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12月9日 /美通社/ -- 隨著我國文娛產業迅速發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價值正待發掘。近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文創金融研究中心發布報告《遺返常態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該報告首次從商業化實踐角度匯總分析了我國現存的各類非遺商業形態及生存現狀,為非遺文化的產業整合和發展提供參考,幫助其在當代重獲生機。
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自身商業模式、產品等方面的問題,一直重度依賴于政策扶持和保護,但非遺本身包含巨大的文化內涵和商業價值。與此同時,政策端正在帶來紅利,市場窗口剛剛打開,“非遺+”將在產業振興、精準扶貧、刺激文化消費方面能夠發揮巨大作用。
基于此,文創金融研究中心首次提出“非遺文創”的概念,結合文化金融研究方向,力圖從IP運營、粉絲經濟、產業鏈分析等角度出發,發現傳統文化中新的商業機會,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非遺的傳承和創新。
該報告系統性梳理了當下非遺商業形態的十一種類別,包括非遺商品、博物館非遺、非遺影視、非遺公益、非遺內容傳播、非遺設計、非遺教育與傳承等,并選取代表性的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分析。
該報告指出,在非遺商品方面,針對收藏品市場和大眾消費市場,非遺會發展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存狀態,以“故宮文創”為代表,市場開始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IP的價值,涌現出大量非遺品牌、博物館文創等,營銷手段和銷售渠道層次也更加豐富。而當非遺呈現在影視、電視劇、紀錄片、綜藝、動漫等熒幕上時,面臨著生存空間狹小、IP內容挖掘不夠、創新力度較弱等困境。當“非遺+公益”碰撞,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社會企業的身影活躍其中,并帶領著偏遠地區的非遺技藝走出山區,擁抱大眾,較快地實現成果轉化。在非遺的內容傳播方面,微信公眾號與短視頻、直播起到了重要的宣傳和教育作用,經紀人模式的MCN也滲透到手工藝人與非遺傳承人的經營中。非遺旅游和非遺小鎮正在被地產公司和地方政府作為重要的資源整合路徑實現文化反哺經濟。同時,非遺的教育傳承、非遺表演、非遺手作體驗店也有令人期待的發展空間。
團隊經過調研走訪,深度參與非遺多維業態的打造,通過非遺文創產品設計開發、非遺新媒體內容傳播、電商全流程運營、線上社群運營、線下非遺活動策劃(包括手作體驗、影劇觀賞、講解參觀等)的立項實踐,并與非遺傳承人、設計師、品牌商和眾多內容平臺和電商平臺的交流,發現非遺產業的各類商業模式及發展機遇,形成可以復制的經驗總結。該報告旨在為關注非遺及有意在該領域投資的人士提供靈感和借鑒。也歡迎對非遺商業化感興趣的朋友前來探討交流。
報告免費獲取方式:關注微信公眾號【道口文創觀察】,分享文章并配文“想要圖冊”到朋友圈保留2小時?把截圖發給公眾號后臺,并留下電話與地址,前50名即可獲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