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6年6月6日電 /美通社/ -- 最近,上海天旦正在幫助一些大型銀行的科技部門制定“數據運營”的五年規劃路線圖。不單單為用戶提供產品,還利用產品和技術給用戶啟發和可落地的做法,幫助用戶挖掘長期價值,推動業務發展。這讓上海天旦顯得有些“另類”。天旦的“旦”,在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太陽從地面剛剛升起的樣子,天亮,破曉,夜剛盡日初出時”。上海天旦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天旦”)聯合創始人、CEO楊光輝說:“創建上海天旦之初衷,是期盼著能為這個行業帶來一盞明燈,亦或只是一束光亮,希望能夠憑借技術價值創造出一種不同的商業做法。”
11年前,一群對技術充滿熱愛的年輕人,看到很多優秀IT產品的價值被埋沒,于是決定開創一家公司,創造用戶能夠真正理解其價值的產品,希望以技術驅動商業價值。如今,這家公司 -- 上海天旦以一款國際領先的業務性能管理領域軟件產品,為眾多領先企業的龐大IT系統提供著強有力的運營保障,并持續挖掘網絡大數據的商業價值對外輸出。
用技術價值把用戶變成“盟友”
上海天旦初創時只有四個技術人員,既沒客戶資源,又沒銷售經驗,能打動客戶的只有沉淀多年的技術經驗和勤學肯干的專業態度。僅一年不到,這個小團隊提供的技術價值就獲得了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認可,獲得了不菲的產品采購合同。這令團隊成員獲得極大鼓舞,確信以技術價值驅動商業這條路在中國可以走得通。在隨后的日子里,上海天旦發現很多企業尤其是金融機構、運營商非常關注技術本身能給企業帶來的價值,關注專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地和上海天旦一起鉆研如何運用技術和產品幫助企業發展,上海天旦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客戶。
到現在,上海天旦的諸多客戶不僅僅支持“以技術價值驅動商業”這個愿景,而且成為了共同的推動者。2015年7月,上海天旦舉行 BPC 3 產品發布會,數百位客戶和同行蒞臨現場。令楊光輝和他的同事們始料未及的是,很多客戶在現場自發站出來講述他們采購天旦產品的過程,介紹這些產品給他們帶來的幫助和改變,對各個企業帶來的價值。上海天旦每年一度的產品發布會,吸引著技術大拿從五湖四海齊聚一堂,已經成為金融、運營商、大型企業IT運維小伙伴們的盛會。在2014年 NPM3 的發布會上,國泰君安的用戶甚至說,他接觸過的中國較好的兩家公司,一家是“上海天旦”,另外一家是“華為”。
“現場聽到這樣的評價,讓我有些熱淚盈眶。”楊光輝說:“很高興有用戶給予我們這樣的肯定,當然他也向我們提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和要求,這讓我們感受到了強烈的使命感,倍受鼓舞。”
大量的創新活動,實際上背后站立著許多中小型的產品企業。無論是 Splunk、Tableau 、Gigamon 等優化產業技術效率的公司,還是 Wechat、Twitter、Skype 等優化人際溝通效率的公司,往往是幾十人、數百人,多不過千余人的中小型組織。上海天旦由小壯大的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通過創新挖掘著技術價值,2006年發布 Bonelight 網絡分析軟件;2008年推出業內首個攜帶 Flow engine 能夠完全重組和還原網絡數據包交互和分析過程的軟件 Dali;2012年推出了獨立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 CrossFlow 產品線……
貼合用戶痛點
對于做產品,國內有兩個現象,一個是很多公司僅以中標為目的做產品,盲目滿足客戶采購提出的所有需求,號稱可以滿足各種指標,再加上價格壓低就能中標。而實際上,這些功能常常粗制濫造,在實際使用中并不過關。另一個現象是對有些產品刻意模仿國外產品技術和模式,甚至發展到了直接的“抄襲”。可是,中國市場不斷產生各種特色,沿襲各種文化。生搬硬套基于國外市場創造出來的產品,并不能夠讓用戶真正受益。“那些國外設計的產品,往往只有20%的功能適合國內用戶,而銷售部門常常不得不以這20%的功能加上很多想象力去說服客戶用120%的價格進行采購。”楊光輝如是說。
楊光輝表示:“我們最初的不抄襲原則并不是為了單純的道德,而是從用戶的切身需求考慮,切實站在用戶的角度積極探索產品的設計和完善,創造各種獨特的、優秀的做法。”為了對用戶深度洞察,上海天旦有一個十幾人的產品管理團隊,專門研究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新技術如何整合到產品當中、優化產品的管理工藝。這個團隊的規模在與上海天旦同規模甚至規模更大一些的國內公司中都不多見。正是大量的需求發現分析和精細的功能設計,使上海天旦能夠做到并不單獨為一個行業或是某個用戶進行簡單的定制設計,而是設計產品強大的可配置功能,可以適配銀行業、證券業、電信運營商等各個領域。
用戶體驗和產品商業價值,是上海天旦關注用戶需求的兩個著眼點。用戶體驗不僅僅是指用戶界面是否美觀好用。例如IT監控工作需要人們長時間盯著屏幕,非常容易導致視覺疲勞;如果操作人員有色盲或色弱問題則甚至無法正確分辨系統的反饋,大多數過去的產品都未能兼顧人群中約7.5%的色盲色弱群體。上海天旦對產品引入輔助性測試,對界面輸出的效果對各種色盲色弱的場景進行優化,以使產品真正為所有使用者所設計,提供高質量的用戶體驗。
“中國創造”走向世界
人行征信、中國銀聯、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上海期貨交易所、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廣東移動、山東移動、中國移動南方基地……上海天旦的客戶名單上已經排列了一長串國內大型企業的名字,但上海天旦還有更遠的目標。
近年來,在一些高科技領域,中國公司躋身世界舞臺的中堅力量,如在無人機等行業,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中國公司。2012年,上海天旦啟動 Netis2.0 計劃,其中一個目標是從一家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公司發展成為一家真正的國際性企業,這也是 Netis2.0 最具挑戰的目標。
楊光輝曾在2015年對全體員工說過:“從亞投行的設立過程到看到大疆、海爾等許多公司的杰出產品,我深信‘Created in China , Go Global’的時代已經掀開帷幕。”上海天旦正在進行這個過程。首先是在不同地區部署銷售和技術支持的分支機構。2015年末,在美國紐約的辦事處成立,天旦產品已經開始走進美國的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與此同時,楊光輝和管理團隊也在不斷地修煉“內功”,比如打磨產品的國際化版本、學習設置國際化價格體系。
曾經中國的金融業信息化被國外區甩在身后,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等在中國遍地開花,中國的運營商、金融機構在信息化方面實現后來居上的彎道超車。中國IT廠商的產品經受了騰飛中國市場的實戰考驗,并積累了豐富經驗,這將是參與全球競爭的優勢。雖然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但相信很快上海天旦的客戶名單上將出現知名國外企業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