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5年12月18日電 /美通社/ -- 在“新常態”的中國經濟背景下,消費、投資、外貿、市場環境和經濟風險等都出現了新的特征,國家政策及產業導向都會出現新的機會。近期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步入新篇章。人民幣匯率逐漸市場化,使得投資者需要更多元化的全球資產配置來分散投資風險。在“新常態”的經濟形勢下,進行全球資產配置,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12月12日,由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SAIF) 與全美華人金融協會 (TCFA) 共同舉辦的SAIF金融E沙龍暨TCFA上海年會在上海舉行。沙龍特邀SAIF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錢軍,美國國際集團 (AIG) 首席信用官魏晨陽,系數投資CEO胡斌等多位優秀學者和資深金融人士,共同探討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走向和貨幣政策,金融改革與風險,全球投資和資產配置的機遇等重要話題。
在題為“TCFA及中國海外投資 -- 回顧、觀察和思考”的主題演講中,美國國際集團 (AIG) 首席信用官魏晨陽發表了精彩觀點,以下為觀點精粹:
1、近幾年,中國對美國的投資總量呈現井噴的態勢。今年上半年,中國總出海投資和并購投資的量為歷史較高。中國投資者“出海”基本在兩個方面:一是房地產,二是企業并購,也就是買資產。
2、中國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商業房地產總體的估值在過去兩年已經出現偏高的趨勢。資本涌入非常強勁,不僅是中國買家,還有歐洲的買家。我覺得能夠理解,從中國資本出海的角度而言,單從分散風險來說,哪怕買得貴了一點,可能還是合算的,但是否還要繼續買更貴的資產?而且在買了資產之后,如何經營這個資產?這些問題,出海的中國投資者們還是需要考慮。
3、從公司并購的角度而言,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美國并購的量也達到歷史上較高水平。并購的目的包括:收購知名品牌,提高全球知名度或反哺國內市場;開發美國和全球市場,雙方深度合作、資源整合,實現全球布局;利用當地技術、人力資源,進行研發。
4、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目前呈現三個趨勢:一是中國買家的戰略定位不夠清晰;二是投資海外整個過程的效率非常低;三是在并購之后,整合上遇到很大的問題。
隨后,SAIF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錢軍發表了題為“在銀行的影子里:理財產品風險與發行銀行的關系”的演講,以下為錢軍教授的觀點精萃:
1、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影子銀行所呈現出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金融機構的監管套利。監管部門可能對于某些金融機構在某個時點有一些比較嚴格的監管,而這些金融機構一方面在規定的活動中需要服從監管,但同時,金融機構多少有自己個別的盈利目標。說走灰色地帶也可以,監管套利也可以,這些金融機構會做出一些表外的活動。
2、美國影子銀行里的大量活動是導致本次2007至2009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影子銀行的產品越來越復雜,透明度越來越低,而對監管部門而言,又很難獲取比較直接的信息,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3、中國的影子銀行,尤其從銀行的理財產品而言,與銀行的關聯性還是比較多。如果規模很大,又不是很透明,而金融機構本身又以自己利益為較大化驅動的話,很可能影子銀行在發展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增加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這就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前很重要的現象。“影子總是會碰到腳”影子與身體是連接的,影子銀行到最后,與銀行還是有關聯的。
4、中國銀行和金融機構監管的一個特色就是準備金比例非常高,高準備金仍然可能是銀行想做表外業務的一個很強的動機。一個想利潤較大化的銀行,可能有非常強的監管套利的動機。
5、當被管制的利率很低時,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動機較強,因為它的融資成本較低,獲利空間比較大。影子銀行的活動與發行銀行的風險是相關的。自己本身不夠安全的銀行,反而更有動機去發風險比較高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的規模和風險與發行銀行本身由賬面體現出來的風險緊密相關。
