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6年7月18日電 /美通社/ -- 7月18日下午,由51信用卡承辦的“金融業的開放與合作”主題研討會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召開。本場研討不僅集結了浦發銀行、美國花旗銀行、微眾銀行等國內外銀行業高管,還有眾多國內外金融科技企業的一把手以及來自哈佛大學&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共同聚首探討銀行業與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與發展。
該研討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金融科技大會“2016朗迪金融科技峰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朗迪首次在國內與51信用卡聯合舉辦的關于“金融生態”的主題研討,旨在促進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與創新金融業態的深度融合與共同發展。
活動現場,51信用卡副總裁楊宇智率先發表了主題演講,闡述了公司向金融科技企業邁進的過程和已取得的成績。截至目前,51信用卡已經從信用卡管理工具型企業成功轉身為信用卡垂直科技金融生態領導者,積累了6000萬優質用戶,業務范圍覆蓋負債管理、理財、小額信貸、消費分期等,構建了“從負債管理到綜合金融服務”的完整金融生態。
楊宇智希望,“讓每一個有金融需求的人,能夠快速地、有尊嚴地、獲得適合的金融服務。而快速、有尊嚴、適合的金融服務正是依托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支撐起來的。”
與金融科技的“小而靈巧”相比,傳統意義上的銀行或許存在“大而僵化”的問題。但在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李麟看來,“銀行也是有夢想和情懷的”。
他認為,當前商業銀行的確面臨著現有盈利模式不可持續、負利率時代到來、風控壓力增加等等現實問題,因此必須改變過去的觀念和方式,在“十三五”到來之際提高銀行的“智商”與“情商”,充分借助有效的技術,加強智能感知、智能交互、智能分析、智能推斷等能力,才能成為市場競爭中的贏家。
李麟認為,未來的銀行模式大致有以下框架:一是資金端、資產端等產融的深度融合;二是ICT技術的充分應用;三是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加入共享生態;四是實現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的無縫鏈接。
究竟在新金融浪潮的推動下,銀行業與金融科技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合作可能性?51信用卡當天特地邀請了美國花旗銀行、丹麥盛寶銀行、桑坦德銀行、微眾銀行等國內外傳統與新興銀行業巨頭就這一話題進行了圓桌討論。
桑坦德銀行北京分行總經理周偉指出,兩者之間若要達成合作,首先金融科技企業必須要有區別于銀行的客戶分類,其次是在細分領域具有銀行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三是找到兩者之間的可持續的合作方式。
美國花旗銀行亞太區借貸產品負責人 Rengan Sephardi 也在現場表示,金融科技企業與與銀行合作存在很多種形式。一是金融科技可以簡化金融服務的過程,提高用戶體驗,解決用戶痛點,而這也是銀行在尋求合作的領域;二是金融科技企業的大數據或者用戶授信方式可以為銀行提供很多附加值;三是金融科技企業在獲客能力和獲客成本上更具優勢,這也是銀行的訴求之一。
簡言之,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時代已經到來,作為金融科技企業本身,首先必須要加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微眾銀行市場部副總經理邢海鵬認為,任何一家企業要發展首先必須有清晰的商業模式,要準確明白你的服務對象是誰和你的發展目標是什么。其次要有完善的機制設立,完成互聯網人才與傳統金融人才的深度融合。第三,金融科技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大數據風控實力。
對此,丹麥盛寶銀行首席執行官 Adam Reynolds 也表示,金融科技企業要更加專注于自己擅長的事情,才能將競爭優勢較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