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11月3日 /美通社/ -- 10月30日,2020年度《哈佛商業評論》中國年會在北京CHAO酒店隆重舉辦。
本次盛會的主題是“商業樂觀主義”。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商業活動遭受了巨大的打擊。我們習以為常的商業模式正在被顛覆,產業前行困難重重,時代呼喚著商業樂觀主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盛會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經歷了動蕩并重獲新生的企業家都有哪些心得?究竟未來商業會呈現怎樣的形態?“新基建”背景下,如何組合利用最新數字技術支持業務創新、如何克服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挑戰、如何打造適應未來的組織?
針對當前最熱話題,盛會一共邀請了三十余位前沿商業領袖和管理學者發表主題演講、參與圓桌討論。此外,本次年會還公布了2020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和2020 “鼎革獎”中國數字化轉型先鋒榜。
本次年會的一大亮點是將商業洞見與現實實際相結合。在此經濟不確定時期,企業生存和發展更加艱難。《哈佛商業評論》秉持商業樂觀主義,力邀最頂尖的管理創新與實踐者們,進行一整天的思維碰撞。頂級學者、專家與企業家們分享的關于穿越經濟周期、建設商業文明的干貨與灼見,必將助力企業走出陰霾與商業的持續發展。此外,本次年會首次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連線國際學者,實現多平臺同步全程直播。
大會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合出品人、主編何剛的主持下開幕,《財經》雜志總編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總編輯王波明、《哈佛商業評論》編輯Amy Bernstein、哈佛商學院出版大中華區負責人Nathan D. Midler、哈佛中心(上海)董事總經理戴華以及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黨委副書記、副臺長周斌為盛會致開幕辭。
王波明認為,新冠疫情引起了中國乃至全球外部環境持續變糟,給企業帶來了結構性變化。企業管理的老辦法將無法應對新挑戰。《哈佛商業評論》作為企業管理教科書,會持續為大家提供新的管理理論。Nathan D. Midler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告訴大家盡管我們現在面臨著種種挑戰,但是仍要為保持理想主義而努力。在商業世界中,當增長放緩、挑戰增加時,保持樂觀主義是極具價值的。
第一樂章議題為“商業重生與再造”。疫情是對商業模式的一次重壓大考,也給予很多行業和領域重構的機遇。商業的重生,不再是簡單的規模復制,重構的商業模式、重構的消費體驗、重構的產品和服務要求企業以全新的方式崛起。
在主旨演講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詳細闡述了當下對我們而言的重大挑戰,同時鼓勵大家保持商業樂觀主義,從解決時代的重大問題中來創造偉大的商業機會。美團高級副總裁張川認為,新的商業社會既要偏向橫向一體化,也要縱向擴展。橫向一體化例如,超級APP囊括了很多商業場景;縱向擴展是指即擴大產業鏈上下游。
圣象集團首席運營官孫小良對商業樂觀主義做了解讀,他認為“新商業文明”的樂觀主義,之于圣象就是源自于用愛承載,敢于不斷打破固有模式,用數字化鏈接生產制造和用戶,為消費者提供新的體驗和生活方式,履行社會責任,推動行業向前”。平安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蔡方方表示,面對不確定性的世界環境,平安管理提倡的是“基于角色,超越組織”:一是用實踐撰寫經驗,用商業價值踐行使命;二是攜同道者共創,向批評者學習;三是與祖國同命運,與文明共躍遷。
本樂章的最后,《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合出品人、主編何剛表示平安集團是中國式管理的樣本企業,希望案例研究能將中國好的管理實踐加以提煉,輸出給更多的中國企業,并邀請商學院、媒體機構、專家一同加入“平安管理研究課題”。
第二樂章主題為數字化新世界。疫情倒逼大量企業轉型升級,2020 年是巨變重構的一年。在中國政府提出“新基建”的背景下,企業數字化轉型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鼎革獎’中國數字化轉型先鋒榜”是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以及思愛普(SAP)共同發起,旨在探索數字化轉型優秀案例,照亮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創新之路。在已經成功舉辦的三屆活動中,“鼎革獎”評選出了眾多通過數字化轉型真正創造價值、保持創新活力并對產業變遷產生積極影響的探索者和踐行者,為中國企業更好地進行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新范式。
獎項發起方之一的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東紅首先介紹了2020年度獎項的基本情況并總結了2020年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呈現的十大趨勢。SAP全球副總裁、亞太區與中國區首席營銷官孫麗軍女士作為獎項發起方代表則表示:“秉持‘在中國,為中國’的初衷,SAP與清華和哈評共同發起 ‘鼎革獎’,挖掘并分享數字轉型先鋒者的成功案例,用‘燈塔’力量為更多來者照亮前航。我們還將借助‘鼎革獎’、‘鼎革匯’為大家搭建一個深度交流溝通的平臺,讓觀點與思想碰撞出更多靈感火花。”
在大會特別組織的圓桌論壇環節,孫麗軍與小米集團內控內審監察部副總裁劉少順、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李曉虹、邁瑞醫療IT總經理吳慶赟、Terminexus總經理陳凱,結合“巨變·重構”的主題,共同圍繞構建“數字化新世界”的內容進行了思想碰撞,并呈獻了各自獨到的見解和觀點,同時針對如何用數字化驅動企業的卓越運營、如何用數字化實現業務模式的創新等核心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現場由獎項發起的三方代表共同揭曉了“2020‘鼎革獎’中國數字化轉型先鋒榜”榜單,最終評選出綜合轉型類、單一管理類、技術應用類、管理人物類四大系列獎項以及評委會大獎。
