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3月26日電 /美通社/ -- 3月23日,AICM舉行了成立30周年慶典。近幾年,中國在遏制產能過剩和減排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供給側改革將繼續,環境法規的執行日趨嚴格,以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石化和化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際方面,化工業終端市場整體趨勢變緩,并購頻繁,投資收緊。國內方面,中國經濟發展進入結構調整期,隨著《中國制造2025》、《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發布,行業發展的安全環保壓力和要素成本約束日益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質增效、綠色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政府要求在今后的四五年,大部分的化工生產企業在園區運營。作為慶典的議程之一,在題為“當前政策大環境對化工業的影響及跨國化工企業的挑戰與機遇”的研討會上,多家跨國化學品制造商企業加入了討論。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化工企業群已經相當的龐大,但良莠不齊,一些生產傳統化工品的企業是否能及時轉型獲得成功,直接影響到解決產能過剩的力度和從源頭上整治環境污染的進程。中國的化工企業進入了一個更具競爭力的時代,政策鼓勵更有戰略性的投資及與當地經濟更高融合度的生產,以AICM為代表的跨國化工企業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有其獨特的優勢,機遇大于挑戰。本次研討會中,參會企業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創新
化學是下游行業創新解決方案的推動者。在中國,我們看到了強大的研發承諾,即來自中國的化學專利數量約占全球所有化學專利的50%。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莫里森博士指出:巴斯夫去年在全球研發上花費了約19億歐元,并將先進材料和系統研究的全球總部帶到中國;而作為工業4.0運動的一部分,化工業本身正在經歷新的創新浪潮。跨國化工企業希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更安全,更高效的制造。這種變化不是沒有挑戰,我們需要看看新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如何影響數據傳輸。
產能過剩和供給側改革
過去幾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削減產能過剩行業的資本支出,鼓勵高端產品。這為國際公司提供了在中國不斷投資關鍵基礎原材料和高端化學品生產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的機會。提高工業數據的透明度和財政政策和國有企業改革將有助于引導外資進入高質量地區。阿科瑪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戴仁威認為:《中國制造2025》為國際領軍企業接下來的首要目標的計劃提供了方向,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設備,進一步開發貼近客戶需求的研發能力以及與當地的合作伙伴關系。
化學工廠的搬遷
環境法規的實施的加強,將改善化工業的整體環境健康安全(EHS)表現。國際公司在歐美經歷了類似的階段,可以與當地的同行分享在 EHS 治理方面的較佳實踐,但是不應該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例如高附加值產品制造往往需要強大的研發支持,并且需要貼近客戶,如果不涉及高危化學品,也許在綜合科技工業園區更能發揮優勢。萬立帆,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表示:當今中國石化行業的整體結構轉型,特別是化工場址搬遷和化工園區升級,可能對AICM成員公司構成短期挑戰。但我們相信這將對石化行業的升級產生最終影響。我相信從長遠來看,結構轉型將支持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增長,并為公眾和投資者帶來利益。
化工園區升級
把化工生產集中到化工園區大方向是正確的,這也與很多大型化工企業的戰略符合,比如巴斯夫數十年來一直采用的 Verbund(或綜合)概念,添加其他企業的踐行。中國大約有500個化工園區,質量和標準各不相同,確保這些園區真正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并采用較佳的 EHS 標準非常重要。
危險物品管理
讓合格的服務商提供處理危險貨物的儲存和運輸。自2015年天津事故以來,很多危險化學品倉庫被迫降級或關閉。許多化學公司正在面臨尋找合格倉庫的挑戰。隨著現代化工園區的發展,在規劃階段考慮入庫以確保供應充足是非常重要的。與統一化學法規類似,目前有多種標準。這些標準的引入,除了改善運輸的整體安全標準,還要考慮它與國際運輸的接軌,助力“一帶一路”等大型國際戰略的執行。
化工業在迎來新挑戰的同時,也孕育著增長動力。跨國化工企業在這個轉型中也扮演著積極的角色,AICM成員公司將一如既往地執行國際及中國的政策法規,將未來的發展重點放在創新驅動、安全生產、綠色環保、跨行業整合,以及本地和國際資源和市場之間的協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