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8月17日電 /美通社/ -- 美發師小茹入行幾年來,關掉了老家石家莊的小美發店,憑手藝在北京把老本行做出了新生意,和服務行業一同成長著,并逐漸摸索出一些規律:顧客不僅換發型的頻率變高了,對美發的要求也更加個性化……
誠然,在外表和競爭力掛鉤的生存現狀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形象的管理。近日,一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顯示,服務類消費升級勢頭明顯,不僅體現在品類更加細分,行業的規范化受到重視,從業人員的技術認證體系正日趨完善。業內大多來自外地小鎮的青年們,渴望接受更專業的培訓,有技傍身,從而扎根城市。
“從一間小店到三十幾家直營店,“新上海人”的理想不止于此”
胡鵬國,男,36歲,入行16年,“美聯社”連鎖美發店創始人,@上海
河南的胡鵬國來上海打拼,把第一家美發店開在了彭浦新村的狹小宿舍里,堅持不推銷不賣卡。十一年后,他創立的連鎖美發品牌已發展出三十幾家直營店,擁有三百多名員工。
團隊里,他以同樣的標準律己律人:一方面,當美發師除了技術要硬,更要做有企業家精神的有為青年。更深層面,他試圖通過推行股權機制,為美發師提供長久的生活保障,共建一個前所未有的養老體系。
胡鵬國從不避諱談及少時的經歷,“小時候吃的苦都是巨大的財富。”13歲時母親去世,隨大伯生活的他一站穩腳跟便擔負起照顧兩個妹妹的責任。如今,大妹的美容院已經開到第六家,小妹是大學老師,兄妹三人都成了名副其實的“新上海人”。
“不斷的挑戰和突破,讓我變得不一樣”
高朋勇,男,24歲,入行8年,“靈感人生”美發店營銷總監,@浙江臺州
高朋勇16歲便跟著安徽同鄉來到臺州做學徒,兩三年堅持下來,自覺很有長進。
但僅一個月的杭州行,他懂得了“山外有山”。于是,他在手機里加了十幾個業務交流群,訂閱了能找到的所有公眾號和短視頻網站,不斷給學習任務加碼。
很快,高朋勇當上了營銷總監,負責門店的互聯網升級,并為新創品牌開拓市場。此外,他還在美團點評麗人美業學院擔任講師,與同行們互動交流。
“從國企上班族到美甲店店長,她活成了內心向往的模樣”
汪倩,女,25歲,入行4年,“天天美甲”美甲店店長,@湖北武漢
汪倩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天天美甲”創始人時的觸動,“原來做一名出色的美甲師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她決定南下闖蕩。
“敢于和陌生人說話是第一個改變。”她隨后通過競聘擔任廣州分店店長,2016年又回到武漢獨立運營分店。
四年間,汪倩感受到不僅國家開始重視美業手藝人,整個行業亦備獲關注,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
首發于南方周末的《相信不起眼的改變:2018中國小鎮青年發展現狀白皮書》為來自小鎮的青年們勾勒出輪廓:近九成希望工作富有挑戰性;超六成想過要創業,但58.7%表示主要不是為掙錢,而是為了做喜歡的事……
追求心之所向,是城市新青年最美的姿態。奮斗在美業領域的他們,見證并親歷著一些靜水流深的改變:2017年6月,作為第一個互聯網+美業的學習培訓平臺,美團點評麗人事業部旗下的美業學院正式成立。對于經營者和手藝人來說,這意味著在碎片化時間里,他們可以自主學習熱門的手藝實操課程和流行趨勢,了解更多線上營銷思路、玩法和行業動向,讓“美”觸手可及。
然而,前進的道路不止于此。美團點評麗人事業部旗下美業學院攜手歐萊雅集團旗下巴黎歐萊雅沙龍專屬品牌正式發起“城市新青年”計劃,整合雙方平臺優勢和專業培訓資源,免費為美業領域城市服務業勞動者提供更多學習成長的機會。首批落地項目包括“新青年共創會”和“新青年成長營”。其中,“新青年共創會”將關注美業領域的青年創業群體,通過組織行業推廣、創業經驗分享等內容培訓,助力美業行業城市新青年實現創業理想。“新青年成長營”計劃聯合美業領域各大培訓學校,為在校學生提供手藝類技術課程和相關實習機會,幫助他們打開美業的大門。
對“美”的追求,美業學院的城市新青年們一直在路上。
以上轉載自《南方周末》原文,原文鏈接: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