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17年12月20日電 /美通社/ -- 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行走在寬闊平坦的泰達街道上,樓宇廠房錯落有致、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如同畫家創作的一幅山水畫。泰達從過去萬里荒涼的鹽堿灘,到現在隨處成片的綠蔭;從過去的人跡罕至,到現在的一片繁榮……三十余年的辛勤勞作,泰達人讓一個“風吹沙土飄、地上不長草”的鹽堿荒灘,變成了一顆渤海之濱的璀璨明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近年來,天津開發區持續提升區域生態化水平,單位能耗優于全國平均能耗標準,已經成為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在今年9月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第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綠色園區名單中,天津開發區入選國家首批綠色園區,也是天津地區唯一獲得國家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園區稱號的產業園區。此次評選工作旨在為貫徹“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要求,加快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率先打造一批綠色制造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經過30多年的建設,天津開發區從優化園區空間布局、調整提升產業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污染集中防治、強化基礎設施共享等方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具體工作推動園區綠色發展。開發區之所以能夠撐起這些名號是因為在尋求發展的同時,并沒有舍棄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是加倍重視環境,走出了一條發展與保護并進、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共存之路。注重綠色發展理念的泰達如今經濟騰飛、產業蓬勃,卻依然藍天白云,碧水青山。”開發區環保局副局長宋雨燕表示。
產業共生筑牢綠色發展之基
作為我國首批開發區之一,天津開發區經過30多年發展,依托高速便捷的投資模式與渾厚的現代產業基礎,2017年GDP達3049.8億元,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3000億元的開發區。天津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開發區中保持領先的情況下,萬元GDP能耗、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均呈現下降趨勢,2016年全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270.37公斤標準煤,比上年下降8%,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新鮮水耗3.1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4%。泰達作為典型的“一區多園”綜合型產業聚集區,自2005年引入循環經濟理念以來,以大項目好項目建設為抓手,探索出了走出了一條資源利用最優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經濟效益較大化的經濟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天津開發區重視與周邊區域的耦合發展,著力落實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戰略,積極協同濱海新區其他功能區域,天津開發區按照“集團化、基地化、鏈條化”原則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引進補鏈企業,搭建起電子通訊、機械制造、醫藥化工和食品飲料等主導行業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并通過推進企業之間副產品交換,形成了企業類型多樣、產品鏈接緊密、資源閉合流動、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的產業共生網絡。比如,在電子通訊產業方面,形成了通信設備、新型消費電子、電子元器件與光電等四大細分產業群。引進泰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設置廢舊家電回收處置生產線,年處理電子廢棄物2.5萬噸,分離提取出的金、銀等貴金屬作為原料再利用,使電子廢物實現了零排放和資源化利用。再如,在汽車產業方面,圍繞整車項目的一級配套商眾多,產業附加值高的配套項目達到三分之一,形成了包括發動機、汽車電子、汽車零部件、汽車模具、輪胎、涂料等較為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使整車生產中產生的廢鋼、廢鋁等得到了資源化利用,實現了汽車產業中“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循環流動。