6、中國影子銀行的增長,與美國貨幣市場基金以及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的增長有類似之處。
同一場合,系數投資CEO胡斌發表了題為“對沖基金的衍生品策略”的主題演講,以下為胡斌的觀點精萃:
1、國際上對沖基金的策略主要分為四類:一是股票對沖策略,其中,市場中性是最為基本的策略;二是事件驅動;三是宏觀;四是相對價值,主要在債券這方面。其中,股票對沖和宏觀的占比較大。一個大規模對沖基金的收益來自于杠桿,衍生品是最容易提供杠桿的工具。
2、國內典型的對沖策略中,以下幾種用得較多:第一類是Alpha策略,在國內主要就是買個股。由于市場流動性不夠,比較難做;第二類是統計套利,這種策略買的股票更多,交易的次數更快;第三類是期限套利,要能夠融資融券,較好的辦法是跟銀行掛鉤,中國現在沒有辦法做;第四類是CTA,大部分是用在期貨里面。CTA策略較大的特點就是交易頻率較快,容量較小,做不大。在國際上,CTA的項目并不多,而在國內很多人CTA做得很好。還有其他套利如分級基金套利、ETF套利、跨期套利等。
在圓桌討論環節上,上海同創偉業勝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合伙人翁涌、上海聯和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龐陽、聯和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侯瑛、聯合國南南合作辦首席經濟與投資專家楊慶宏、宜信公司高級副總裁、總裁助理錢駿、復星集團銀行發展部董事總經理顏勇參加了討論。圓桌討論由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張自力主持。
嘉賓們從“新金融和傳統金融的關系”、“互聯網金融投資風險”、“對沖基金如何適應中國發展”等幾個層面展開了熱烈討論和互動。以下為觀點精粹:
1. 關于新金融和傳統金融的關系:
錢駿:未來,隨著傳統金融機構更加開放,新技術和監管的進一步發展,新金融和傳統金融這兩者會融為一體。我從來不認為新金融會戰勝舊金融,它們是不矛盾的,只是在中國短期的大變革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幾種不同業態。
翁涌:互聯網金融也許不是一個專門的行業,它只是一個過渡期,本身就是金融的一部分。在中國特定的環境下,它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以后也許會變成傳統金融的一部分。
2. 關于金融信息系統的建立:
張自力:中國實際上是一個數據非常缺乏的國家,或者說,金融流程實際上并不能靠數據完全測算,相關領域將會有發展空間。
龐陽:中國的資產證券化,涉及到產品的合理定價、結構、如何打造活躍的二級市場等多個方面,監管層需要考慮到系統性風險,投資者需要知道產品真正的價值,這些都需要有完善的金融信息系統給予支撐。
3. 關于互聯網金融工具的運用:
翁涌:互聯網金融大數據是大家共享的一個數據,不是某個人自己特意去做的一個規范化的數據。例如,資產證券化,如果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并且有各自參與的表現形式,那么所能分析出來的數據就是大數據。大數據對于做投資決策和業務布局而言非常重要。
侯瑛:國外的商業模式、金融產品、金融系統、模型等,都可以用移植或者照搬的方式帶回中國,推動中國市場的發展。另外,需要學會怎樣去市場化,因為有再好的理念,再好的產品,也需要能落地才行。
4. 關于對沖基金在中國的發展:
龐陽:國外對沖基金歷經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投資管理、行政管理、信托彼此獨立的機制。這個市場自律的機制,不同于中國目前以監管、牌照為主的模式。我們鼓勵的行政管理基金模式正逐漸被監管部門所認可,目前仍處于起步摸索階段。
翁涌:國內的監管對股指期貨對沖策略以及其他一些交易行為,采取了非常強的限制措施。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以量化、對沖、中性策略為基礎的管理模式,應當如何去應對新的環境。
5. 關于互聯網金融投資風險:
顏勇:從銀行風險延伸來看P2P平臺的風險,正規且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具備兩個特質,一是風控,二是盈利成本。我們投資互聯網平臺,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監管風險,看這個平臺有沒有觸及所謂非法集資等監管風險;第二是違約風險和信用風險,看其是否有風控能力;第三看盈利模式是否有問題。
6. 關于未來中國的投資機會:
楊慶宏:中國的投資機會,從基本面投資戰略來講,很可能是增長性投資。所謂增長性投資,可能它初始的業績還沒上去,能看到的只是業績可能增長的趨勢。中國下個五年到十年間,增長性投資可能會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