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19年8月19日 /美通社/ -- 今年的8月18日是我國第二個“818全國護發日”,由中國中西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皮膚科管理分會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聯合主辦,拜耳健康消費品提供支持的“全國毛發疾病規范診療培訓及健康科普教育活動”啟動會于當天在廣州盛大舉行,會上發布了由中國中西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撰寫的《科學護發公眾知識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旨在普及毛發的基礎知識,倡導科學養發護發理念,并將2000多份宣傳冊派送到消費者手中。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皮膚科主任顧軍教授介紹,為了加強公眾對毛發健康的重視與認知,預防毛發疾病的發生,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將每年的8月18日定為全國“818護發日” 。今年的護發日的主題為“頭發清潔、育發防脫、頭皮養護”。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主任賴維教授表示:“借助護發日的公益宣傳,我們可以更好向大眾科普毛發健康的重要性,幫助更多人認識毛發疾病,掌握科學護發養發知識。我們也會號召更多的皮膚科醫生一起參與進來,指導公眾科學地保健護發,一起推進我國毛發疾病的規范診療,讓‘818護發日’深入人心,帶動全民護發養發,讓更多人擁有健康的毛發。”
在護發日當天,中國中西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攜手多位毛發健康領域的專家,在全國20個城市的200家醫院開展毛發護理的科普講座和義診活動,以全面普及推廣科學健康護發知識。
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品牌事業部負責人邊晟暉表示:“我們在頭皮健康領域持續與行業協會、專家及媒體合作,通過科普講座、義診活動,傳播頭皮健康知識;同時,我們也與零售藥房攜手,深入社區,派發科學護發宣傳手冊,例如此次發布的《共識》。在近期舉辦的西普會上,拜耳健康消費品打出了‘賦能健康,四季呵護’的理念。健康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時時刻刻都要關注的大事,作為企業,我們也將通過持續的創新和研發,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頭皮健康解決方案。”
重視毛發問題 健康從“頭”開始
毛發是皮膚的一種附屬結構,頭發是從頭皮中的毛囊里面生長出來的。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膚的健康狀態包括皮膚疾病將直接決定毛發結構的好壞。頭發的健康與否,由頭發的數量、質量和外形等因素決定[1]。
“頭皮是覆蓋于頭顱之外的軟組織,比人體其他部位更脆弱和敏感,易受到細菌、真菌等侵襲,加上人們用手直接抓撓,不規律的生活作息等,都會進一步破壞頭皮生態環境,滋生大量有害菌,引發頭屑頭癢等癥狀。如果不加以防治,進而會導致油脂、代謝的失衡,讓整個頭皮健康狀態紊亂,”解放軍空軍總醫院皮膚病醫院院長劉瑋教授說。“例如大家熟知的頭屑問題,排除正常的生理性代謝性頭屑,嚴重的病理代謝性頭屑就是由一種叫做馬拉色菌的真菌[2]引起的,這種情況可以去藥店選購含有酮康唑成分的去屑止癢產品,不易反復,切忌自己隨意抓撓、用熱水洗頭等。”
此次啟動會發布的《共識》系統介紹了毛發的形成和生長機理、季節性養發知識,并通過生動的問答形式和淺顯的語言,解釋了頭發枯燥、油膩、脫發、白發等困擾公眾的頭皮健康問題,并針對燙發、染發等,羅列了供消費者參考的專家建議。
在合理選擇洗護發用品方面,《共識》中也特別提供了指導意見,幫助消費者學習如何讀懂成份標識,評估洗護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市面上的洗護用品,除水之外,表面活性成份是洗發水配方中最重要的。一般會占其他成分總量的60-80%。多以硫酸鹽為主。其次是調理順滑成份,它們對頭發起滋潤調理作用,如硅油、動物油、植物油等;再其次是一些功能性成份,這與該種產品的具體定位有關,如去屑(ZPT、OCT)、去屑止癢(酮康唑洗劑/OTC)、保濕(戊二醇)、控油(維B6),調理(瓜爾膠)等;最后是防腐成分。在首次使用打開瓶蓋后,洗護發產品就一直與環境空氣接觸,必須借助防腐劑來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以保證清潔健康[3]。
專家提示,除了日常的科學養發護發外,如果頭發出現問題應及時前往各級醫院的皮膚科就診。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和專業的細分,一些大城市的三級醫院還專門設置了毛發疾病專病門診,集中對毛發疾病提供臨床診療和研究。
在啟動會當天,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第三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空軍總醫院等知名三甲醫院的皮膚科專家們還就毛發移植、男性脫發、斑禿的診療、頭發的日常護理等話題進行了的科普講座及學術分享。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包括拜耳集團管理層基于當前設想和預測所作的前瞻性聲明。各種已知和未知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導致公司未來的實際運營結果、財務狀況、發展或業績與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計產生重大差異。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網站http://www.bayer.com/上公開的拜耳各項報告。本公司沒有責任更新這些前瞻性聲明或使其符合未來發生的事件或發展。
[1] 內容節選自《科學護發公眾知識專家共識》, 2019年8月18日由中國中西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發布 |
[2] 慕彰磊,楊勤萍.頭皮屑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0, 36(1): 15-16 |
[3] 內容節選自《科學護發公眾知識專家共識》, 2019年8月18日由中國中西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