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12月13日電 /美通社/ -- 近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18(第十屆)中國卓越競爭力金融峰會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新使命新賽道 新征程”,小贏科技CRO李侃在會議中就大家關注的“金融科技對實體經濟助力”等問題進行了演講,并對互聯網金融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詳細分析。
目前,資本市場遇冷,互金公司需要同時面對嚴酷的環境考驗以及強硬的政府監管,可以說,互金行業的前景迷霧層層。對此李侃表示,雖然存在暫時性的困難,但是在小贏科技看來,互金行業從來都是充滿了很大的希望的,業界大可重拾信心,堅持發展,無需過度悲觀。
GDP增長呈現轉型趨勢
中國零售消費的持續增長是衡量國家經濟的主要依據之一。而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零售消費總額達到5.7萬億美元,與美國持平,但中國的消費占GDP的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仍低10~20個百分點。而從增長勢頭看,2017年國內消費占GDP增長的比重達到了58.8%。中國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會實現一個從投資拉動GDP到消費拉動GDP的健康轉變過程。
李侃認為,隨著經濟的增長,國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實體指日可待,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定會實現一次消費經濟的大幅增長,而此次增長,也必然伴隨著國家經濟體和企業主體的整合轉型。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空間巨大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的國民經濟面臨從重工業為主迅速轉向小微,以及小微企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數據表明,中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的企業數量均自于小微企業,小微企業在經濟增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據世界銀行《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報告》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達到了1.89萬億元人民幣,約占我國2017年GDP比例的17%。
在李侃看來,究其原因,是由成本和效率的落差造成的。“一方面傳統金融方式服務成本高,缺乏有效覆蓋;另一方面,傳統金融對小微企業的信貸評估難,缺乏充足信息。”
上述缺口,也為金融科技服務小微領域提供了巨大空間。
金融科技應對小微企業服務挑戰
“持牌金融機構對于小微企業的服務,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是也有很多的難點;”李侃說,“首先,目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成本較高,且缺乏有效覆蓋;其次,小微企業具有特殊性,服務風險較高;不過,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正是這些難點,給金融企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機會,只要金融企業依托于科技轉型,用高科技應對挑戰,那么困難將迎刃而解。”
李侃進一步分析認為,從數據化的角度來講,金融科技可以擺脫傳統金融機構難以改變的服務方式,做到精細化,根據小微企業獨有的要求制定個體化的差異產品;從服務成本來講,利用互聯網科技及其他方面的技術成果,能夠大幅度的增加服務范圍,快速而廣泛的服務于小微企業和消費者;從效率來講,采取互聯網化的進度,完全可以及時高效的滿足需求,同時互聯網技術對于信貸的評估也沒有瓶頸,在整個的環節當中都可以做到服務大量的小微企業。
小贏科技為用戶構建良好金融生態
據李侃介紹,目前最流行的AI的科技,也在小贏廣泛使用,特別是在活體驗證、自動決策。同時,小贏科技也引入了智能質檢,通過AI對語音的識別,對審批團隊、催收團隊的客服服務的質量進行自動的、全量的評估,可以大大的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
資料顯示,小贏科技2014年在深圳注冊,今年9月份成功在紐交所上市。小贏科技主要通過一個閉環的環節構建小贏金融生態,通過與眾安保險進行深度的戰略合作,實現對投資人進行逾期保護。資產方面通過較為優質的消費人群,以及小微企業主,通過互聯網技術對他們提供小額的貸款。
數據建模能力是小贏科技的利劍,小贏將大數據風控運用到貸款的每個過程當中,在貸前、貸中、貸后都引入了非常多的大數據的風控,通過不同的模型對客戶進行分組,進行精細化的風控管理,從而進一步減少風險的產生。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爆發,讓多維數據為風控方式帶來了巨大變革,解決了傳統授信中的諸多痛點,這也使得金融科技能夠成為提升中國經濟生產力的一股力量。”李侃在演講中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