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6年6月3日電 /美通社/ -- 隨著“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政府到社會,對“大國工匠”的呼喚空前迫切。對于知識密集型的 IT 企業,工匠精神同樣不可或缺,其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延伸。作為云計算、大數據領導企業,浪潮的工匠精神是專注 IT 產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精神;是不斷突破核心技術、推動產業發展的創新精神;是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的精益求精精神;是敢于挑戰、永不服輸的艱苦奮斗精神。
堅持:專注IT產業四十余年
追求 “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能夠取得一時的成功,但卻容易忽略產品的品質靈魂,難以成就百年老店。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這就需要企業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這正是浪潮專注 IT 產業四十余年的真實寫照。
1969年,浪潮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聯合開發出中國第一臺磁芯自動測試儀,正式開始涉足 IT 企業。此后的四十多年來,浪潮始終專注于 IT 產業,堅持主業不動搖,不斷向產業上游發展,由生產外圍設備逐步進入 IT 產業的核心領域,從國內信息產業的早期探索者發展成為今天的產業領軍力量。1983年,PC 時代到來,浪潮以自主研發的我國第一臺微機拉開了中國 IT 產業大發展的序幕,成為當時中國個人計算機市場三大主導品牌之一。1993年,互聯網時代來臨之際,時任浪潮集團副總工程師的孫丕恕率領團隊遠赴新加坡,打破各種技術封鎖,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服務器,開創了中國服務器產業。在云計算時代,浪潮又不斷突破芯片等關鍵技術,先后自主研發出中國第一臺32路關鍵應用主機天梭 K1、中國第一臺 PB 級海量存儲、整機柜服務器 SmartRack、中國首款云計算中心操作系統云海 OS 等一批云計算核心技術、裝備,并實現了新時代下商業模式的創新,開創了多種云服務模式,走上了產業的較高端。
幾十年來,世界 IT 技術經歷了多次革命,中國信息產業也幾經變革,與浪潮同時的企業或轉行、或沒落,唯有堅守 IT 行業,向著產業較高端的浪潮依然是中國 IT 產業的中流砥柱。
創新:從0到1,以持續創新引領行業發展
浪潮認為,工匠精神雖然需要對目標和信念的堅持,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要始終維持良好的品質,更需要與時俱進的持續創新。因此,浪潮將創新視為企業文化的 DNA。浪潮四十多年對 IT 產業的專注,離不開不斷增強的持續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大支撐。在每個時代交替之時,浪潮總能以敏銳的產業洞察力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在關鍵領域實現了多個從0到1的質變式創新,不斷引領行業升級發展,成為我國信息產業的啟蒙者和先驅者。
中國第一臺服務器 SMP2000 的誕生就是典型的代表。彼時,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孫丕恕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先后趕赴香港、新加坡兩地進行研發,通過互發傳真來交流研發進度和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1993年3月浪潮成功研發出這是我國第一臺國產 IA 架構服務器 -- 浪潮 SMP2000,一舉開創了中國服務器產業,打破了國外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應用限制,降低了服務器市場的產品價格,使得服務器在中國的廣泛應用成為了可能,加快了中國人進入網絡時代的進程。
同樣,另外一個改變中國信息化進程的里程碑創新也誕生在浪潮。2010年中國第一臺關鍵應用主機天梭 K1的問世,使中國成為繼美、日后第三個具備此類系統研制能力的國家,一舉結束了我國關鍵行業信息化建設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開啟了中國大型主機從無到有的歷史新篇章,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目前,K1已廣泛應用于金融、電力、交通、政府等多個行業,直接經濟效益近20億元,為國家重要信息系統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支撐,在高端主機領域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占據14%的市場份額。
正是在創新精神的引領下,中國的服務器產業突破了從無到有、從低端到高端兩個重要的關卡,形成了完備的技術、產業體系,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15年,中國品牌的通用服務器已經贏得了62.9%的市場份額,浪潮服務器則增長58.1%,貢獻了全球服務器增量的35.6%。
