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1年6月8日 /美通社/ -- 氫能是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靈活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而在此前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卻不太能常見到它。但是,隨著全球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的陰影再次浮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理念在全球范圍內深入人心,氫能作為絕佳的綠色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關注,氫能也有望成為下一個 “主體能源”。
在氫能領域,中集已經探索和積累了15年之久。中集依靠自身在高壓、低溫等能源儲運產品方面的優勢,打造了多種氫能產品解決方案,蓄勢待發。而“雙碳”目標背景下這波給氫能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勢能。
中集安瑞科副總經理、氫能小組負責人楊葆英表示:“現在氫能發展勢頭前所未有得快,企業生怕趕不上,但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令人興奮。”
全球為何“氫”熱:氫是實現碳中和的“最優解”
近年來,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已制定相關政策,將氫能列為國家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國內氫能產業的發展熱潮。
目前正著力研究氫能的行業專家鄭賢玲表示,在碳中和戰略目標框架下,國家對能源結構的調整將勢在必行。而氫能作為100%清潔能源,首先零碳排放;其次是可實現能源互補,可作為電、熱、氣轉換的媒介,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實現跨能源網絡協同優化的有效途徑;三是應用場景廣泛,可應用于交通、工業、民生、發電等眾多領域;四是儲能優勢明顯,具有儲能密度高、周期長、環保無污染、電能質量高等特點。
“基于這些無可比擬的優勢,氫能將是實現碳中和的‘最優解’,同時也是世界能源轉型的重大戰略方向,有望成為下一個‘主體能源’。”鄭賢玲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2019年,中國氫能聯盟發布《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氫能未來定將成為中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能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5%。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約為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年經濟產值超過10萬億元,全國加氫站達到1萬座以上,交通運輸、工業等領域將實現氫能普及應用,燃料電池車產量達到每年520萬輛。 日前,中石化也宣布,要在全國建成1000座加氫站。作為行業觀察家,鄭賢玲與楊葆英的判斷一致:“更多的參與者入局,大型國企高度重視并加快投入,氫能產業的推廣速度可能比原來的行業預測要更快一些。”
15年耕耘等風來:深耕布局氫能上下游產業鏈
氫能產業即將駛入快車道,風口來了。但在這之前,中集已經在氫能產業深耕了15年之久。 早在2006年,中集集團旗下中集安瑞科基于對清潔能源管理的能力和能源趨勢的判斷,開始涉足氫能儲運技術研究與制造,并承擔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加氫站氫氣運輸車和2013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液氫儲存裝備任務。其產品和服務涉及氫氣儲存、運輸和加注核心裝備,擁有包括20-30MPa高壓氫氣管束運輸車、加氫站儲氫瓶組、加氫車、液氫儲罐、隔膜壓縮機、加氫機、35MPa三型瓶和70MPa四型瓶等核心裝備的研發和生產能力,是目前國內最重要的供氫系統設備制造商。
作為天然氣儲運裝備的龍頭企業,中集安瑞科在高壓以及低溫氣體儲運裝備領域的研發和制造實力強勁,對于同樣需要高壓或者低溫儲運的氫氣或者液氫來說,其技術研發和遷移路徑是相似的。
