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都2015年11月25日電 /美通社/ -- 11月18日,“2015「鏈」大會 -- 你所未見的成都”在環球中心天堂洲際大飯店隆重舉行,該創業主題系列活動由微鏈發起,旨在通過不同城市的線下交流,挖掘和展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不同城市的不同創業生態。此次大會上,七牛市場副總裁李婧走進成都,用簡單形象的語言從文化的角度為大家闡釋云。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來自七牛的李婧,我今天不去枯燥地跟大家談云,而是談一下云文化、數據文化。大家都認為云是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是水電煤,因此,我相信很少有人會把云當做一種文化,但今天,我更愿意從文化的角度去闡述云,讓大家對云有更深的了解。
在云文化里面,最基礎的體現就是永遠在線。以全球領先的安防產品及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視為例,他們幾年前便開始做互聯網家用安防,其中明顯的變化是視頻監控網絡化,即原來視頻監控是放在儲存卡里,但現在則放在云端,可隨時隨地監控自己家里的狀況。
此外,云具有多樣化與延伸性。它包括非常基礎的技術,如云存儲、計算和網絡加速的技術,它有上層的SaaS云,也有平臺(PaaS)級的云。但是為什么說云是延伸的呢?當云的文化是以永遠在線為基礎的時候,它打通了數據,數據從死的變成活的,而它的流動就有了融合。
以前我們只能從單一數據判斷一件事情,而現在,我們可以從數據融合判斷很多事情。因此,云文化的背后是數據的支撐,有了數據的打通,對于數據的分析技術、得到的結論都是越來越有智慧的,而大數據的分析都是基于云的可靠性。
云文化的另一個體現是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是目前很火的詞,那么共享經濟跟云有什么關系呢?我覺得關系很大,當永遠在線的數據變流通起來,以前很多數據便由死的被分享出去,從而達到共享。因此,所謂的“社會2.0”在云的基礎上將會更快實現,同時,這也促進下一個云的文化出現,即數據隱私。
在自然語言世界,我們說的話,我們的肢體語言,我們留下的很多東西都跟數據相關。同樣地,在虛擬世界也有數據的存在。在這里,我們把數據分成三類,一類是大家拍照、錄音以及拍視頻所產生的數據,這些數據是非結構化數據。還有一類數據,即當你們瀏覽一個網站或者一個APP的行為被記錄所產生的日志數據,這些數據即半結構化數據。另外一種數據早在PC互聯網時代就存在了,即存放在關系型數據庫里的數據。這三類數據構成了計算機的所有數據。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占的份額越來越大。曾有報告提到,非結構化數據的占比已經超過95%。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為什么是從云開始的?現在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企業就是創新與營銷。這里面提到商業的幾個點,一是業務的部分,你跟用戶的交互可能是通過與機器交互的方式或者以物聯網的方式完成,但不管怎樣,最終都是有交互的。這個交互是業務實現部分,它落地于非結構化數據,對應前面提到的數據文化。這種交互可能是語音、文字或者操作。商業里面包含的第二個點是營銷和運營,過去的營銷和運營更多是用直覺判斷,但現在已經開始有更多的數據輔助我們做運營決策。例如,你可以從日志型數據入手,進行大數據分析。七牛的客戶海康威視,他們便是把視頻攝像頭產生的視頻存入云端,再通過識別算法識別哪個時間段的人流最多,男女比例是多少,而這樣的數據與其他數據(例如餐館的數據)相結合可以做出更智能的決策。
這里舉另外一個例子,Camera360是七牛的第一個客戶,早在2010年,七牛就與他們建立了聯系。他們做了一個手機相機,后端是一個云相冊。當有了云服務以后,人們更愿意把所拍攝的照片和視頻上傳到云端,讓這些數據持續在線,更便于分享。因此,與云服務的合作還可以延伸到硬件。舉完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未來每一個商業都是基于數據產生,而這些數據的基礎就是云服務,所以,一切都是從云開始的。
此外,未來的商業有著六大趨勢,它們是場景化、社交化、量化、云化、應用化和物聯網化。其中,有了量化就一定會有標準,標準化后就可以盡量外包,數據的量化催生了云服務的出現,讓云處于基礎的地位,包括云計算、云存儲,甚至是CDN。現在的一個APP已經不應該再以一個簡單的APP來看,也許它后面會發展一個聯盟,它會創造一個生態,成為一個平臺級服務。
七牛從成立到現在,我們一直在致力于為大家提供持續穩定的云存儲服務,但大家對云存儲的理解可能就是存放數據。事實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不這樣認為。備份的數據和托管數據僅僅是數據管理的基礎部分,但數據是活的,是流動的,它需要被分發,被網絡加速到你的終端用戶。同時,它也需要被處理和分析,從而更加智能地產生數據分析的結果。
所以,七牛用“存儲+數據處理+網絡加速”重新定義了云存儲,幫企業一站式管理數據。目前,七牛已經有30多萬企業級用戶,總文件數超過1600億,覆蓋國內50%以上的互聯網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