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肥2018年12月5日電 /美通社/ -- 近日,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楊(Michael Young)教授到訪浙江大學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拉開2018年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NPII)序幕。在為期三天的訪問中,楊教授發表了系列主題演講,并與在校師生深入交流互動,分享前沿洞察和學術成果,講述榮譽背后的探索歷程,激勵年輕一代勇于創新,發掘科學的無限可能。
這是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第六次登陸中國。該項目旨在增進諾貝爾獎得主與全球科學界人士的聯系,特別是促進與年輕科學家的互動,通過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他們的勵志故事與洞察,點燃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情與追求。該項目由以科學至上的全球領先生物制藥企業阿斯利康與諾貝爾媒體有限公司聯合主辦,通過一系列活動傳播諾貝爾獎相關知識并激發公眾對于諾貝爾獎的興趣。
邁克爾·楊教授是一位美國遺傳學家,現任洛克菲勒大學學術事務副校長[1]和遺傳學實驗室負責人[2]。2017年,楊教授與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和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因“發現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被共同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位諾獎得主以果蠅作為生物模型,分離出一個控制生物正常晝夜節律的基因,并逐步揭示了自我調節的周期機制,闡述了生物鐘的理論基礎。生物鐘涉及復雜生理機能的許多方面,能夠幫助調節睡眠模式、攝食行為、激素分泌、血壓、體溫等。得益于三位諾獎得主極富創新的發現,晝夜節律學已發展成為一個廣泛而富有活力的學科領域,對人類健康和福祉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3]。
在對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訪問中,楊教授發表了題為“控制睡眠和晝夜節律的基因”的主題演講,介紹關于導致睡眠相位后移綜合癥(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的基因突變[4]的研究發現。此外,楊教授還參與了一系列非正式圓桌討論,與年輕科學家和高校學子互動。
楊教授表示:“非常高興能夠參加此次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有機會與眾多懷揣科學理想的中國年輕科研人才面對面交流。希望我的經驗能夠啟迪更多好奇心,推動年輕一代不斷探索未知,拓展科學疆域。”
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企業事務及市場準入部負責人黃彬先生表示:“生物鐘的運轉機制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開創性發現對于啟發進一步應用成果具有重要意義。楊教授多年來對于科研工作的熱情、專注與堅持不懈為科研工作者樹立了榜樣。作為一家以創新為驅動并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阿斯利康始終秉承‘不斷開拓科學疆域,研發改變生命的藥物’這一使命,持續加大創新投入,鼓勵科學與探索,應對全球醫學挑戰。我們希望以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為基礎,助力搭建世界頂尖科學家與中國年輕科研人員深度交流的平臺,激勵年輕一代矢志創新,銳意進取,成為未來科研的中流砥柱,推動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
自2011年以來,成千上萬的來自中國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有志科學家和學生從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中獲益。目前,阿斯利康已攜手諾貝爾媒體在英國、巴西、瑞典、丹麥、美國、俄羅斯、韓國、印度、法國及日本等諸多國家成功舉辦了該項目。每次活動都將邀請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參與在高校舉辦的一系列講座和學術問答,并著重于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志向遠大的年輕科學家之間的非正式交流。此外,全球科學界人士都可以在線瀏覽和觀看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活動內容,包括每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全程演講實錄。
有關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的詳細信息,請登錄http://www.nobelprizeii.org/
[1]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https://www.rockefeller.edu/our-scientists/heads-of-laboratories/914-michael-w-young/ |
[2]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https://www.rockefeller.edu/news/20468-rockefeller-university-biologist-michael-w-young-honored-nobel-prize-discovery-molecular-mechanisms-controlling-circadian-rhythm/ |
[3] Nobel Prize, 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press-39.pdf |
[4] Refertotheabstractof ‘Genes that control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