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12月18日電 /美通社/ -- 日前,國內首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大宗商品證券化融資在上海煤炭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煤交所”)完成全業務流程,由愛建信托在無擔保、無抵押的情況下,憑借交易的真實性,注入金融流動性,完成融資支持。該批業務由6筆正在實際操作中的煤炭貿易組成,共10.4萬噸,在上海煤交所與祺鯤科技聯手打造運營的“煤炭能源產業區塊鏈服務平臺”上完成融資流程,金額共計6262.7萬。
上海煤交所會同祺鯤科技共同邀請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煤炭貿易商等多方,共同探討以區塊鏈加持大宗商品交易資產證券化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對行業的促進意義。
上海經信委產業促進中心秘書長吳朝敏、上海自貿區管委會陸家嘴管理局及上海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副局長任凱峰、上海煤交所董事長李建平、總裁張慧、副總裁周欣晟、海通證券副總裁宮里啟暉、愛建信托總經理助理武彪、輝騰金控董事長助理姚勁、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聯席秘書長高斌等人出席研討會。
以真實交易替代主體信用
上海煤炭交易所成立于1992年,是中國唯一一家煤炭交易所。上海煤交所主要為能源產業的上下游企業提供包括交易撮合、合同訂單管理、支付結算、大數據分析、供應鏈資產輔助管理等服務。
據上海煤交所董事長李建平介紹,煤炭作為傳統實體經濟行業,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狀態,中間存在大量的煤炭上下游貿易商作為整個貿易鏈的紐帶鏈接兩頭。同時,由于煤炭貿易多為非標產品,外部金融機構很難介入為行業提供金融支持,“目前,中國煤炭行業的金融流通性很差,貿易鏈中的資金多為兩頭供給,”李建平指出,“中間環節的煤炭貿易商資金壓力很大,同時這些企業多為民營,很難從現有的抵押、擔保的傳統融資方式獲取資金支持。”
上海煤交所作為第三方信息平臺在加持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后,將煤炭貿易過程中產生的合同、訂單、交割信息、關鍵單證、結算單、物流節點等全程確權、驗真并同步上鏈記錄后,引入外部金融機構,基于交易真實性實現證券化融資。這樣的創新模式,能幫助中間煤炭貿易商獲取大量低成本的外部資金,增加整個煤炭貿易鏈的流通性,從而一定程度上穩定煤炭價格波動,起到市場調節作用。
“煤炭能源產業區塊鏈服務平臺”是業內首個以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為依托的全新“區塊鏈資產驗真+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創新平臺。“正式上線的第一批業務,是由6筆正在實際操作中的煤炭貿易組成,通過沈陽,湖北,內蒙古等多地鐵路運輸,目前已完成10.4萬多噸交易,共計融資金額6262.7萬,實際業務執行量仍在不斷增長中,”上海煤交所副總裁周欣晟介紹到。
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里程碑
祺鯤科技是一家致力于以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是全球首家實現利用區塊鏈技術打包資產數字化及證券化的公司。據悉,該平臺利用祺鯤科技區塊鏈技術,使大宗商品交易在證券化過程中脫離開了擔保、抵押、主體信用,轉向真正的現金流和交易真實性本身。
“區塊鏈真正的應用目前少之又少,這個煤炭能源區塊鏈平臺可以說是大宗商品交易領域中真正的第一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陸家嘴管理局副局長任凱峰在會上指出,“這個平臺的落地,實際上不僅對煤炭這個行業,對于其他實體產業也有非常深遠的借鑒意義,利用區塊鏈技術來防范金融風險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中國整個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高、融資難的根本原因是中間環節太多,信息不對稱。”李鍵平在會上強調,“現在通過煤炭能源區塊鏈服務平臺,今后可以縮短整個產業的中間環節,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實體經濟收益,降低融資成本。”
在祺鯤科技CEO朱紹康看來,區塊鏈本身其實是成熟技術,但是目前國內真正將應用場景落地的卻不多, 該平臺的落地運營,是真正將技術應用于產業并有切實金融交易的典型案例。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加持大宗商品資產證券化,具有極大發展前景和想象空間,不僅局限于煤炭,同樣也適用于國內大米、棉花、大豆等,甚至未來也能拓展到全球,比如石油等國際貿易。
關于祺鯤科技:
祺鯤科技創立于2014年,是一家致力于以科技推動金融業務拓展及創新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利用區塊鏈打包資產數字化及證券化領域,目前是全球首家。祺鯤總部位于中國上海,分別在北京、美國舊金山設有分支機構,在利用區塊鏈打包資產數字化及證券化領域擁有12項目美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