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7年7月13日電 /美通社/ -- 在這個熱鬧的暑期,由國內精英動漫人打造、音樂大神吉田潔擔綱作曲、被國漫迷寄予很大期待的3D動畫大片《熊貓明歷險記》,已全面完成制作。該片由四川盛世天府傳媒有限公司出品。
長久以來,曾經有過《阿凡提》的輝煌的國漫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大多數國產動畫畫質粗糙,劇情低級,導致很多年輕人對國漫失望,轉投“外漫”的懷抱,成為了“外漫”的忠實粉絲。直到2015年國產動漫《大圣歸來》的出現,其被稱為充滿誠意的制作讓失望已久的觀眾找到了興奮點,從而點燃了它的票房,讓國漫似乎又重新活了過來。
借著這股東風,國內動畫市場開始復蘇,一批有特色、制作精良的國漫作品開始涌現,國漫也逐漸聚攏了一批像小原一樣的從“外漫”回歸國漫的粉絲,他們都對國漫抱以更大的期待,呼喚著更多優秀的國漫作品的出現。
熊貓明填補國產熊貓動畫品牌空白
2015年10月20日,一座熊貓明的雕像在倫敦動物園隆重亮相,同時,一部以這只名叫明的傳奇熊貓作為原型的大型動畫院線電影《熊貓明歷險記》也宣布正在制作中,該片制片人吳韻嬋在活動現場表示,這部以熊貓明為主角的動畫電影將于2018年春節檔上畫。
縱觀全球動漫產業,熊貓動漫題材呈現出一種大熱的趨勢。美國打造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借用中國“國寶”熊貓的形象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甚至在中國一提熊貓的動畫形象,大家第一個想起的就是美國的《功夫熊貓》阿寶,這種美國文化的“長驅直入”,不能不說是國漫的一個尷尬,更是熊貓題材影視的一個急需填補的空缺。而《熊貓明歷險記》的出現,則被業界更多地寄予了彌補空白的期望。
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和新的文化符號,在《熊貓明歷險記》這部動畫電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這只在英國被稱為“功勛熊貓”的大熊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是倫敦動物園的較大的明星,她的照片遍布海報、地鐵,她的形象毛絨玩具賣到爆棚,她的明信片廣為傳播,她甚至搶奪過當年的瑪格麗特公主的小紅傘,還心安理得地讓當時還是伊麗莎白公主的英國女王給她撓過癢癢,去世時更像一個大人物那樣榮登《泰晤士報》的訃告欄。當然,她最為大家熟知的,則是在德軍的狂轟濫炸中表現得安然自若,由此帶給英國人民輕松和歡樂,鼓舞了二戰中英國人民的士氣。
《熊貓明歷險記》作為將中國故事講述給世界的絕佳載體,不僅成功入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2015年度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也被列為四川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項目。同時,該片還被業界公認為是“一帶一路”題材的較大動畫片,和較大的國產熊貓題材電影。
追趕迪士尼,《熊貓明歷險記》靠故事和情懷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中國美協動漫藝委會秘書長、中國動畫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影視動畫協會會長李劍平在談及中國動畫電影時曾說:“大家這些年來一直在追問我們國產動漫與國外動漫的差距,我覺得,在今天,制作技術的差距已經不是主要問題,關鍵是講故事的能力存在差距。”
《熊貓明歷險記》在追求畫面高質量的同時,更大程度地將重心放在了“講好故事”上,試圖以精彩的故事來“彌補”國產動畫電影“制作精良,故事欠缺”的普遍短板,也因此被業界看好為繼《大圣歸來》、《大魚海棠》之后國產動畫電影可能出現的又一現象級國漫。據先睹為快的業內人士稱,這部僅劇本創作時間就多達5年的動畫電影,“故事非常精彩,其淚點、笑點起承轉合完全不遜于一部好萊塢大片,起碼,這部電影把故事講圓了。”對此,《熊貓明歷險記》總制片人、編劇、導演鄧司令表示,近幾年,中國動畫在投資和制作上有較大的提升,但比起像迪士尼數億美元的投資和其頂尖的技術來說還是有著巨大的差距。因此,唯一可能追趕迪士尼的就是充滿中國元素的故事和故事背后傳遞的情懷,因為對于一部電影來說故事內容永遠是核心,是無數零前面的那個一。
《熊貓明歷險記》中,也展現出了想要追趕迪士尼的野心。這部動畫電影加入了相當多的“中國元素”:中國的秀美山川、富有中國特色的川劇變臉、明在自己家園里和人類和諧相處的情節,這些“中國元素”無疑都體現了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中國故事背后的人文情懷。由此,這部有溫度有內涵有情懷的動畫電影,試圖把中國故事用電影語言講述給世界,鮮明亮出“熊貓動畫中國制造”的旗幟。
