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19年5月28日 /美通社/ -- 2019年5月18日,光明科學城·中山七院 -- 諾獎科學家深圳國際醫學論壇在深圳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舉行,會議聚焦于“DNA 損傷修復與疾病”,探討 DNA 修復對于衰老相關疾病和癌癥的發生、發展的影響機理,相關分子標記物的篩選和藥物靶點的發現,加速 DNA 損傷在臨床精準診斷和靶向治療的成果轉化等專題。
大會同時啟動了 Tomas Lindahl 諾獎科學家實驗室,這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落地的第二個諾獎科學家實驗室。
Tomas Lindahl 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榮譽教授。他與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因“在分子領域繪制出了細胞是如何完成 DNA 修復以及保護遺傳信息”,獲得了 2015 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工作為活細胞功能的認知提供了基礎知識,其研究成果在未來甚至能夠為癌癥治療發展提供很大幫助。
Tomas Lindahl 諾獎科學家實驗室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山七院與英國國家名片之一 --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合作邁入了新的階段。2018 年 9 月,中山七院院長何裕隆教授曾訪問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授予 Tomas Lindahl 院士和 Axel Behrens 院士榮譽教授,并與 Behrens 課題組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Axel Behrens 是歐洲科學院院士,資深研究員,長期關注于 DNA 修復機制在腫瘤領域的應用,并致力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與治療。Behrens 課題組在 Nature、Science、Cell 等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發表 100 多篇論文,其成果獲得世界同行的廣泛認可。
中山七院與 Behrens 課題組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不到一年時間,雙方合作不斷深入。2018年11月,Behrens 實驗室成為中山七院首個國家外專局“高端外專團隊”;2018年12月,Behrens 實驗室成員藍林祥博士成為中山七院引進的首位教育部“春暉計劃”學者,到中山七院進行胰腺癌相關的短期學術交流活動。兩位來自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研究員、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 -- 李寧寧博士、張影博士已正式加入中山七院并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未來,雙方將在 DNA 修復機制與腫瘤化療耐藥性研究、DNA 修復機制與腫瘤的靶向治療、DNA 修復機制與疾病的免疫治療等方向展開深入合作。目前,雙方合作研究的 2 篇論文即將在高水平期刊發表。諾獎科學家實驗室啟動后,在 Tomas Lindahl 教授的指導下,Axel Behrens 院士將作為核心導師定期到中山七院指導科研工作,雙方還會通過遠程視頻會議的形式展開科研交流;重點將 Behrens 實驗室的 DNA 修復課題資源(包括轉基因小鼠、細胞、質粒、分子藥靶以及研發的抗癌藥物等)移植到中山七院。同時,中山七院將選派專職科研人員到 Behrens 實驗室深度學習并開展 DNA 修復相關課題,培養諾獎科學家實驗室后備人才。“中山七院的目標是要建設世界名院,對標國際一流。所謂國際一流,體現在‘三個想到’ -- 老百姓看疑難重癥能想到我們,舉辦最高水平學術會議能想到我們,國家制定臨床診療標準和規范能想到我們。諾獎科學家實驗室落地,標志著中山七院具備了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對話的能力”。何裕隆院長說,“這也符合深圳市的‘加快重大疾病防控、占據未來醫學及相關產業的制高點,引領精準醫學的發展’的需要。我們希望通過3至5年的努力,將實驗室打造成為國家級層面的重點實驗室,從而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療的發展,乃至成為中英合作的典范。”
本次大會由廣東省醫師協會臨床精準醫學分會主辦,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與附屬第一醫院承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Tomas Lindahl 院士擔任大會榮譽主席,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Axel Behrens 院士、中山七院院長何裕隆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中山七院副院長張常華、潘逸航擔任執行主席。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萊布尼茨老年研究所汪兆琦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法國尼斯大學中央醫院 Eric Gilson 教授,美國 Salk 研究所的 Jan Karlseder 教授、意大利 FIRC 分子腫瘤學研究所 DNA 損傷應答和細胞衰老首席研究員 Fabrizio d Adda di Fagagna、挪威奧斯陸大學醫院 Arne Klungland 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主任陳煒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樊小龍教授、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郭德銀教授、南方科技大學腦研究中心和生物系副主任侯圣陶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孔道春教授、Nature Cell Biology 高級編輯汪劼博士、深圳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許興智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精準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運桂教授、中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轉化醫學研究所所長周斌兵教授、深圳大學醫學部主任朱衛國教授、中山七院科研中心副主任朱澂明教授等國內外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出席大會并做精彩分享。500 多位學者、醫務人員參加論壇。廣東省醫師協會副秘書長劉家平指出,中山七院位于深圳新成立的行政區光明區,是一家剛開業 1 年的新醫院,推行“科研引領臨床發展”的新理念,希望中山七院取得更多新的成果,實現更多新的發展。
深圳市衛健委孫美華巡視員指出,建立研究型醫院已經成為國家指導醫院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希望中山七院堅持“科技強院”,為深圳市衛生健康事業在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
中山大學科研院副院長陶亮對中山七院發展寄予了厚望,希望中山七院堅持臨床與科研并舉,提高醫學創新能力,不斷催生高層次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深圳市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表示,中山七院投入運營后,光明區的醫療水平和醫療科研水平顯著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當前,光明區正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希望有更多的諾獎科學家和實驗室落地光明區,助力光明科學城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國家發改委社會司衛生健康處處長朱世宏指出,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老齡化交匯發展的特殊階段,面臨的健康形勢非常嚴峻,社會承擔的疾病負擔日益加重。《“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深圳作為富有活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上不僅要立足于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更要有引領國家醫療科技發展的大格局,尤其是在健康產業發展上要發揮自身創新優勢。這些離不開醫教研產的融合發展,更離不開一流的醫學、臨床平臺。深圳近年來引進一批包含中山七院在內的高水平醫院項目,不僅提高了城市醫療服務水平,同時也為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山七院作為深圳市與中山大學共同舉辦的名院,開業一年時間就呈現出非常好的發展態勢,相信一定會迅速發展成為高水平的綜合醫院。
深圳市光明區常務副區長劉德峰,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黨委書記苗偉、副院長秦鑒、紀委書記陳起坤、院長助理彭鴻鈞等出席大會。中山七院是深圳市政府與中山大學合作舉辦的“名院”,規劃床位 4000 張,是深圳地區規模最大的醫院,定位為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應急與災難醫學中心、保健康復中心。作為一家新建醫院,中山七院致力通過科研引領臨床發展,實現“變道超車”。醫院推行了科研與臨床相對獨立的開放式管理體系。
此前,中山七院首個諾獎科學家實驗室愛德蒙·費舍爾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于 2018 年 5 月 12 日揭牌。第三個諾獎科學家實驗室正在積極接洽中,計劃與 2007 年度諾貝爾生理學 / 醫學獎得主馬里奧·卡佩奇教授合作建設。濃厚的科研氛圍也逐步顯現出成效。一年多時間,中山七院共獲得各類縱向科研基金立項 52 項,經費總額 1181.1 萬元,其中國自然基金獲批經費 444 萬元,位居深圳醫療機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