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4年7月1日電 /美通社/ -- 今天,“中國人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與飛利浦醫療保健聯合舉辦,是繼全國性大規模臨床試驗“中國人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項目啟動后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本論壇的主題是總結該臨床試驗項目的研究進展、分享初步研究成果,同時還開展了生物醫學統計和 SCI 論文撰寫的專業性培訓。來自全國14家大型綜合醫院的40余位青年放射學醫師參與了本次論壇。
“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相應的器官、組織缺血。如果負責腦部血液供應的腦血管出現狹窄、堵塞,就會引發“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中風”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見疾病,存在著明顯的三高現象,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據統計,中國每年發生腦中風的患者高達200萬,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因此,充分認識中風的嚴重性,提高治療與預防水平、降低腦中風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公共健康問題。
“中國人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項目就是旨在利用最新磁共振影像學方法,對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動脈粥樣硬化”高危斑塊進行篩查、診斷、風險預警和預后跟蹤,從而建立起適合中國人群的影像學診斷標準,為國人腦卒中的防控提供重要影像學依據。“我國醫學影像設備和方法的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人的基因遺傳、生活環境、飲食與體質狀況都與西方人群存在很大差異。因此,需要大力開展針對中國人群中國需要有自己的影像研究中心,通過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和實現技術創新,逐步建立起適合中國人群特征的臨床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法。”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苑純教授說。
“中國人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是由清華大學組織的一項長期的流行病學臨床科研項目,覆蓋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影像信息學等學科。作為該項目的合作伙伴,飛利浦醫療保健積極推動這一項目的發展,促成醫院與大學之間的多中心臨床科研合作,并為項目的發展提供設備支持。“我們很榮幸能夠參與到‘中國人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這一項目中。對于粥樣硬化高危病變的理解、識別和臨床處理等問題已被公認為全球人類健康的重大挑戰。我們希望能夠運用自身的創新優勢,與國內頂尖科研機構強強聯手,利用影像學的方法,建立起規范的診斷標準,為患者帶來健康福音。”飛利浦醫療保健大中華區總裁張文明先生說。
在過去的兩年間,在開展“中國人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評估”項目的同時,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潛心開發和優化了多種影像診斷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如頸動脈和顱內動脈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以及更為方便快捷的腦血管一站式MR管壁成像技術,并應用這些方法探討斑塊影像學特征與缺血性卒中的因果關系。通過開展多中心臨床科研合作和人員培訓,積極推廣高危斑塊的標準化成像與診斷流程,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