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圣迭戈2018年12月6日電 /美通社/ -- 2018 ASH大會上,陸道培醫院的兩個主會場口頭報告和4篇墻報展示引起與會專家的關注與認可,同時也吸引了美國多家媒體的報道。陸佩華院長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中提到,陸道培醫院的4篇poster已在2018 ASH大會現場陸續發布。
2018 ASH會議墻報參與度非常高,趙艷麗主任因為工作原因未能前往,盧岳主任協助張帖poster,張弦主任站臺2個小時耐心細致回答各方問題。
陸道培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趙艷麗主任題為”135例難治復發及MRD陽性的高危B-ALL,經過CD19 CAR-T獲得緩解后橋接移植總結”的墻報
135例難治復發及MRD陽性的高危B-ALL,經過CD19 CAR-T獲得緩解后橋接移植。其中115例患者移植前達到MRD(流式細胞學及基因學方法)陰性。移植后II-IV度及III-IV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率分別為32.1%及10.5%,移植前MRD陰性是較強的預后指標。移植前MRD陰性患者,兩年總生存率83.6%,復發率5.9%。
作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享譽盛名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和細胞免疫治療中心之一,陸道培醫院也是中國開展CAR-T臨床研究較早、全國單中心病例數最多的醫院,在CAR-T橋接移植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
普通血液及免疫治療科張弦主任帶來題為“單中心17年回顧分析砷劑為主治療初治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療效總結”的墻報
長期回顧性分析觀察2001年6月至2018年5月的17年間,陸道培醫療集團應用砷劑(四硫化四砷AS4S4/三氧化二砷AS2O3)、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蒽環類藥物為主化療的三藥聯合,治療新診斷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病例的治療效果。結果: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8年間,88例新診斷APL患者接受分別接受口服AS4S4(n=42)或靜脈注射三氧化二砷(n=46),聯合ATRA和蒽環為主的化療三聯治療。AS4S4組8年無病生存率(DFS)為100%。在AS2O3組,8年DFS率為87.1%,兩組DFS有統計學意義(P=0.028)。兩組OS率無統計學差異。(2)2001年至2018年來63例新診斷APL患者,給以口服AS4S4為主的三聯治療,17年總生存率為98.4%(僅1人死于子宮癌)。其中一例血液學復發,一例中樞神經系統復發,再次后緩解后DFS 40m,30m,無病生存率為100%。結論:應用砷劑、全反式維甲酸和蒽環類藥物為主的三藥聯合方案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100%完全分子學緩解,長期無病生存率高。其中口服AS4S4為主的三藥聯合療效明顯優于靜脈AS2O3為主的三藥聯合組。而且口服四硫化四砷服用方便,不用住院,值得推廣。
應用砷劑、全反式維甲酸和蒽環類藥物為主的三藥聯合方案治療初治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且取得良好的療效,患者在家口服藥物即可,減輕了患者負擔,確實有推廣價值。
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張陽醫師為第一作者,發表題為“Analysis of molecular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during complete remission”的墻報。
急性白血病是一組克隆性異質性疾病,復發率高。治療后對MRD的監測目前主要依賴于流式細胞免疫表型分析。分子遺傳學異常作為白血病發生發展的基礎,除NPM1和FLT3-ITD突變可作為分子MRD監測的指標外,完全緩解(CR)其它基因突變指標的預后意義尚不明確。最近的研究報道顯示,CR期持續存在的非DNMT3A,TET2和ASXL1(non-DTA)基因突變對患者的復發和生存具有顯著的獨立預后價值,但持續存在的DTA突變的對預后無顯著影響。本研究分析了20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R期58種突變基因的分子MRD情況,并探討其對預后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調節因子基因(如DNMT3A,TET2和IDH1 / 2)突變在完全緩解期AML患者中最常見,而與RTK / RAS途徑相關的大多數基因突變被清除。DTA突變更常見于老年患者。不同于既往研究報道,本研究發現DTA突變患者allo-HSCT后的復發率高于非DTA突變患者,但由于病例數有限,尚需擴大樣本進一步分析和驗證。不同于AML,完全緩解期B-ALL患者中檢測到的突變主要為RAS通路基因突變(如KRAS,PTPN11),其預后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明確。
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室生物信息主管曹泮翔為第一作者,發表題為“Copy Number Monitoring from Tumor-only Targeted Gene Sequencing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的墻報
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中觀察到的拷貝數異常(CNA)的發生率可達20%~70% (不同血液腫瘤類型中比例存在差異),但目前臨床上可用的分子診斷往往局限于SNV和InDels。 最近,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中的CNA已被廣泛研究,從基因水平的異常,到染色體臂或染色體水平異常,例如iAMP21-ALL,-7q和三體。 現在,隨著測序技術的巨大進步和對疾病中CNA知識的更多積累,評估其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是十分必要的。CNA是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基因組異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總是被低估。如果我們想在血液腫瘤患者中實現精準醫療,分子診斷應包含拷貝數異常的檢測。特別是當基因對于疾病的分類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時,例如RUNX1的拷貝數異常可以提示進一步通過FISH和核型分析來識別iAMP21-ALL和21三體。回顧分析以往通過RUNX1的FISH信號擴增確診的三例iAMP21-ALL病例中,在測序分析中均顯示RUNX1的拷貝數增加,且拷貝數范圍是3~5個拷貝,并且在異常細胞比例僅有28%的情況下仍能檢測到拷貝數的增加(CN=3)。總之,建議在常規僅有腫瘤樣本的基因突變分析時,同時檢測其拷貝數的異常,作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分子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因突變篩查可以幫助患者更全面、精準地評估并且與臨床醫生密切溝通和選擇當前較佳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切實地獲益于最新的醫學進展。
自2010年以來,陸道培分子醫學團隊已多次在ASH年會上報告和交流本團隊在血液腫瘤和遺傳病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臨床應用經驗及技術創新,這也是我院分子醫學研究工作多年以來立足于世界前沿的體現。
ASH大會為陸道培醫療團隊提供了一個展示成果交流學習的平臺。在ASH大會上,陸道培醫療團隊聆聽世界頂級血液學專家的學術報告,和各國專家展開廣泛交流,開闊視野增長見聞。借助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這個平臺,陸道培醫院的醫生臨床與學術并舉,為提高綜合實力,為打造國際一流的非公立醫療機構,陸道培醫院的研究成果將陸續展現在國際學術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