第三樂章為人才經濟論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副主編鈕鍵軍主持這一環節。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不斷升級催生出更加多元的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的發生和迭代,對企業完善組織結構,協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新就業形態也將釋放新潛能。
FESCO董事、總經理郝杰表示,在今年新冠疫情爆發的大背景下,討論人才話題更具意義。疫情下,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如“六保、六穩”。同時,日常辦公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例如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用靈活辦公、居家辦公。美國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戰略與全球化、創業中心主席Anil K. Gupta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當今世界的重大變化趨勢,對領導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企業領導層級的扁平化與透明化、不斷試錯、數字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領導者需要反向導師,不自負于自身經驗,向年輕導師尋求幫助。
隨后由惠普大中華區人力資源副總裁徐苗苗、美國鋁業亞太區人力資源總監張西娟、FESCO 副總經理邢穎和主持人《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副主編鈕鍵軍帶來的“新就業形態下的新經濟動能”圓桌對話中,徐苗苗表示:人類變革,無論是技術還是很多觀念變革都是由危機觸發的,在危之后也是機,挑戰之后,要看到機會;張西娟則認為后疫情時代做事有三個關鍵詞:度勢、聚焦、延展。即認清大形勢,聚焦一個可以成為專家的技能,然后在專家技能的基礎上延展自己的能力范圍;邢穎細數了人才市場在后疫情時代的五方面變化:傳統的雇傭關系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靈活用工逐漸成為未來就業市場一大趨勢、企業間通過共享用工進行員工余缺的調劑、工作不再只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途徑。
第四樂章題為實踐派新商業,因為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好的管理者不但能高屋建瓴也能日拱一卒,一磚一瓦的構建商業大廈。企業的管理實踐,是中國商業迭代的珍貴樣本。
對于這個話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勁認為我們目前面臨的危機不是技術危機,現在新技術革命包括數字科技發展已經很成熟了,而是觀念范式的危機。為了贏得新的挑戰,我們要從傳統機械式、還原式、決定式牛頓和笛卡兒體系解放出來。隨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毛基業用“基于數字技術的商業”概括了自己對于新商業的理解。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中,要推動商業的持續繁榮,需要將數字技術作為主要抓手。通過加強大數據、互聯網和傳統IT系統三者的創新,從而驅動商業底層的活躍力量,真正讓數字技術真正成為商業創新的關鍵驅動力和源泉。
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分享了自己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的五件有意義的事情,包括新機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賽道以及新責任。企業要向向互聯網企業學習,建立合伙人的方式,而不僅僅是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同時,要重用青年人才,注重科技推動企業轉型的作用。緊接著,OATLY 噢麥力亞洲總裁張春作了演講。他告訴大家,OATLY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因為消費者不知道也不認可燕麥奶。在反復思考后,OATLY 決定新創一個品類,同時通過針對性的推廣、與同行共同推動燕麥奶品類建設等措施,實現了銷量的增長。并且,在這個過程中,OATLY 逐漸成為了品類的領導者。
隨后《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何剛邀請宜信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查蘭獎聯合發起人唐寧先生、企業家顧問,拉姆·查蘭全球唯一合伙人楊懿梅女士一同上臺對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做以闡述與未來期待,并公布了第四屆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獲獎名單。獲得本次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全場大獎的3個案例分別是:泰康保險集團《戰略決定一切》、百勝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數字化賦能業務創新,靈活應對疫情挑戰》、浪潮集團《數字化助力浪潮打贏未來人才搶奪戰》,23個優秀獎和單項獎完整名單也在本次大會上進行了公布。
2020年《哈佛商業評論》中國年會將全年的觀察抽絲剝繭般地層層深入話題本質。各位商界精英立足各自領域的企業實踐,與管理戰略的學術理論完美結合,呼應了年會“商業樂觀主義”的主題。期待明年的哈評年會會繼續為企業和讀者們帶來更加精彩、更加前沿的商業思維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