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2019年11月19日 /美通社/ -- 上虞區是杭州灣南翼“橋頭堡”。隨著浙江省大灣區戰略的推進,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日漸突出,而這一些都離不開上虞近年來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近日,在國務院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擬進一步優化城市營商環境的背景下,環球網聯合中共紹興市上虞區委區政府共同舉辦了“紹興上虞區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灣區創新·品質之城海內外主流媒體走進上虞”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參觀考察、對話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上虞區營商環境改革發展情況。
了解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很大程度上便知道了這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紹興市上虞區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精準把握“創新之區、品質之城”戰略定位,努力營造政策最優的投資發展環境和成本最低的創新創業環境,以高質量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
找準戰略定位,集聚發展接軌大灣區
發展產業集群,首先要錨定自身定位。上虞區有著優渥的地理位置,緊臨上海張江、上海金橋、杭州濱江等重要平臺和區域。作為浙江省大灣區的“橋頭堡”,上虞深入實施“融杭聯甬接滬”戰略,以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接瀘橋頭堡”,加強了汽車零部件、醫藥化工、電子信息等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多領域、緊密型供應鏈合作關系。同時,上虞也在積極融入長三角創新鏈,依托上海、杭州、寧波等科研機構,構建“產品研發+項目孵化+交流展示+檢測檢驗+專業法務”的一體化創新鏈,服務上虞的產業發展。
清晰的產業的定位,眾多的產業,使上虞營商環境的產業政策更具針對性的同時,也涵蓋比較廣的內容。既涵蓋兼并重組、產業鏈招商、科技創新、“標準化+”等政策內容,也有一些含金量較高的專屬政策,如財政貢獻獎勵,協同制造獎勵等,用以鼓勵龍頭企業發展本地化采購,帶動區域協同制造能力提升。
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結構合理的產業群,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叫得響的品牌,是區域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部分。上虞區經信局黨委委員、經濟運行科科長葛淑芬向環球網記者介紹:“上虞區依托浙江省智能制造專家服務組等第三方機構,逐步走訪企業,為企業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重量級項目接踵而至,折射出戰略投資者眼中這方熱土的吸引力。近三年來,上虞區累計投入改造資金74億元,退出“低散亂”化工企業93家、兼并重組12家、新增化工行業上市企業4家,除一家企業尚在過渡性生產外,其余企業都在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一園式”集聚發展。
在接受中外媒體記者采訪時,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趙南興表示,今年年初上虞將區內的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和浙江上虞經濟開發區(省級)兩大產業平臺進行整合提升。這種“國家級經開區+省級經開區=更大的國家級經開區”的獨特融合模式,開創了浙江省先河。
主動服務于需求,從有到有用到好用
企業無論大小,都期盼有更好的營商環境。如何優化政務服務、使其標準化,是評判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重要評判標準之一。隨著上虞發展,大量的企業進來了,如何服務好企業,讓企業放心是上虞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9年,上虞成立了便民服務中心,這是全國首家規范意義上的政府集中辦事機構,引發了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大潮。上虞區便民服務中心審管科科長章晶向環球網記者介紹:“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政審批制度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現了各種不適應不匹配的現象,于是,當時的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一站式’辦事機構 -- 便民服務中心。”
便民中心成立后,群眾和企業進一家門就可以辦所有事,實現了多處跑向一處跑的轉變。近年來,上虞又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奉行“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的理念,全力推動區內優良營商環境的打造。曾經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群眾和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已成為上虞政府服務的深刻標簽之一。
“企業的需求是在效率,所以我們便民中心為企業開辦辦理營業執照、公章刻制、稅務發票、銀行開戶、企業社保登記等五個事項全流程‘一日辦結’服務。”上虞區便民服務中心審管科科長章晶直言不諱說道。據了解,企業只需進行一次填報錄入,材料便可在五個部門間復用流轉。不僅如此,對申辦企業的申請人,推行身份證影像等實名采集信息網上共享互認,實現“一次認證、全網通行”。
企業只需進行一次填報錄入,材料便可在五個部門間復用流轉。不僅如此,對申辦企業的申請人,推行身份證影像等實名采集信息網上共享互認,實現“一次認證、全網通行”。最大程度削減企業開辦材料,簡化企業開辦流程,取消各類行政性收費,建立了企業開辦“一門進出、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網通辦、快遞送達、一日辦結”的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