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1年1月11日 /美通社/ -- 畢馬威與香港特許秘書公會攜手進行的調查發現,由于監管機構越來越重視「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元素,越來越多香港企業目前也有將ESG相關風險納入考慮范圍,但是大部分企業仍未將這些元素完全整合到其企業風險管理(ERM)系統或長期策略規劃中。
該研究報告名為《風險管理調查:邁向成功的助力》,重點探討風險管理的管治和風險評估周期。其中訪問了129位來自各行各業和不同類型機構的香港企業高級管理層,旨在評估風險管理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已經融入到香港企業中。
與畢馬威和香港特許秘書公會上次于2017年進行的一項類似調查相比,將ESG融入企業風險管理和業務計劃的企業數目有所增加。高達85%的受訪者會在長期策略中考慮有關ESG的風險,這與近年來ESG成為監管機構關注焦點的趨勢一致。
香港特許秘書公會會長馬琳(Gillian Meller FCG FCS)指出:「在香港營運的企業面對的不明朗因素不斷加劇。因此,企業必須時刻保持靈活應變,以識別、評估和管理各項新興和顛覆性風險,從而落實企業的業務策略,實現使命。當今的企業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風險管理使企業能夠平穩暢順地運作,并為可能面臨的不明朗因素做好準備,維持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企業風險管理方面,55%的受訪者將ESG有關的風險納入考慮范圍,但他們當中只有18%將ESG有關的風險全面整合到其企業風險管理ERM系統中。
畢馬威中國合伙人兼內部審計、風險管理和合規服務香港主管李懿玲指出:「企業應實施綜合風險管理方案,并將焦點進一步放在與ESG有關的風險上,以提供精辟獨到的見解來解決各項挑戰,促進流程的改進。此外,企業在應對新興風險和顛覆性風險時,尤其是在當前充滿波動的經營環境下,應更加保持靈活應變,以充分利用風險管理的效益。此外,與ESG有關的風險對企業來說相當復雜,而且是新鮮事物。通過利用現有的企業風險管理ERM架構,企業可從中識別、評估和應對與ESG有關的風險。」
調查亦發現,許多企業仍覺得將風險偏好的概念納入其策略規劃或決策過程甚具挑戰性,其中40%的受訪者指出他們仍未制定或仍在制定風險偏好。超過80%受訪者認為他們的企業對已識別的主要風險采取足夠和有效的行動,以及能有效地預測和管理新興風險,14%受訪者則指出他們沒有編制風險狀況信息以記錄所有已識別的風險。
此外,調查顯示風險評估和風險報告的頻率普遍出現不匹配的情況,因此,企業必須改善風險報告的流程。56%的受訪者至少每季會在風險狀況信息中更新已識別風險的風險水平,而只有29%的受訪者至少每季會在風險狀況信息中更新已識別的全新或新興風險。
調查結果亦顯示,風險管理技術的使用并無太大的改善。本年度,只有25%的受訪者指出他們有使用大數據和分析等新興技術,而2017年有9%的受訪者廣泛使用新興技術。
企業通過將ESG關注事宜整合到業務策略中,從而運籌帷幄提前掌握發展趨勢,時刻注意到營運和價值鏈中的ESG風險。然而,許多企業的策略、風險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團隊大多獨立運作,他們之間只有極少或非常有限度的協作,所以無法共同承擔風險管理的責任,也未能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應對有關ESG的風險。
為了將ESG完全整合到ERM企業風險管理和長期策略,董事會必須定期討論ESG事宜,以確保得到適當關注。同樣重要的是,董事會和管理層應充分了解ESG事宜對其業務的價值及相關性。能夠獲得他們的認受和支持,對于將ESG整合到ERM企業風險管理的討論至關重要。
畢馬威中國可持續金融事務香港主管合伙人吳柏年總結指出:「隨著全球各地越來越重視ESG,在過往幾年,企業在ESG方面的表現備受關注。事實證明,ESG表現卓越有助企業加強競爭優勢。將ESG整合到企業風險管理和長期業務策略,可讓企業更完善地應對ESG風險,加強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