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12月27日電 /美通社/ -- 新醫改重啟以來,中國醫療服務行業獲得長足發展,社會辦醫的力量也正在改變著行業的面貌。2018年12月21 - 22日,河北燕達醫院聯合丁香園于北京東·燕郊開發區燕達國際健康城隆重召開“2018 年社會辦醫創新模式高峰論壇”,大會圍繞“戰略先行、品質為本”主題,著眼社會辦醫的人才管理,匯聚醫療行業領袖和先鋒共同探討非公立醫療機構未來的發展之路。
以戰略為指引,樹立清晰的發展定位
“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提高了對人民健康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將醫療服務行業推入了一個新時代。近一段時間,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社會化辦醫政策以推動多元辦醫格局的形成。
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各類社會辦醫形式紛紛涌現,但由于缺乏明確的戰略定位,以及人才匱乏、學科建設薄弱和隱形壁壘的存在。很多社辦機構在發展初期,便遭遇發展困境。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先生是中國社辦醫院發展的長期觀察者,也是本次峰會“多元化辦醫的前景與挑戰”環節及后續圓桌討論的主持人。他認為,社辦醫療的參與者和投資者,經由戰略先行,既有助于立足長遠,同時也利于收獲更多。
對于這一點,河北燕達醫院院長李海玲女士也深有感觸。她表示,從醫院獲得三級甲等資質的八年發展歷程來看,戰略定位先行,著力打造品質已經成為燕達醫院長期發展的生命線。在這樣的發展思路下,燕達現已成為北京朝陽醫院首家異地醫聯體單位。
北京朝陽醫院院長陳勇教授在此次峰會上以二者的合作為例詳細闡述了“公立醫院與非公醫院的合作模式創新”。目前,燕達醫院由燕達國際健康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全權負責醫院運營,朝陽醫院負責業務、醫療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同時不排斥燕達醫院與其他醫院合作。在這樣的靈活模式下,燕達醫院的醫療管理和臨床診療水平迅速的提升,五年時間,業務量取得了接近10倍左右的增長。
由此可見,社辦醫療機構在競爭中,需要擁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和價值主張,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愿景,對核心服務人群了然于胸,以此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業務發展模式,并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異于競爭對手的優勢。
在這方面,北大醫療產業集團有頗多創新嘗試,集團副總裁孫建在演講中介紹,希望能夠在集團控股的醫院中打磨出現代化、模塊化且可輸出的醫院運營管理體系,既可以縱向賦能,也有橫向協同,進而實現從重資產的控股經營到輕資產的管理輸出。
除此之外,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副秘書長郭齊祥緊扣會議主題,為與會者闡述了非公醫療機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國家衛健委醫院管理咨詢中心副主任王吉善教授則從管理的角度介紹了非公醫療機構的品質管理與標準。
社辦醫療的多種業態中,互聯網醫院是近來風頭正勁的一種。在國家發出明確的支持鼓勵信號后,丁香園迅即在這一領域開展了可貴的嘗試,并取得了令業界矚目的成績。上午壓軸出場的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在會上表示,在這些嘗試中,丁香園充分利用了“互聯網+”帶來的戰略優勢,并認為“優化、整體化和智能化”是互聯網醫院發展的三個階段。
在這一環節的圓桌討論中,嘉賓們再次返場,就“非公立醫療機構如何借助多元化資源做大做強”進一步展開討論,并從各自角度闡述了對多元化資源的理解及其對非公醫院發展的推動作用。
不能僅靠“量”的增加,更需“質”的突破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社會辦醫機構多以優質的服務作為賣點,切入領域也是一些對醫療技術要求不高的專科,對醫療質量關注不夠,并因此造成一定程度的形象減分乃至誠信危機。這使得我國的社會辦醫機構雖然已經有燕達這樣闖入三甲陣營的民營醫院,但從整體而言,依然呈現出“小、弱、散”的局面。
鑒于此,在由燕達醫院經營院長吳亦鳴先生主持的“多元化辦醫的前景與挑戰”環節,與會嘉賓紛紛表示,在社會辦醫機構的數量遠遠超過公立醫院的當下,更加注重辦醫質量是改善前者整體面貌的首要舉措。
臺灣地區的長庚醫院以不到40年的發展歷程,通過不斷打造醫療品質,PK 掉有120年發展歷程的臺灣公立醫療系統,可謂社辦醫院專注品質建設的鮮活例子。在演講中,臺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先生尤其強調,改善醫療品質既是促進醫院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不斷創新的源泉,著重向與會者介紹了長庚的駐科經營助理和醫院的管理制度。
相對于吳明彥先生介紹長庚品質管理時的面面俱到,北京天壇醫院醫務處處長王曉巖女士帶來的演講聚焦于“DRGs 的實踐與應用”。她介紹說,在天壇醫院新院區,DRGs 已不僅僅是醫保控費的工具,實際上已經成為精細化管理和數字化評價學科的數據分析工具。
