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0年8月26日 /美通社/ -- 40年前的今天,“千年古邑”寶安縣撤縣建市,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
40年后的今天,全球最大的會展中心 --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屹立寶安,打開深圳與全球產業聯動往來的“另一扇窗”;寶安中心區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128米高的“灣區之光”摩天輪重構深圳天際線,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備受矚目的新地標……伴隨特區一路成長,華僑城(A000069.SZ)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40年,深圳經濟特區迎來“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華僑城將繼續譜寫深圳的創想樂章。
匠心傳承 創新發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圳深諳這一發展要義,40年來,經濟騰飛、科技領先的同時,文化產業也在同步積淀。作為發軔于深圳、國內目前唯一同時獲得“全國文化企業30強”和“中國旅游集團20強”榮譽的企業,華僑城積極探索“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節慶”等多元創新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支撐深圳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踐行中央企業的文化使命。
深圳文化旅游業的起步,還要從中國第一座文化主題公園 -- 錦繡中華說起。1989年,錦繡中華建成開園,實現中國主題公園“從0到1”的突破,在30萬平方米的園區內,華僑城打造了82處中國知名景點的微縮景觀,薈萃了中國五千年的錦繡河山和歷史文化。
以錦繡中華為起點,華僑城已成長為全球主題公園集團三強、亞洲第一的文旅領頭企業。以文化為軸,串聯各類要素,華僑城在深圳培育出集聚文化主題景區、文化藝術、文化創意、文化演藝、文化主題酒店等業務板塊的文化產業集群,推出了中國民俗文化村、深圳世界之窗、深圳歡樂谷、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AT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群、深圳東部華僑城、歡樂海岸、歡樂港灣等一批優質文化旅游產品,用文化提升城市品味、潤養城市氣質。
華僑城的文化實踐助力深圳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普惠、優質與可持續。多年來,華僑城致力于將文化、藝術融入城市公共空間,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明天音樂節”、OCT鳳凰花嘉年華、華·美術館D-TALK論壇、深圳雕塑雙年展等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藝術活動,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大眾提供了文化藝術的滋養、激發了深圳的文化活力。
立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華僑城利用自身平臺優勢,結合項目所在地的資源稟賦,通過深挖傳統文化IP、開展文化主題體驗活動等形式,讓非遺文化走進民眾生活。在甘坑新鎮,華僑城將客家涼帽打造成為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國非物質文化超級IP“小涼帽”,通過導入IP文創產業和VR內容產業集群,將其建成嶺南特色文旅和數字創意文化產業聚集區;在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大鵬所城,華僑城在保護原有建筑群落布局、尊重當地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攜手大鵬新區規劃建設大鵬所城文化遺產小鎮,推出了“非遺手工體驗”、“非遺美食體驗”、“千年非遺·印象大鵬”等系列活動,激發了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在當前旅游消費升級、文旅融合加速的時代背景下,華僑城持續探索“文化+節慶”的創新模式,連續三年舉辦以深圳為起點,遍及60余座城市的“華僑城文化旅游節”。目前已累計在全國開展超過1000場旅游節慶活動,有效促進旅游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
35年來,華僑城以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創新文化時代表達為己任,不斷輸出優質的文化旅游產品,豐富深圳市民和廣大游客的“文化菜單”,讓深圳這座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大都市不斷提升文化上的認同感。
綠水青山 生態筑城
“打造公園之城、構建公園人文生態”是深圳“文化立市”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深圳從建城之初的五個公園,發展至今擁有近千座公園,這些公園不僅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承載著深圳人的城市人文夢想,展現了深圳“詩意”“宜居”的一面。
在35年的發展歷程中,華僑城率先以“生態環保大于天”和“規劃先行”的理念進行城市建設。以華僑城歡樂海岸為例,這是一個集旅游、生態、文化、商業于一體的“都市會客廳”:這里是適合全齡段客群的開放式城市廣場,這里有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 -- 華僑城濕地,這里還有中國首個自然學校 -- 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在繁華都市的中央,華僑城構建這樣一處生態公共空間,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切身感受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扎根一座城市,就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這座城市的生態環境、自然肌理,將企業個體的發展融入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格局之中,這一理念隨著華僑城布局60余個城市的文旅項目走向了全國。
