“陶輝”(雅典飼養員畫廊,2018)、“一點兒不多余”(OCAT西安館,2017)、“新傾向:陶輝”(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5)和“一個人物與七段素材”(上海艾可畫廊,2015)。他作品曾在曼谷藝術雙年展(2018)、“你對我知之甚少”(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館,2018)、廣州影像三年展( 2017)、上海雙年展(2016)和“本土:變革中的中國藝術家”(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美術館,2016)展出。<\/p> \n

楊嘉輝<\/b><\/p> \n

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是作曲家出身,2013年獲普林斯頓大學音樂博士(作曲)學位。由于曾受正統音樂訓練,他在藝術實踐中結合實驗音樂、聲音研究與場域特定展演的元素。他以聲音作為思考工具,剖析日常生活背后的意識形態與政治議題。他曾在杜塞爾多夫美術館、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M+和廣島市現代美術館等舉辦個展。他的作品曾于多個群展中展出,包括古根漢美術館、悉尼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館,和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之電臺廣播項目等。他曾獲多個獎項,包括2015年的“寶馬藝術之旅獎”和2018年的香港藝術中心“藝術榮譽獎”。2017年,他代表香港于威尼斯雙年展舉辦個展。 <\/p> \n

編輯垂注<\/u><\/b> <\/u><\/b><\/p> \n

關于<\/b>M+<\/b><\/p> \n

M+是嶄新的博物館,致力于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筑、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正在興建,建成后其規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矢志于躋身世界頂尖文化機構之列。我們冀以香港中西薈萃的歷史特色為基礎,從身處的斯時此地出發,為二十一世紀亞洲創立一座別樹一幟的新型博物館。<\/p> \n

關于西九文化區<\/b><\/p> \n

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愿景是為香港在濱臨維多利亞港、占地40 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帶。文化區內設有制作及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各類劇場、演出空間和博物館;并有占地23 公頃的公共空間,包括長達兩公里的海濱長廊。<\/p> \n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91202\/2657713-1-d?lang=1<\/a>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91202\/2657713-1-a?lang=1<\/a>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91202\/2657713-1-e?lang=1<\/a>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91202\/2657713-1-f?lang=1<\/a>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91202\/2657713-1-b?lang=1<\/a>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91202\/2657713-1-c?lang=1<\/a><\/p>"]; $("#dvExtra").html(content_array[0]);})();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