“開發區‘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以點帶線,由線及面,著力打造生態產業鏈、產品鏈和廢物鏈,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網,不僅推動環境容量與產業集中布局均衡發展,更通過產業集群效應為區域發展釋放更多紅利,讓區域邁向綠色發展之路。”宋雨燕介紹說,“其實,早在建區伊始,開發區就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很早就關注綠色了。比如建立水循環系統,早在1999年,開發區就投入設立污水處理廠,當時國家并沒有強令要求,建成后實現污水循環利用;2008年區內實現了電子廢物的‘零排放’與‘資源化’。開發區內企業不必建造私家鍋爐,不必為能源的自給自足而焦慮,開發區為企業提供集中供熱、供氣等能源一體化服務,作為園區的管理者,未雨綢繆,讓綠色理念融入到這片土地的每一個細胞,筑牢綠色發展的根基。”
“節能減害”涵養綠色之源
適應新常態,謀求新發展,就是要使開發區產業結構變“多”、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這既是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的有力抓手,也是引領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同時為區域“綠色發展”提供了嶄新機遇。天津開發區作為實體經濟的聚集區,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是將這些產業推倒重來,而是讓產業向更高技術水平、更綠色環保的方式進行轉移,讓泰達綠起來、美起來、靚起來,碧水、藍天、綠地縈繞在每一名泰達人身邊。
天津凱萊英醫藥生命科學技術有限公司是醫藥領域的領軍企業,服務藥品涉及腫瘤、病毒、感染、心血管、神經系統、糖尿病等多個重大疾病治療領域,與百姓日常用藥息息相關。其中,培南類藥品關鍵中間體的銷量占全球總銷量的32%,居全球領先地位。在工信部日前發布的2017年第一批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名單中,凱萊英成功入選“綠色工廠”。從工廠規劃到產品設計,從采購管理到產品生產,都緊緊圍繞著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的提升,為綠色體系的打造提供了鮮活注腳。
“凱萊英入選綠色工廠一直以來遵循的是技術引領、工藝推動、終端控制理念,不僅實現‘節能’,更能‘減害’,讓綠色環保的理念深植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工廠的每個角落。”凱萊英公共事業部負責人孫琳說。綠色實驗室作為凱萊英綠色工廠的核心,凱萊英擁有“綠色制藥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綠色制藥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天津市藥物綠色合成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等公共平臺,科技成果從源頭上為工廠綠色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綠色理念從始至終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
在“節能”方面,凱萊英自主研發的綠色制藥技術 -- 連續性反應技術解決了傳統反應很難實現的工業化放大的難題,自主設計、開發的一系列連續反應裝置,在抗病毒、抗癌等重大疾病領域,新工藝與傳統工藝相比,成本下降了40%,能源消耗減少45%,三廢降低60%,實現降低成本、能耗,三廢的大幅度降低。在“減害”方面,作為推動企業綠色工廠創建的核心技術,凱萊英通過生物酶催化劑實現傳統催化劑有效替代,避免了易燃易爆、有毒試劑的使用,且簡化工藝路線,處于行業內乃至國際領先水平。在控污方面,專門設置工藝安全實驗室,配備三廢的處理系統,在線監控,容易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生產工藝,實現源頭控制,大幅降低了三廢排放和能耗,實現了化學生產與環境友好共存的環境和諧理念。
如果說凱萊英入選綠色工廠為區域其他企業確立了一個“小目標”,天津開發區圍繞電子通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石化產業等支柱產業,不斷引入高水平的廢物資源化配套項目,鼓勵企業朝著這個“小目標”努力。比如推動高能耗的食品行業與區域供熱公司開展冷凝水回用工程,建立能源的梯級利用體系等。針對眾多中小企業開展產業共生網絡建設,推進廢物規范化分類收集,基于市場原則開展副產品交換。構建以水資源利用為核心的水務產業循環經濟鏈。在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下,大力推進了東區、西區污水處理、再生水綜合利用及網管建設,實現了區域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5.75萬噸/日,再生水處理能力達到7萬噸/日,特別在天津開發區西區創新了人工濕地項目,實現區域水循環體系。