多年來,中集安瑞科已經對氫能的上下游鏈進行了延伸布局,提前落子。比如中集安瑞科旗下的石家莊安瑞科氣體機械有限公司(簡稱“石家莊氣體機械”)在高壓氫氣儲運方面積累多年。“我們已經已有成熟的20 MPa高壓氫氣運輸車產品,未來會研發更高壓力的長管拖車和儲氫瓶組,更快進入市場。”石家莊氣體機械總經理張中強這樣告訴我們。 雖然氫氣運輸方式眾多,但我國主要以氣氫拖車運輸、氣氫管道運輸和液氫罐車運輸三種運氫方式為主。其中長管拖車運輸為當前主流運氫方式,這種方法在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但由于氫氣密度很小,而儲氫容器自重大,所運輸氫氣的重量只占總運輸重量的1~2%。 對于未來的發展趨勢,張家港中集圣達因低溫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圣達因”)總經理許志泉的判斷是:在大規模運輸上,高壓氣氫的運輸效率遠低于液態氫,液態氫必然成為未來的主流。他介紹,氫在液態狀況下的體積僅為氣態狀態下的1/800,液氫運輸效率極高。但是,氫的液化需要極低的溫度(在標準大氣壓,溫度低至-253攝氏度氫才能被液化),液化和低溫儲存成本都很高,技術研發難度大。 “除了已有的氫氣高壓儲運和液氫儲罐技術,中集安瑞科在涉氫的產業鏈其他方面也早有謀劃”,中集安瑞科(廊坊)能源裝備集成有限公司(簡稱廊坊集成)總經理李俊芳介紹說,在2013年廊坊集成專門組織團隊前往歐洲考察,專項考察了德國的燃料電池、氫氣壓縮機、氫氣閥門等技術和產品,并于2015年正式向中集安瑞科控股公司申報了氫能業務立項的申請,同時完成了加氫站的整體技術設計,氫氣報警器產品的研發生產。在2018年廊坊集成成為中集安瑞科氫能業務的主承接單位。
機會只垂青于做好準備的人。 得益于中集安瑞科多年在液化天然氣、液氧、液氮、液氦等低溫深冷工業氣體領域的積累,該公司旗下企業擁有很強的液氫儲運技術基礎,其低溫罐箱、液氫運輸槽罐等清潔能源核心裝備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曾多次參與國家級液氫儲運任務,為將來氫能大規模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氫能知識產權和行業標準方面,中集也積淀深厚。目前中集安瑞科在清潔能源領域擁有國內授權專利617項,發明專利79項。其中中集圣達因與浙江大學合作開展的奧氏體不銹鋼深冷容器應變強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目前,奧氏體不銹鋼制深冷容器已逐漸取代傳統深冷容器,引領行業技術發展。而中集安瑞科“圣達因”作為國內首個完成應變強化項目的低溫裝備企業,也將引導該領域的行業標準和不斷創新的發展方向。 截止目前,中集安瑞科在清潔能源領域已主持起草國家及行業標準28項、參與起草國家及行業標準24項。目前正在主導起草的國家及行業標準4項、參與起草的5項。 但是此前由于技術和成本以及市場規模的限制,氫氣大規模制造、壓縮、液化、儲運、加注技術難度大,導致制氫、用氫成本較高,因此氫能的應用推廣較慢。氫能業務收入此前在中集安瑞科的整體營收中占比不大,但是關于氫能產業的技術研發和戰略研究一直在堅持進行。 過去幾年,經過技術發展、產業化初期的探索以及海外技術的逐步擴散,氫能在國內的發展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產業鏈具備了雛形,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從頒布行業技術規劃,到寫入全國政府工作報告,再到《能源法征求意見稿》將氫能正式列入能源范疇,顯示出中國政府對氫能發展成熟度和長期發展方向的肯定。 特別是2020年以來,中國政府從國家層面不斷加快推出氫能產業政策,對氫能產業的支持更為細化和明確,在基礎研究、產業引導、示范運營以及整車補貼等方面對燃料電池及氫能產業予以全面支持。
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春天正在到來。
中集近一年“氫”腳步密集 競逐萬億氫能市場
為了這一天,中集已經默默地儲備了15年。隨著氫能產業的春潮涌動,氫能大規模商業化的道路即將開啟。中集管理層也迅速調集資源,集中炮火瞄準氫能產業的城墻口,重點進攻氫能的“儲運加”裝備制造領域,同時拋開單純的產品思維,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在這場10萬億的藍海競爭中率先“卡位”。 “當前中集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的股東結構也對我們的業務體量和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中集相繼進入了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化食品等行業,并且在其中20多個細分品類做到了世界冠軍的地位,成為所進入行業內令人尊敬的世界級企業,樹立了良好的中集形象。”中集集團副總裁、清潔能源業務牽頭人李胤輝說道。“在麥伯良董事長的帶領下,我們管理層一直在尋找和思考中集未來增量的業務到底在哪里。”那中集進入新行業或者重點加碼某項產業的投入的原則是什么呢? “我們尋找增量業務的原則是:一是發揮好中集已有的產業優勢,不斷在已具備競爭力的產品上創新提升;二是擬進入產業的體量要足夠大,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三是國家需要的、倡導的,國家政策鼓勵、支持的。”李胤輝表示。很顯然,氫能就是其中很合適的一個業務。“這場氫能能源革命競賽,中集積蓄了15年的發展力量,擁有先發優勢,相信中集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如果機會抓得好,可以支撐中集再造一個中集安瑞科甚至中集集團的業務體量。”鄭賢玲暢想到。 因此,近年來隨著國家扶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相繼加碼,中集在氫能領域發展的“步點”也越來越密集。特別是在近一年中,中集集團以及中集安瑞科在加快氫能產業布局的方面動作頻頻,顯示出強大的決心。
