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5月31日電 /美通社/ -- 因技術迭代或企業經營而導致廠房閑置,近年來不在少數,由此引發的土地閑置和浪費問題也日益凸顯。當城市面臨快速發展和資源環境緊張的現實矛盾之下,如何盤活存量工業用地,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其中一個有效途徑就是把開發和建設交給專業的產業從業者,幫助地方政府讓“產業回歸產業”。位于北京順義的環普國際科創園便是一個成功典范。
近些年,順義正在聚集智能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大健康、高端裝備等六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提出到2025年,將圍繞汽車領域,在保持千億級傳統汽車產業基礎上,新增千億級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環普進入順義后,順應當地產業導向需求以及中國創造升級,將北京園區定位為研發類科創園,以吸引高精尖企業,吸納高端研發人才,盤活存量用地,并帶動經濟升級。
以汽車制造產業為例,北京環普國際科創園第一個帶入的企業便是全球汽車巨頭寶馬的研發中心。寶馬集團去年總研發投入增加了18.3%,達到61.08億歐元,占全年收入的6.2%。寶馬在中國的研發團隊,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千余名優秀研發人才,其中76%為中國本土人才。
在寶馬(中國)研發中心揭幕儀式上,寶馬集團董事傅樂希表示:“中國是創新的驅動力,特別是在電動化和數字化領域,中國已經成為當今的主導市場,這也是我們五年前開始在北京、上海和沈陽設立綜合研發網絡的原因。憑借我們本土化的研發能力,寶馬希望能夠更快、更精準地滿足中國客戶的期望。研發中心在中國的成立,將為我們的全球研發成果,特別是電動出行及數字化做出有力貢獻。”
環普園區引入的該研發中心將致力于寶馬全系列車型,包括新能源車、混合動力汽車、智能汽車及寶馬下一代高效新型發動機項目的整車驗證、檢測及在線診斷,突出做好新能源、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核心部件研發。
寶馬此次全面升級自動化、互聯化、電動化的本土化戰略,從側面反映出國內外汽車企業都在快速走向智能化時代。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新能源、智能化是我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的一條必由之路。環普精準的產業定位和企業導入的能力與之不謀而合。而發展汽車智能化離不開新科技和新技術,為此,環普進一步引入了AI獨角獸地平線智能駕駛研發總部及產業化項目。地平線是目前全球僅有的三家同時進行無人駕駛軟件及硬件開發的公司之一。
隨著他們即將整裝入駐,環普初步形成了國內涵蓋智能研發、高端制造、智能測評和體驗展示于一體的園區平臺,匯聚上下游產業鏈,推動順義區汽車制造業從“制造、銷售”環節向“高端研發、制造”領域轉型升級,也為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支撐。
如今一二線城市土地收緊,各地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激發閑置廠房的“二次開發”,比如深圳推進“工改工”類城市更新項目,舊工業區拆除重建升級改造為新型產業園,產品可打造為包括產業大廈、甲級辦公樓、LOFT辦公、配套商業等業態。上海則建立以區縣政府為主體,傾向于讓國資園區平臺來介入,市場化運作。比如張江國創中心經過萬科和張江文創的改造,從一個液晶顯示器廠成功改造成集泊寓、特色商業、創意辦公和政務服務為一身的文創項目。
有專家指出,像環普在內的園區運營商透過精準的產業定位和專業的運營模式,引入高附加值產業,打造“高精尖”集聚平臺,是對國家致力于產業升級的一種補充力量,不僅如此,其科學的運營管理具有極強的可復制性,可供各級政府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