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年11月16日 /美通社/ -- 近日,加華資本董事長、創始人宋向前先生針對全面推進注冊制改革對民營企業乃至中國企業的影響進行深度剖析:加華資本宋向前:為什么我要用“史詩級改革”形容這一次注冊制?。以下為原文(文中評述僅代表宋向前先生個人觀點):
不跑遍中國283個城市,你很難想象一個社會現實 -- 中國的企業家都是泥地里打滾滾出來的。
一個五線城市的鄉鎮上盤踞著某個大企業的總部,也養著一個縣城的就業人口。董事長改革開放初期下海經商,是大海里無數翻騰著的前浪之一。蝸居一方,苦心經營企業幾十年。
如果這個企業是個消費品公司,大概率他要么做出口代工起家,要么九死一生帶著團隊打過進口替代的仗。也極為可能的是,他還沒上市,不知道資本市場的遠近,也沒想過公司的傳承,更不知道地方民企走向全國甚至全球,他這輩子還有沒有戲?
這是許多民營企業家半生無解的難題。
民企的困境和原罪,已經討論太多次了,大大小小的文章也時常見諸媒體。許多次,我站在公開場合為民營企業振臂發聲,但沒有一次像當時當下這般篤定 -- 我心里有底了。
注冊制來了。
提綱挈領地說,這次全面推行注冊制改革的史詩級影響,得從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先導效應與全面傳播的社會學意義上理解。
什么是局部?企業家、企業、資本市場。什么是全局?營商環境、經濟體系、全球格局,乃至人類歷史。
我們都知道,放水養魚的草莽時代,是中國經濟爬坡的必經階段。十四億人的超級流量市場里必然會有些公司,掙的是國家的錢、百姓的錢、社會的錢。
國家優惠政策補貼養活了一幫上市公司;五險一金少交漏交的企業,拿著本屬于百姓的錢一步步做大;某些攫取環境資源甚至破壞生態的公司,枉顧社會可持續以換得自身的發展。
不想作惡的好企業有辦法嗎?他們不光要和這些畸形發展起來的同僚競爭,更要面臨不健全的市場營商環境,在二元不均的社會結構里跛腳前行。
好企業兩難全。
草莽時代過去之后,中國經濟開始走向更為規范的市場化,但這條路明顯還不夠徹底。
我們給企業更多擁抱資本市場的機會,直接間接融資的方式一再多元化,國家也要求企業逐步走向規范治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經營管理更嚴格,環保要求更高,就業環境和勞動保障更健全,大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擺上了董事會的討論桌。
我們鐵了心追求“更有質量的發展”。但有句話形容得好 -- 開前門堵后門、開大門關小門。
民營要高質量發展,資源卻被更多傾斜給了國企。政府出臺政策限制惡性競爭,卻在落地執行上大打折扣。很多企業好不容易獲得經濟轉型期的入場門票,卻在二元經濟、灰度執行的真實政策環境里,落得個九死一生的處境。
開了擁抱市場的大門,卻給民營企業這條經濟血脈堵了路,嚴格的行政審查與管理也給企業造成難以突破的管理怪圈。
但這次全面推進注冊制改革,我認為是全中國普惠意義上的資本市場戰略規劃,也是一場被低估的“史詩級變革”。
通過減少行政審批和隱形干預、人為干涉資源分配的淡化,中國市場的營商環境將由此更加公平。只要企業合法經營、敢想敢干,在一視同仁的資源開放體系下,中國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會更加明晰,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也有望真正實現。
有人說這真的是普惠嗎?注冊制也是有門檻的。
的確,它要求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股份公司,而不是小作坊或生產經營合作社。在注冊制的資本市場體系下,國家鼓勵平等競爭和產業反壟斷,市場給了你商業模式、發展規劃、科研創新、內控管理、稅收環保等各個經營層面的期許,夠不到這份期許,你就只能被市場出清。
我承認,從創業到經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可能會比過去的草莽時代來得更難。但這種難是帶著喜悅的。公平有序、平等競爭的環境是市場給予企業家另一個層面上的善意。
企業經營看上去更難了,但實質上,這是國家利用更積極有效的方式,讓市場自行篩選出那些真正好的企業,給企業平等競賽的機會,減少資源的差別化分配,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循環。這是對好企業是重大利好,也是從商有道真正的起點。
正如我多次說的,好人做生意的時代來了,掙辛苦錢也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
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市場競爭,獲得金融資源和市場的承認,營商環境、商業氛圍、企業家精神、輿論導向都會更加健康。
這還只是局部、先導性的效應,它會帶來怎樣更全面、更長期、更深遠的影響?