2020年8月,中集安瑞科與寶武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寶武清能)正式簽署入園協議。根據協議,中集安瑞科將作為首批入園企業將入駐寶武吳淞氫能產業園,雙方將圍繞上海市氫能發展規劃,共筑國家級氫能產業示范區,打造氫能產業“一園兩廊”的發展模式。
2021年3月初,中集安瑞科宣布與Hexagon Purus AS(合斯康)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成立兩家合資公司,計劃建立年產能約為10萬個車載儲氫瓶的生產線,將國際領先的車載IV型儲氫瓶國產化。 2021年3月31日,中集董事長兼CEO麥伯良在《集團年度工作報告》中將“聚焦物流裝備、清潔能源兩大主題”列為2021年集團年度策略主題及關鍵行動。報告提出,清潔能源產業作為中集的戰略新興業務,中集將充分把握全球及國家清潔能源發展趨勢下的機遇,著力構建清潔能源領域的生態圈,積極探索和發展氫能、海上風能等清潔能源業務。 2021年4月,中集集團特殊時期決策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擴大)專題學習會也專門邀請了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教授開展主題為《瞄準碳中和,推動碳達峰》的專題講座,中集管理層以及集團總部各部門以及各板塊、直管企業人員參會學習。張希良教授在學習會上也重點介紹了氫能的巨大應用潛力和市場前景。
2021年4月22日,中集安瑞科獲得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車載供氫系統(包括車載儲氫瓶和瓶組供氫系統)訂單,發力布局氫能重卡市場,并穩步推進氫能重卡示范運營項目落地。
2021年5月27日,中集安瑞科旗下子公司與鞍鋼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啟動焦爐氣制液化天然氣(LNG)聯產氫氣項目,進軍清潔能源產業鏈上游,打造資源+儲運+應用的端到端示范性產業生態。 項目位于遼寧省營口市,一期預計年產12.5萬噸LNG和2400萬m³氫氣,預計最早將于2022年三季度投產。
前期立足“儲運加”拓展業務 后期探索一體化運營服務
中集安瑞科是中集集團旗下能源化工、液態食品裝備板塊的主要經營體,因此,中集清潔能源戰略,尤其是氫能產業的發展重任,大部分落在中集安瑞科的肩上。 中集安瑞科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楊曉虎表示,公司將緊跟國家清潔能源產業政策步伐,應用資本運作手段,積極尋求與國內外頭部企業合資合作,搶占氫能產業制高點,前期立足“儲運加”拓展業務,夯實發展基礎,后期探索一體化運營服務。 據介紹,在氫能儲運方面,中集安瑞科將根據市場需求拓展35MPa III型儲氫瓶市場業績,其次深入推進與合斯康的合作,將IV型儲氫瓶國產化,占領國內IV瓶制高點。此外,中集安瑞科還將繼續針對更高效的30MPa氫長管拖車(管束箱)和 99/103MPa高壓儲氫裝備進行研發試制并且啟動液氫儲罐技術研發儲備。 氫氣作為新能源,其未來的應用場景涉及到交通領域、氫電儲能領域以及能源領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以往的能源燃料性質,而且在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跨領域綜合應用。例如科技部與山東省規劃的“氫進萬家”,已涵蓋制造業、能源、交通、儲能以及民生等方方面面。面對這樣的綜合應用需求,單純的產品制造和服務已經力不從心,基于產業聯盟、產業生態的項目性質的整體化解決方案是氫能產業未來市場需求的必然趨勢。 在氫氣加注方面,中集安瑞科將搶抓氫燃料電池產業導入期市場機會,繼續加大加氫機研發力度,特別是智能加氫機的研制。除此之外,中集安瑞科還與國內氫能源產業示范區、一線氫能源產業鏈導入企業加強戰略合作,建設示范性加氫站。在氫加注的核心零部件方面,中集安瑞科將深化國際合作,計劃與國際領先的氫能關鍵零部件(如氫閥門)企業合資,將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進一步降低氫氣加注設備成本。 楊曉虎介紹,中集安瑞科計劃繼續升級氫能儲運加核心裝備;同時向上延伸探索介入工業副產品制氫,降低制氫成本,進一步孵化氫能種子業務;在下游的服務端,中集安瑞科將繼續在一線城市圈落地加氫站運營示范項目,并通過建設加氫示范站進入氫能貿易服務運營領域,不斷擴大中集氫能在清潔能源領域的行業影響力。
結語:中集積極參與氫能源時代變革 立志鑄就偉大企業
人類自從在地球上誕生以來,就一直在探求更大規模、更清潔、更高效、更可持續地開發利用能源的方式。甚至可以說,能源的開發利用方式決定了人類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上限。而縱觀人類商業史,從通用電氣的電燈到奔馳的汽車,從微軟的操作系統到蘋果的智能手機,偉大的企業總是在積極推動和參與時代變革的機遇之中誕生。 面對氫能革命時代機遇,坐擁天時地利人和,中集氫能業務的未來擁有巨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