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5月24日 /美通社/ -- 5月20日-22日,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第25次學術會議在深圳召開。作為國內風濕病學界一年一度的學術盛會,今年的年會以“靶向治療、危重癥早期預警、罕見病”作為主題,邀請國內知名風濕病專家做了一系列專題報告。
會上,“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以下簡稱“強直扶貧工程”)成為熱點話題。開幕式上,相關專家展示了該工程自2019年啟動以來的最近進展。截止目前,“強直扶貧工程”已覆蓋全國20個省676個貧困縣的756家定點醫院,累計救治患者超3500人。
而隨著項目的不斷深入,基層醫院對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和治療率在不斷上升,對強直治療藥物的規范化選擇也就變得愈發關鍵。此次年會上,以TNF-α受體抗體融合蛋白為代表的強直藥物獲得了專家的重點介紹。
三生國健攜手各方共同推進“強直扶貧”工程
“強直扶貧工程”始于2019年3月,由原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衛生健康委、農工黨中央作為專家指導單位,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和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聯合發起并作為執行單位,旨在讓建檔立卡的中重度貧困強直患者享受大病醫保救助等既有政策之余,進一步享受專項救治補貼,最大限度幫助患者減輕病痛,擺脫貧困。三生國健捐贈愛心善款,專項用于強直健康扶貧工程。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發揮自身優勢,成立由青年委員會為骨干力量的強直扶貧專項工作組,對項目進行醫療業務指導。
據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青委會副主委、北京協和醫院王遷教授介紹,截止2021年4月底,“強直扶貧工程”舉辦了6場省級推進會,21場市級推進會,累計開展篩查義診和基層醫生培訓328場,篩查患者9518人,救治3565人,培訓醫務人員4886余人。
2020年,廣大臨床醫療專家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深入貧困縣,開展醫療培訓、篩查義診和救治工作,有效提升了縣域診療能力和救治水平,方便貧困患者就醫,使貧困地區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優質醫療服務,做到了疫情防控與強直項目同步推進,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做出積極貢獻。
“在延川,有病人聞訊驅車500多公里從外地來到項目定點醫院參加篩查義診活動,說明患者對該項目的需求非常高。”王遷教授表示。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一年。下一步,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將圍繞累計救治1萬名患者、覆蓋500家縣級醫院和50家市級醫院、培訓5000人次基層醫生、收集1000例項目研究病例的目標,持續不斷推進項目,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力爭在2023年到2025年最終累計救治患者3萬人。
開幕式上,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對前期積極參與“強直扶貧工程”技術支持工作,并做出突出貢獻的核心專家、青年委員、定點醫院專家進行了勉勵致謝。同時,“強直扶貧工程”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趙巖教授現場倡議為項目進行愛心募捐。所有愛心募捐款項將用于為建檔立卡貧困中重度強直患者提供補貼救治,幫助患者減輕病痛,實現正常生活。
趙巖教授表示,“目前項目還在積極推進中,‘強直扶貧’是針對我國貧困人口的精準扶貧,讓其恢復勞動能力,自食其力,從而重新融入社會,還需要得到大家更廣泛的支持。”
三生國健相關人士表示,脫貧攻堅期間,我國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約417萬余人,建檔立卡經濟困難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約10萬余人,其中中重度強直患者約2萬余人。“我們希望幫助更多患者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踐行‘讓創新生物藥觸手可及’的使命,在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工作做出企業貢獻。”
融合蛋白類TNF抑制劑可助患者“全程達標”
隨著基層地區強直性脊柱炎的診療率不斷攀升,強直患者的用藥規范成為了新的亟待解決的議題。專家表示,我國以強直性脊柱炎為代表的風濕疾病已步入慢病管理時代,每個治療階段都有不同的治療目標,只有各階段均“達標”,才能達到全程“達標”的理想治療效果。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林進教授表示,炎性關節病的管理分誘導期、持續緩解期和減量維持期。藥物誘導期要有“油門效應”,快速起效,而在持續緩解期和減量維持期則要發揮“剎車效應”,低劑量下也能幫助患者長期達標。
以TNF為靶點的藥物是目前廣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一類藥物,其中,以益賽普為代表的TNF-α受體抗體融合蛋白類藥物(以下簡稱“融合蛋白”)在我國上市時間最久,臨床醫生的使用經驗也最為豐富。臨床研究顯示,融合蛋白早期啟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在2周內快速起效,54.1%的患者在第二周時達到ASAS20的顯著改善。
同時,益賽普等融合蛋白由于結構原因,產生非中和性抗體,免疫原性較弱,誘導抗藥物抗體產生的幾率小于單抗類TNF抑制劑。一項針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真實世界研究顯示,抗藥物抗體陰性患者的臨床緩解率較陽性患者明顯提高。
而在后續維持治療的階段,融合蛋白也被證明可持續10年維持強直性患者的高ACR應答率。研究顯示,適用融合蛋白的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其ACR20/50/70應答率在隨訪11年后依然可以分別高達77%、52%和38%。
安全性方面,據林進教授介紹,融合蛋白TNF抑制劑也較單抗類TNF抑制劑在臨床實用上更加安全。一方面,融合蛋白因獨特的藥物結構不會誘導單核細胞凋亡,因此在抵抗結核等感染方面具有優勢,被國內外指南一致推薦用于結核高危患者。另一方面,融合蛋白只結合可溶性TNF蛋白,而不結合跨膜TNF蛋白,從而在抗炎的同時保持人體正常的免疫調節和組織再生,且不增加心血管、惡性腫瘤和嚴重感染的風險,較其他TNF抑制劑更能實現“精準抗炎”。
2021年是我國首個融合蛋白TNF抑制劑益賽普上市的第16年。期待在未來,伴隨我國越來越多基層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獲得診療機會,益賽普等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融合蛋白藥物能進一步發揮藥物機制的優勢,讓中國藥造福更多中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