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17年4月18日電 /美通社/ -- 如果今人還保留著給自己取別號的傳統,頤居美麗鄉村CEO劉剛一定會把自己的號以“山野”為前綴。這是因為他在鄉村長大,有著濃濃的村野鄉愁,更因為他正在努力把一個個山野鄉村變得更美麗,為此他已付諸兩年實施創業項目 -- 美麗鄉村建設運營專業服務平臺頤居美麗鄉村。如今,“山野”這個網名已然成為劉剛的一個名號。
近日,閩寧美麗鄉村項目正式簽約,將通過“美麗鄉村+旅游產業鏈”模式推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這是頤居美麗鄉村又一個落地項目。
取其精華,突出特色
頤居美麗鄉村平臺以規劃設計、產業投資、鄉村運營為基礎,連接政府、企業、投資者、創業者與村民,同時充分挖掘鄉村的自然生態資源與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以經營為核心的美麗鄉村。
在“規模化”越來越被“個性化訂制”取代的今天,鄉村的特色發展尤其如此。各地的差異使不同地區的鄉村有著較大不同,尤其是偏遠鄉村。如何能做到系統有序而又因地制宜? 劉剛表示,每個美麗村莊的打造沒有固定模式,完全以當地特色為基礎,不做“推翻重來”的破壞,而是取其精華,突出特色,但是從規劃設計、產品設計和施工到后期招商引資、生態圈規劃以及長久運營,一系列從0到1、從1到10的步驟則是系統和標準化的流程。
除了建設和運營已規劃項目,頤居美麗鄉村項目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于設立鄉愁會產業投資聯盟,整合政府資源、產業資源、社會資本,不斷發現和帶來新項目,打造出能自我造血和完善的美麗鄉村產業投資生態圈,形成發展和反哺的社群效應,在動態中發展。頤居美麗鄉村平臺會在當地建立和培養持續運管的本地團隊。
美麗鄉村的幕后建設者
“幾乎每個地方政府都在著力打造自身的特色鄉村,并且希望形成品牌。我們做的事情和他們是一致的,但是我們并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為他們提供服務。”劉剛如是說。
政策和政府行為是建設的主導,農民和當地特色是打造的主體,在這個基礎之上,頤居美麗鄉村平臺發揮著盤活社會資源和專業運營的優勢,為鄉村提供規劃設計和投資服務,通過頤居草堂挖掘和匯集當地特色農副產品、文化產品的,通過眾創空間為企業提供資源連接、項目投資、服務孵化等創業服務,通過鄉村大學建立美麗鄉村的智囊團,并為本地村民提供培訓;通過文化旅游中心搭建旅游服務平臺和文化展示平臺。
頤居美麗鄉村平臺發揮優勢和提供服務的一個基礎是充分應用大數據。大數據對于今天的任何產業都是重要的行動依據和效果展示,頤居美麗鄉村平臺作為數據入口,錄入項目所在地的美麗鄉村產業相關數據,涵蓋景區數據、農家樂消費數據、民宿消費數據、新投資項目數據、鄉村創客數據、就業人員數據等,通過當地的數據積累,再結合全國各地美麗鄉村的大數據進行分析,為具體的美麗鄉村項目提供未來規劃與建設方面的指導。以安吉的余村為例,其數據已經形成可視化透視圖。
安吉是劉剛的家鄉,那里的美麗鄉村建設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鮮活樣本。除了安吉的余村基地,赤壁基地、閩寧基地、托克托基地……甚至面積僅25平方公里,人口10萬的潿洲島基地,都是本地化屬性極強并且受到當地政府極力推廣的項目,這些都是劉剛和其頤居美麗鄉村團隊操盤打造的。
與其他創業團隊大張旗鼓宣傳造勢不同,頤居美麗鄉村團隊很少出現在媒體和大眾視野中,更多是站在幕后。球場上,被大家忽略的裁判才是出色的裁判。同樣,當一個個成功打造的美麗鄉村得到人們認可的時候,打造它的幕后團隊才真正是“金字招牌”。
鄉愁再也不用遙遙相望
少時在山野鄉村中成長的美好記憶,多年來漸漸釀成了“鄉愁”。濃濃的故土情結,對劉剛來說,不止是對青山綠水間往事的回憶,還有怎么讓鄉村更美麗、怎么讓農民在鄉村生活得更幸福的思考。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這一政策讓學農業經濟管理出身并且一直關注鄉村發展的劉剛感覺實現夢想的時機到了。2015年,他借著建設“美麗鄉村”東風,提出將眾創升級到2.0下沉到鄉村的創業計劃,并且得到了千萬級融資。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沉淀在農村,掌握傳統文化和技藝的人才聚起來并且發揮出他們的才能。”劉剛說:“把眾創下沉到鄉村,‘帶人進,帶貨出’,把傳統和匠人的產品發揚和傳播出去。當鄉村的生活品質提升了,就能把人留住,無論是留守的、返鄉的、旅游采風的,還是招商引資進來的。”當朋友圈被“逃離北上廣”的困擾和討論刷屏的時候,劉剛已經在北上廣之外找到廣闊天地 -- 把鄉村打造成城市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