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7月29日 /美通社/ -- 不久前,第5號臺風 “丹娜絲”(熱帶風暴級)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生成。于7月17日一分為二,成為今年首個雙臺風。現在,臺風主體“丹娜絲”已繼續北上,偏然遠去。雖然此次雙臺風的級別不高,風力不大,但是,其紊亂的氣流給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帶來暴雨,同時導致廣東多個城市的氣溫節節攀升,廣東人民就像頭頂有兩臺空調室外機,酷熱難耐。
隨著雙臺風的一路“亂舞”,臺灣、福建沿海等各地多部門聯動防御,雖然沒有造成巨大的損失,但足以讓我們警醒。面對大自然的偉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分準備、盡量降低其影響。回顧每次臺風過后的災害損失,不免令人瑟瑟發抖 -- 2013年,雙臺風“菲特”,造成我國浙江沿海多個城市623.3億經濟損失,浙江電網有24座變電站受臺風影響停運,732條10千伏及以上線路跳閘,71.7萬戶客戶停電;2017年臺風“天鴿”吹襲澳門,電臺鐵塔吹斷,帶來全城停電的悲劇;2018年臺風“山竹”過境,造成52億的經濟損失,南方電網的19個站點、56條線路、445萬戶均受到影響。
那么,面對災害和突發事件造成的電網故障,到底應該如何盡快恢復電力、并對可能的故障進行預警和有效預防,使電網更彈性、運營更高效?施耐德電氣的自愈型電網解決方案中或許可以得到啟發。
作為全球能效管理與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正基于E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從互聯互通產品,邊緣控制,應用、分析及服務三個層面進行創新,融合更多軟、硬件產品與服務,創造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助力打造更加“堅強”的智能電網,同時幫助電網運營企業實現精益化且精細化的運營管理。從近年來施耐德電氣參與的海島供電項目中,不難看出,數字化解決方案在提升電網可靠性及自愈性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能夠盡可能地減少極端天氣對電力供應以及使用的影響。
在國內,施耐德電氣攜手合作伙伴為國家電網連島區域綜合能源服務示范島項目提供與實施以智能環網柜-Smart Premset為核心的智能化戶外環網箱解決方案,助力國網連云港供電公司打造“五高一尖端”的全電氣化能源服務示范島項目。由于連島的自然條件特殊,高溫多鹽,且時常收到狂風暴雨侵襲,導致運維被動,負荷大、成本高,效率低,“無效巡視”,“檢修難,檢修累”的傳統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配電網管理。針對上述挑戰,施耐德電氣提供的解決方案為保證該項目供電的可靠性,提升設備的安全性,實現設備全面感知,進一步提升配電精益化管理水平貢獻了力量,同時助力客戶提升了運維效率與服務質量。
在國外,施耐德電氣憑借基于物聯網的EcoStruxure電網架構和相關的軟硬件產品,成功幫助南澳電力公司有效監管電網設施,保障了當地安全、可靠的持續供電。由于澳大利亞南部幅員遼闊,每年都會輪番經歷:夏季的山林火災;秋季的暴雨、雷電和狂風。供電中斷后,因為該地區電網架設廣、距離遠,故障位置難以鎖定,有可能造成森林火災。針對這些挑戰,南澳電力公司依托EcoStruxure電網架構,綜合部署了施耐德電氣的分布式饋線自動化系統、RM6中壓環網柜和Easergy緊湊型模塊式變電站智能控制終端。通過智能化的預警報告功能,南澳電力公司得以能夠全面掌控管轄區域內的供電網絡情況,實時的中央數據采集功能讓其能夠在一分鐘內恢復電力供應,即使遭遇意外,也可迅速隔離電網中可能或者已經出現的故障并進行修復,電網出色的自愈性讓當地的用戶能夠盡享能源之利。
按照以往經驗,無論是臺風,還是其他自然災害造成城市配電網出現故障后,從停電故障定位、進行隔離,到非故障區域復電,采用傳統的,以人工為主的方式至少需要數小時,而如今利用先進的智能配電網技術,配合專業化的服務,僅需30秒或更短時間即可一步實現電網的“自愈”。自愈控制是城市配電網遙信、遙測、遙控“三遙”技術的關鍵環節,能夠及時發現、隔離和“治愈”各種配網線路發生的故障,具備在配電網故障情況下維持非故障區域連續運行、自主隔離故障區域并快速恢復非故障區域供電的能力。施耐德電氣認為,城市配電網的自愈關鍵在于建立統一的配網系統的數字體系架構,將智能硬件、定制軟件和專業服務三位集于一體,利用智能硬件監測采集數據、依托定制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及憑借專業化全生命周期服務應用數據,從而實現對用戶電氣資產的管理優化,以達到在運行過程中進行預防性維護、快速響應、迅速恢復的效果。
每年入夏,全國多個地區會相繼出現持續大范圍高溫天氣,用電負荷迅猛攀升,與異常的天氣因素疊加,電網或多或少會遭受洪澇、臺風、強降雨、強對流等極端天氣襲擊。一旦出現問題,往往電力設施會受到嚴重損害,人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都會承受巨大壓力甚至危險。面對嚴峻的形勢,施耐德電氣認為,從長期建設的角度,電網建設需要從、安全、經濟、清潔性能上進行自愈升級,以提高供電連續性、安全性,并實現更加可靠、靈活的電網運營,從而更好的守護我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