而燕達醫院能在短短八年時間中,進入三甲醫院的序列,醫院財務總監兼市場運營總監郭更房先生也帶來了自己對品質內涵的理解。在他看來,一家醫院的品質建設應當包含四個方面,其一是醫療品質,這是醫院安身立命的核心品質;其二是管理品質,這是醫療品質的助推器,沒有好的管理品質很難有好的醫療品質;其三是服務品質,對于一件產品而言,質量和服務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最后是文化品質,深厚的文化品質能夠幫助醫院走得更加行穩致遠。
學科建設水平是衡量醫療品質的重要標準。在這方面,上海德濟醫院可謂碩果累累,該醫院創始人兼 CEO 郭輝教授介紹說,上海德濟是在滬非公醫療機構中唯一獲準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醫院,癲癇學科的學術水平和手術量均居上海第一。他表示,在打造專科醫院的品質時,要做到學科對標,無論是重點學科還是小綜合學科,都要有學科對標。科室主任或學科帶頭人對科室的未來成長有清晰認識,并分解為逐年的目標,及時對照實現進度,同時對科室的明星業務、金牛業務、種子業務和瘦狗業務要有清楚的了解。
連鎖醫療機構是民營醫院一種重要業態。峰會在品質管理環節特別邀請到新世紀醫療集團首席醫療官周紅女士帶來“連鎖化醫療機構品質管理”的演講。她表示,在新世紀十余年的一線實踐中,總結出保障良好醫療品質管理的四大體系,即管理一體化、制度標準化、技術同質化和服務規范化。
這一環節同樣設置了圓桌討論,主題為“醫療機構如何提高自身的醫療品質”。參與討論的嘉賓分別扼要闡述了連鎖機構、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及臺灣地區民營醫院加強和改善自身醫療品質的一些做法,令與會者大呼過癮。
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激活人才潛力
從品質管理到學科建設,從醫療質量到服務水平,推動這一切不斷拾階而上的根本動力還是來源于人。如何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從績效管理、薪酬激勵、職業發展、員工挽留等多管齊下,真正激活人才的積極性和潛力,在丁香園副總裁帥玉環女士主持的“多元化辦醫格局下的人才管理模式創新”環節中,與會嘉賓從人才培養、人力資源建設、人才引進、薪酬體系設計及雇主品牌打造等諸多環節坦誠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院長王冬教授首先為與會者介紹了當今中國醫院發展變革的六大趨勢、新形勢下對醫學人才的新需求以及醫療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等內容。
中國醫院協會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郭杏雅女士在演講中,對醫院人才隊伍架構、人才隊伍建設的程序、人才引進的原則、人才招聘的方法以及人才培養的策略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南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研究生導師陳亞光教授的演講內容聚焦于人才戰略制定與薪酬體系的建設,并對薪酬分配過程中最難處理的公平問題特別做出了闡述。他認為,公平不能以個人的感受來判斷,而應體現在執行者的操作方法、程序和結果控制上。只要做到了機會相等、起點公平、過程透明、結果可控、具備法制意識,那么就可以說實現了公平。
許多非公醫療機構的人才建設相對比較薄弱,而燕達醫院則通過一重、二托、三用、四成就的人才理念來開展人才建設。醫院人力資源總監張立旺先生在演講中介紹說,一重是指頂層設計,高度重視;二托指充分依托合作資源;三用則是指不為所有,但為所用,利用開放靈活的合作機制,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四成就是指通過開放的平臺以靈活的機制、兼容并蓄的態度,共同的事業心。使得各類人才資源在燕達這一平臺落地生根,互為成就。
廣西廣濟醫院集團總院長余小寶教授是人才環節的最后一位講者,他帶來的題目是“民營醫院人力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余教授在公立和民營醫院都有長期的從業和管理經歷。他坦陳,新醫改再次啟動,“政府要公益,醫保要控費,醫院要效益,患者要滿意,員工要待遇”給民營醫院的經營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他以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為例,指出醫療人才的核心訴求除經濟收入外,更看重公平、公正、有歸屬感、有尊嚴、快樂的工作氛圍以及有提升空間,他們最難以容忍的是不公平、不公正、心累、靠關系和背景而不是靠技術和實力獲得好處。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新時代和新格局之下,中國的社會辦醫醫療服務機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戰略、品質、人才,對于社辦醫醫療機構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但如果能專心戰略定位,精心打造品質,潛心人才培養,亦可形成助力醫院快速發展的鼎足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