進入新時期,華僑城布局京津冀、長三角、西部、云南、海南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重點地區。華僑城始終堅持“生態環保大于天”的理念,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尊重當地歷史人文,力求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圖景。
以合肥空港國際小鎮為例,為助力合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進程,華僑城用“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江淮特色、高點定位”的理念,打造這一集科創產業、國際商務、旅游度假和濱水生活于一體的新型城鎮化項目。項目凝聚了華僑城對于世界先進城市規劃的全新理解和建構,也體現了華僑城對原生態環境的尊重。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尤其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的當下,新型城鎮化更有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使命。放眼華僑城布局全國的新型城鎮化項目:南京華僑城、襄陽華僑城奇幻度假區、天津京杭大運河(西青)文旅項目、成都安仁古鎮、黃龍溪古鎮……不僅實現了“生態為先”理念之延續,“因地制宜、千鎮千面”之創新,也為華僑城在新型城鎮化的實踐中服務國家戰略提供了抓手。
創新驅動 智造未來
科技創新是造就“深圳奇跡”的關鍵力量。40年間,深圳在5G技術、超材料、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等科技創新領域走向世界前列,誕生了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從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電子企業起步的康佳集團便是其一。
從中國第一臺高清晰數字電視、第一塊彩電微控制器芯片,到近年來在8K、5G、Micro LED、AI、半導體、IoT領域發力布局,康佳40年的創新發展,也是特區40年創新精神的見證。作為一個以科技創新驅動的平臺型公司,目前康佳以“科技+產業+園區”為發展方向、以“硬件+軟件、終端+用戶、科技+金融”為發展模式,以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新產業賽道、升級現有業務模式為發展策略,布局和構建產業產品業務群、科技園區業務群、平臺服務業務群和投資金融業務群四大業務群組,推動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華僑城與康佳集團重點打造的創投平臺“康佳之星”,致力于創建以產業培育為核心的創投生態圈。目前,康佳之星已在全球建立了18個創新基地,通過創新基地、創投基金、產業資源整合、科技電商、創新服務云平臺等孵化服務,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實現產業高端化發展,培育了眾多行業潛力獨角獸。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把握“新基建”發展機遇,加速企業數字化戰略布局,是助力深圳“雙區建設”的應有之義。華僑城旗下深圳歡樂谷、深圳世界之窗等多家景區率先聯合通訊行業巨頭開展5G戰略合作;在今年疫情期間,各地景區創新推出虛擬排隊、景區通碼、人臉識別等應用,有力保障了景區安全有序高效運營;同時,華僑城與中國旅游景區協會聯合研發編制的“中國旅游景區歡樂指數(THI)”,依托大數據進一步助力景區服務品質及運營效能提升。
活力無限 歡樂同行
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和“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的交匯點,“四十歲”的深圳步履堅定、未來可期;走過35載創想征途的華僑城,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依托,正朝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加速邁進。
近年來,華僑城按照“一個基地,兩翼發展”的戰略方針,積極響應深圳市“東進戰略”和“前海整體發展戰略”,重點推進以甘坑新鎮、大鵬所城旅游度假區、光明小鎮等為代表的“8+1”重點項目建設,不僅著力于產業發展,為深圳“發展更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注入動能;還致力于用藝術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用生態連接自然,用公益回饋社會,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綠色低碳、和諧共處的美好生活。
近日,位于寶安中心區的華僑城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向廣大市民開放。該項目對標世界級標準、國際化水平,將為寶安建設“灣區核心、智創高地、共享家園”發揮重要作用。8月初,西涌濱海旅游度假區正式開業,華僑城以“生態為本、文化賦能、面向市場”為原則,對西涌片區品質進行改造提升,以高品質、國際化度假區為依托,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取得實質成效。
在國家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將形成最具全球影響力的超級文旅融合集聚區。華僑城的文旅版圖正以深圳為中心延伸到整個灣區,以灣區的東西兩側為兩翼,全面布局:在肇慶、茂名、汕尾,華僑城不斷探索創新,打造差異化主題公園;在東莞、江門、惠州等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鎮旅游業;在順德、中山等地打造“都市娛樂會客廳”,為城市核心區品質和風貌帶來本質提升;在茂名、汕頭、汕尾打造濱海旅游城市風光帶,助力大灣區濱海經濟帶發展,提升濱海旅游經濟規模;在廣東陸河螺溪谷等地,通過旅游扶貧新模式,構建全新文旅業態,打造美麗鄉村……
目前,華僑城在大灣區推進的項目共約30個,涵蓋10余個類別,已完成大灣區9大城市全覆蓋,并與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鏈,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實現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和城市更新。
深圳經濟特區40周歲,華僑城見證、陪伴、參與了這座城市走向繁榮興盛。立足共為、同頻共振,作為“優質生活創想家”的華僑城,將繼續深耕深圳、服務深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創想不止、奮進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