站在高維歷史視角去分析,某種意義上,市場格局和國家命運的轉變是階層身份地位的認同所引發的。
過去我們講究士農工商的階級排位。統治階層的士是政治地位最高的群體,第二位是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群眾主體農民,第三位則是工匠,他們是古代為貴族階層制作衣服、陶器、青銅器、戰車、攻城器械、建筑等半奴隸狀態的人,最后一級才到商人。
歷史記載,周朝取代殷商之后,將原來的商族人全部驅逐出他們所創造的富饒之地,并嚴格限制他們繼續在同一片區域內聚集、耕種、謀生。有一部分合作者被封禁在宋國,成為我們所知道的殷商后代。而另一部分被驅逐的,史書推測就成為我們后來所說的“經商人”。
歷史的回音壁,總能碰撞出穿越國界的沉重聲響。
當年,猶太人也是因政治被驅逐出約旦西岸耶路撒冷,遭到故土的封禁,他們四處流浪,在政治身份上失去認同,從而導致猶太民族在精神意識上的宗教分野。
在中國經濟轉軌的探索期,也是國際局勢頗為動蕩的關鍵階段,我欣慰于國家有這個魄力、下得了決心,給全中國最好的企業家們更多的身份認同和價值感,借由注冊制衍生而來的營商環境的全面優化,逆向淘汰壞企業,爭相扶持好公司。
市場監管的放松,反而會帶來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鼓勵實實在在地做生意,讓企業造福百姓,讓百姓支持好企業。全社會像愛護眼睛一樣去愛護為心有民生的好企業家,這才是最廣大意義上的普惠。
創造價值的人不再受委屈了,生產要素才可能釋放其應有的價值,為千萬百姓謀福,也為中國乃至世界點燈。
從這一刻開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好人委身于商業,“做生意的人”將不再是過去在泥地里打著滾,還要滴著血才能往前走的群體。他們當中堅守價值底線的一批人,會成為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做出真正屬于當代中國的好產品、好服務、好商業,淬煉出中國的商業倫理與道德。
在這條路上,普惠環境、公平營商、創新空間、適當監管,都缺一不可。
更進一步,為什么我們始終堅持“支持民營企業、助力中國消費”?
我們正是在中國當前非平衡的市場環境下,看到了改革所能帶來的巨大意義。通過注冊制改革,中國將有機會成為融入市場體系、充分競爭的正常化發展的國家,真正自主地參與到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與重塑之中。
我不禁于此追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
改革理應站在人類發展角度之上、啟迪于歷史的衍生脈絡之間。它是向現代化正常國家演進的過程,既是對歷史的承繼,更是對正常的回歸。
注冊制當然并不一定是最優答案,但注冊制的底層邏輯是全球共通的。我們需要這套邏輯,不能再以“中國特色”去標簽化一切改革路徑,而應遵循最簡單有效的市場運營原則,去完成發展意識的進化,明確方向、優勝劣汰,從而充分地匯聚能量和釋放價值。
這才是我想說的注冊制可能帶來的真正改變。只有普惠性、無差別、反歧視的改革才是史詩級的改革,才能通過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帶來長期效應,能稱之為具有基礎設施能量的改革。
看多中國,站在這個時間轉角,我是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