“天津開發區在產業結構,不僅僅是單純增加三產,重視產業升級,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到新能源產業、風能、大醫藥、海洋經濟行業,帶來引入水平與產業清潔程度的雙提升。無論是蓄電池生產過程中,從廢舊鉛酸蓄電池中提取再生鉛、再生硫酸等,并將其作為原料重新輸送到蓄電池生產過程,還是食品領域,面粉的生產到廢面、其他有機食品廢物、廢水的處理和綜合利用過程中,物質在各組成企業間穩定循環。天津開發區已從早先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汽車制造、食品飲料四條循環經濟鏈發展到生態圈,共生網絡更加密集一條條鏈條向中高端延伸的過程中,實現了橫向耦合、縱向閉合以及區域整合的跨產業生態共生關系。”宋雨燕表示。
創新管理踐行低碳之路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既是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也是對管理手段的一項考驗。“以招商引資的方式弄環保并不是走過場,走形式,而是要實實在在讓企業享受到綠色發展的紅利,讓區域綠起來,靚起來。”談及綠色園區的管理,宋雨燕說,“天津開發區除了擁有領先的硬件基礎設施吸引企業落戶,在軟件方面,開發區有近10年促進環境保護節能減排鼓勵政策,2007年預算專門提出1個億對節能減排企業進行補給,鼓勵名錄每兩年進行更新。截至目前,已兌現了2.6億扶植了800多個項目。”
在綠色園區建設期間,天津開發區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供清潔能源利用比例,實現新增供熱銘記全部實現熱電聯產,東區生活區由4臺20蒸噸天然氣鍋爐供暖。出臺開發區太陽能光太鼓勵政策,單個項目補貼總額較高達200萬元。以節能項目為依托,以管理體系建設為支撐,深化工業企業節能工作。截至目前,驗收通過35個節能項目,提供節能補貼692.74萬元;共完成節能量48238噸標準煤。同時,率先全面執行建筑四步節能,推進一星、二星、三星綠色建筑認證,建設低碳示范樓宇,開展公共建筑能耗在線監控系統等。
除了政策紅利,天津開發區還專門成立了泰達低碳促進中心,將現有產業低碳化、綠色化,筑巢引鳳,為技術對接搭建平臺,將清潔技術、清潔企業吸引進來。低碳中心每年舉辦100多場企業對接會,以促進低碳經濟信息交流、推動節能環保領域商業對接、拓展低碳產業國際合作為主要工作內容,致力于發展成為低碳環保領域的資源整合服務平臺,培訓綠色發展能力建設每年達1萬人次,聚集國內外清潔技術企業,搭起了泰達循環經濟的一個個“綠色鏈條”,呈現泰達發展生態工業的一道道“綠色風景”。
此外,天津開發區重點創新循環經濟管理機制,借鑒歐盟、日本在固體廢物管理的模式,試行“區域產業共生網絡建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聯單管理制度”、“工業固體廢物生態管理標識活動”等做法,探索推進企業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的驅動力。同時,開展園區物質流分析的研究工作,探索綜合型園區循環經濟建設過程中關鍵資源能源要素的合理使用方式,并以此為基礎正在研究開發建設“天津開發區循環經濟信息服務平臺”。
集中防治護航綠色發展
這片繁榮來之不易,讓人無比珍惜。泰達對企業生產污染排放實行最嚴格的監察制度,所有企業項目必須通過排污監察后才能生產,一經發現超標污染排放立即整治。實現了發展與環保同步進行,維護并保護環境。開發區園區的美麗事關所有泰達人的幸福指數,只有人們的認同和口碑才是較好的回報。
為了加強污染集中防治,開發區開展“清新空氣”行動:完成了7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的綜合治理工程;域熱源廠實施脫硫脫硝除塵設施改造;金耀生物、金橋焊材等公司自備鍋爐改燃或并網以及加油站油氣治理設施改造,以及27家餐飲企業油煙治理,這一系列的舉措將園區內氣體排放物的污染降到了較低;截止目前各種危害大氣環境事件共計立案6424起。從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上下足功夫,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區域環境監控預警系統,涵蓋全區重點污染源測點和多個環境監察站,可隨時掌握全區重點排放源主要污染因子的排放情況,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據統計,2015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良好及以上天數為210天,區域空氣質量達標率57.5%。PM2.5、臭氧等空氣質量主要指標符合國家區域環境標準,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區綠地面積2233.49萬平方米。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國家發展描繪了嶄新路徑,而綠色理念作為其中重要一維,既是國家發展的新格局,也是城市轉型提升的必由之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居民,天津開發區將持續積極優化綠色園區,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環境保護,打造綠色泰達,宜居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