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20年12月3日 /美通社/ -- 11月30日-12月2日, 2020聯合國數字農業論壇以線上交流的方式如期召開。本次論壇以 “跨越數字鴻溝,技術創新賦能小農經濟”為主題,旨在探討在全球數字化浪潮背景下,科技型企業如何推動小農經濟的數字化創新與變革。
代表中國企業參會的智慧農業科技公司極飛科技,不僅成功入選了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電信聯盟(ITU)聯合發布的《數字農業與人工智能應用》報告,聯合創始人龔槚欽還作為演講嘉賓出席論壇的開幕式環節,充分反映出國際市場與研究機構對極飛智慧農業技術的高度認可。
龔槚欽在演講中表示:“要推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技術的使命不應只停留在智能化工具的研發和制造。在氣候變化、貧困與饑餓加劇的全球挑戰下,要為未來90億的世界人口提供充足、安全、多樣化的食物,人類必須要改變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模式。當前,全面打造‘無人化’的智慧農場,是極飛構建可持續農業生態系統的關鍵之戰。”
助力中國農業數字化創新變革
在傳統印象中,中國農業與農村通常與“落后”、“陳舊”掛鉤。耕牛犁田、手工插秧,仍是停留在許多人腦海中的農業耕作場景。
事實上,過去由于缺乏基礎設施、可用數據以及合適傳感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很難在農業領域迅速落地與普及。中國傳統農業效率低下,盲目粗放、浪費資源等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破解。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新基建”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推進,5G通訊基站和高精度定位導航網絡這類數字化設施已開始在鄉村鋪設、各種新興技術也慢慢普及至鄉鎮,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基礎日趨成熟,“AI+農業”的落地已成為可能。
如何通過數字化推動中國傳統農業創新,如何通過先進科技實現農業變革,對中國這個擁有五千余年農耕史國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在農業數字化建設中,推動農業的產業創新變革自然成為“重中之重”。
面對農業發展史上的機遇與挑戰,憑借多年的技術產品沉淀和農田實踐經驗,極飛科技率先在中國實現了無人化設備在農田的規模化商業應用和落地,通過技術的力量為農民謀福利,積極推動農業創新與變革。
深耕農業科技長達8年的極飛科技,擁有自主研發創新的農業無人機、遙感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農機輔助駕駛設備、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業系統。這六大智慧農業產品線貫穿耕作、播種、管理、收割等農業生產全周期,能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成本,擺脫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模式,幫助小農戶和大農場以可持續的方式提升生產效率。
近年來,極飛科技的智慧農業產品成功落地實踐于全國各大農場。在江蘇,極飛科技與大中農場合作共謀無人化的現代智慧農場,以解決青壯勞動力缺口問題,推進當地可持續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在新疆,極飛科技將智慧農業系統引進萬畝棉花種植試驗田,以農業AI技術精準實現棉苗量統計,幫助農場降低人工成本、制定合理的補種及水肥管理措施,從而提升棉花產量與品質。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激發農村經濟活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全球多個重要糧食生產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近期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指出,“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缺口”。
困境之下,科技的力量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中國智慧農業的領軍企業,極飛科技的智慧農業技術化解了農田管理無數據、作業地形復雜崎嶇等現實難題,減少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作物損失,尤其是彌補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的產量缺口,以靈活高效的智能化工具為充足和優質的糧食提供技術保障。
另一方面,在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的社會趨勢下,當前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突出,農業勞動力也不斷流失。《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今后,“無人耕田”的局面使得數字化、智能化農業在鄉村振興中應用推進愈發急迫。
面對農村人口減少的不利局面,極飛農業無人機和無人車能準確地按照指令“搞定”播種、撒肥、施藥等一系列繁重枯燥的農活。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中解放的現代農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田規劃和生產決策環節,學習如何成為現代農業的知識型技術管理者。
與此同時,極飛科技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還能幫助農民“種好一畝地,就能管好一萬畝地”,在同樣的土地面積上產出更高的經濟價值,從而提升農產品的整體品質,增加農民的收入。科技向農業農村下沉滲透的同時,也在吸引著不少年輕人回鄉創業務農,為解決中國農村“空心化”做出積極貢獻。
無人化農場 打造中國智慧農場樣本
農業無人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如今已發展成為全球智慧農業的前沿領域。而無人化農場不僅將機械化與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 還運用智能技術有效破解傳統農業模式嚴重依賴人工勞動的千年困境 -- 這正是極飛科技長期以來專注并深度鉆研的核心課題。
作為極飛科技打造“無人化農場”的現實范本,江蘇大中農場利用極飛遙感無人機、物聯網設備全面實現了農田數字化,并初步實現了田間巡查、數據采集的無人化。通過AI作物模型、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智慧農業系統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基本苗分析、病蟲草害診斷、產量預測等決策輔助。大中農場還全程應用極飛農業無人機、無人車對8萬畝稻麥田開展全自主精準噴灑作業,既提高了農田植保的質量,也有效地解放了高齡勞動力并降低成本。
2019 年,大中農場的農藥使用成本比 2018 年同期節省 100 多萬元,農機調度更加高效合理,機械油料損耗成本節省近 100 萬元。2020年,大中農場的小麥單產達到了592公斤,整體產量提高了198萬公斤。
當前我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巨大,但是無人化技術的滲透率仍處于較低水平。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的《2020中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出,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總體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各企業之間差距明顯。
早已提前布局并構筑強大技術壁壘的極飛科技,未來無疑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日韓、東南亞、拉美等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極飛科技的智慧產品與系統也具有高價值的借鑒意義,大中農場等“智慧農場樣板”可以在當地得到很好的落地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