提到熊貓,觀眾往往首先想到《功夫熊貓》中的阿寶,阿寶其實是“熊貓身,美國心”,而熊貓明則是純純正正的“中國心”。《熊貓明歷險記》試圖用電影表達一種充滿正能量的樸素世界觀,編劇、導演鄧司令在創作劇本時,給熊貓明打上了鮮明的四川人的人格烙印,她的貪吃以及善良、膽怯、堅忍的性格特征,讓觀眾充滿親切感。與《功夫熊貓》中的阿寶相比,熊貓明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有趣存在,她的天真善良,憨態可掬,以及它無時無刻不萌到滴水的行為和神態,都成為了熊貓明的獨特魅力,如果一定要將阿寶和明放在一起看待的話,他們更多的是一種互補和搭配,而不是比較和競爭。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迪士尼等“外漫”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中國“國寶”熊貓作為動畫角色的出現,也被更多地看做是代表著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的回歸,而這,正是當下的動漫市場迫切需要的。
國漫急需告別“低幼”,熊貓明做有益嘗試
長期以來只要提及動漫,在國人的印象里首先聯想到的就是“低幼”,究其原因,是因為當代年輕觀眾對動畫電影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國產動畫電影的內容卻始終停留在低幼層面,只投小孩子的喜好。
目前,國內動畫電影份額較大的依然是低幼型動畫,故事內容上“低幼”、制作上低級粗糙,導致青年人不屑于看這樣的動畫電影。“低幼”就像一個魔咒一直桎梏著中國動畫電影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國內熱愛動畫的年輕觀眾習慣了看國外的動畫作品,對中國的動畫作品沒有信心。直到2015年《大圣歸來》的出現,讓年輕觀眾對國漫有了信心,開始正視國漫,將目光從“外漫”上轉回。
《熊貓明歷險記》這部動畫電影從劇本階段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從題材到故事,都避免低幼化,試圖目標精準地打造一部適合全年齡段觀眾的合家歡題材電影,不僅有著好萊塢電影的笑點、淚點,更有著人類共通的情感,并且把故事用現代的電影手法表現出來,讓當代觀眾特別是當代的年輕觀眾喜聞樂見。一言以蔽之,片方一開始就試圖做一部“有價值觀的電影”。
熊貓亮出“中國造”
依托這只富有傳奇色彩的功勛熊貓明的形象,以功夫熊貓為追趕目標,動畫電影《熊貓明歷險記》出品方四川盛世天府傳媒有限公司由此提出了“熊貓中國造”這一概念。其編劇、導演、動畫導演、動畫師組成的300余人的團隊全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主角熊貓明更是被賦予了勇敢樂觀善良等中國人的人格特征。
不僅如此,該片出品方還試圖在動畫電影《熊貓明歷險記》基礎上,全面打通熊貓文化產業鏈,以《熊貓明歷險記》同名手游、熊貓明動畫片、熊貓明真人版電視劇、熊貓明主題公園構成熊貓文化產業的良好生態。
其中,《熊貓明歷險記》的同名手游已被多家游戲商盯上,而作為熊貓文化產業鏈中重要一環被出品方重點打造的《熊貓明歷險記》動畫片,規模將達到1000集之巨,參照《喜洋洋和灰太狼》系列60億元衍生品價值的行情,熊貓明系列動畫片至少能像喜洋洋一樣帶來80億的衍生品價值。而其真人版電視劇將采用全明星陣容拍攝,男一號計劃由世界知名影星飾演,目前已在籌劃中。
而后《熊貓明歷險記》的出品方將依托熊貓系列電影、手游、動畫片、電視劇的熱度,重點打造熊貓文化延伸品和世界上首個熊貓明電影主題樂園,這一主題樂園將跳出國內其他主題樂園純粹照搬西方模式 -- 娛樂性強卻主題平淡、同質化嚴重、傳統文化烙印缺失的窠臼,將以高品質的動畫電影和手游產品的巨大影響力和世界首個熊貓 VR+ AR 體驗區落地為亮點,逐步打造一個富有四川特色、帶有強烈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中國故事烙印的“中國迪士尼”,成為全川乃至全國的一張新的文化旅游名片。
出品方表示,想要打造中國的迪士尼,絕不是到街上隨便弄一個熊貓玩偶那么簡單,很多街上賣的熊貓玩偶難以像迪士尼一樣標識化,就是因為這些熊貓玩偶沒有文化的靈魂,沒有一個具象的動畫形象支撐。因此,他們要將熊貓明打造成老鼠中的米奇,讓其做到鮮明的標識化。只要看見熊貓,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熊貓明。
該片出品公司四川盛世天府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蔥說:“正是由于熊貓這個形象大家都知道,我們才想借此打造中國迪士尼,而嘗試迪士尼化的絕佳選擇正是我們的國寶熊貓,我們希望將熊貓打造成為中國迪士尼的代表形象,這正是我們一個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