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9年8月23日 /美通社/ -- 日前,德陽2019年二季度鄉村振興現場會在廣漢召開。德陽市委書記趙世勇一行前往廣漢高坪鎮、西高鎮、連山鎮和廣漢市鄉村振興數字鄉村運營支持中心參觀。同日,廣漢西高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園的稻蝦共養科技館正式落成,趙世勇書記在中倫農業董事長張學霖陪同下參觀了科技館,張學霖董事長介紹了中倫農業在廣漢的稻蝦產業發展和生態農產“蝦稻米”。
隨著廣漢西高稻蝦共養科技館的落成,四川稻蝦產業“政-產-學-研-商”聯動、“共創·共建·共贏”的發展序幕被正式拉開。
四川稻蝦產業有很多發展機會,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同時也面臨著種種挑戰,盡管如此,蝦稻共作依舊“未來可期”。
四川稻蝦產業的發展現狀、優勢與不足
四川,“天府之國”,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優勢得名。四川有3000萬畝水稻,適宜稻蝦綜合種養的稻田資源豐富,水質、土壤、氣候配合度極高。氣候溫度優勢能實現產蝦時間“春提前、秋延后”,與其他稻蝦強省形成錯季輸出的良好互補,同時還擁有成渝及西南巨大的消費市場,稻蝦產業在四川具備了良好發展的自然要素和市場空間。
與優越的自然優勢和市場優勢形成反差的是,四川稻蝦產業發展遠遠落后于長江中下游流域的主產區。從目前的稻蝦種養面積來看,四川稻蝦養殖面積不足五萬畝,在全國的份額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7年全省稻蝦種養面積4.8萬畝,小龍蝦產量為7841噸,產值3.92億元,占全國0.69%。到2018年底,“蝦稻共作”模式已在全國推廣1200余萬畝,四川發展蝦稻共作面積占全國稻蝦種養總面積的百分之一不到,占全省適宜稻蝦產業發展總面積的千分之二不到。
與其他稻蝦產業強省相比,四川稻蝦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不足也較為明顯:一是川蝦起步較晚,多為碎片式養殖,沒有規模化優勢,全國總產量占比極低;二是缺乏產業鏈整體規劃,缺乏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輸出以及示范標桿;三是缺乏擁有較強實力以及產業資源整合、管理服務和技術保障能力的企業擔綱主導帶動。
機遇與挑戰并存,四川如何作出稻蝦產業的發展突破?
以點帶面,擦亮四川生態農業強省的“金字招牌”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秀彬在6月23日“2019四川小龍蝦產業高峰論壇”發言時提出,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價值兼具的小龍蝦產業,是四川水產行業的重要部分,要堅持種養循環綠色發展,實現綜合效益倍增;著力推進小龍蝦產業園區化發展,著力推進小龍蝦種業建設,推進小龍蝦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四川稻蝦產業從2018年開始以突破性的速度快速發展,政企攜手,“政-產-學-研-商”聯動發展,全省4萬畝蝦稻共作面積中,龍頭企業中倫農業建設發展2.5萬畝,產業發展帶動明顯。中倫農業董事長張學霖表示,未來三年中倫農業以成都平原為中心,計劃建成10萬畝稻蝦產業基地,帶動發展四川全省50萬畝以上規模稻蝦生態種養。
以點帶面,產業燎原,以龍頭企業為帶動,四川稻蝦產業發展駛入了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的快車道。“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的生態畫卷已在天府大地徐徐展開,“川味川蝦”將更加相得益彰。
四川將用五年時間,在全省打造100個標準化小龍蝦養殖示范基地,新發展稻田養蝦100萬畝,池塘精養10萬畝,產量提升至10萬噸,綜合經濟總產值100億以上,四川生態農業強省的“金字招牌”已然開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