“審視浪潮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 CEO 孫丕恕看來,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業要追求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只有具有創新的工匠精神,企業才會對產品不斷鉆研思索、不停打磨探尋,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實現技術和工藝創新。
而為鼓勵創新,營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氛圍,浪潮在不同崗位的各個層面設立了獎勵措施;通過設立“專利墻”激發員工的創新激情;通過制定實施《技術創新獎勵辦法》重獎科研人員;通過設立“青年人創新基金”鼓勵年輕技術人員創新;并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創造性成果,形成了有利于重大技術突破的激勵文化,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員工技術創新的成就感和能動性。
此外,浪潮多年來始終堅持研發“飽和投入”原則,連續多年研發投入增長30%以上,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在高額的飽和投入下,浪潮聚集了國內業界一流的研發團隊和研發設備,為產品、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艱苦奮斗鑄就中國的“硅谷精神”
創新是一種修煉。浪潮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得益于良好的創新驅動文化環境,更源自浪潮人為挺起民族 IT 產業脊梁而艱苦奮斗的昂揚斗志。
工匠精神的繼承與發揚,需要堅韌的意志作為支撐。IT 產業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技術更新迅速的行業,沒有藐視困難、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就難以立足。有一篇文章,叫做《不眠的硅谷》,講述的是千千萬萬的美國硅谷人的艱苦奮斗加班的情形,與時間賽跑,沒有周末和假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睡著了,你就會失敗”。“睡得太久,就會有人搶先得到專利、項目資金或市場份額”。正是這樣的座右銘,驅使著睡眼朦朧的硅谷人徹夜工作。有人說這是一種病態,但正是這樣的精神造就了今日的硅谷!
這種精神在浪潮被稱為斗志,典型的表現便是“躺椅文化”。
“K1等一系列改變國家乃至全球 IT 產業格局研發成果的問世,都有同一種文化在起作用。”孫丕恕認為,浪潮創新的“秘鑰”是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精神,是永不服輸的信念。在浪潮的研發大樓,會經常看到研發人員徹夜攻關的場景,累了便在身邊的一張躺椅上休息一會,然后再接著干。這些躺椅不是個別人有,而是每人一把,被研發人員稱為“加班神器”。浪潮把這種現象稱為“躺椅文化”。
躺椅文化是浪潮人一脈相承的創新精神和奮斗文化的濃縮。它不是簡單的加班文化,而是浪潮敢于面對挑戰、解決困難的一種精神動力。“躺椅文化”不只是一種字面關懷的釋義,它已經脫離了幾把椅子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種奮斗的精神,一種創新的精神。
精益求精 從99%到99.99%
作為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信息化的穩定性異常重要,信息產品本身也是及其精密,對細節要求很高,一點的疏忽就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浪潮對質量的要求非常嚴苛。
從99%到99.99%,其利雖微,其益永久。這句話用著 K1身上恰如其分。
在 K1的研發過程中,板卡研發是一項龐大、復雜、精細的工程。比如計算板,尺寸只有50cm*60cm,如此狹小的面積上有40000個管腳,20層布線。方寸之間千針萬線,一條線出錯就會造成飛線,甚至主板報廢。為保證研發工作順利進行,在 FPGA 驗證前夕,研發工程師們全都停工,一手拿著原理圖,一手拿著電路圖,用肉眼一根線一根線的檢查,從而保證了100%正確。
在 K1這種大型計算系統中,可靠性每提升萬分之一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正是依靠精益求精的不含糊精神,項目組跟自己較勁,使系統可靠性提升至99.999%,意味著全年非正常停機時間不到5分鐘,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這種高可靠性也使 K1能夠完全替代國外小型機,甚至讓國外品牌成為了浪潮 K1的備機,贏得了用戶的高度認可和肯定。
“速度優先的互聯網經濟下,我們更需要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執著專一。”孫丕恕表示,作為中國 IT 產業的領導企業,浪潮將繼續秉承專注、創新、艱苦奮斗的“工匠精神”,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更多核心技術,不斷開創中國信息產業發展新局面,做 IT 行業的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