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年7月6日 /美通社/ -- 智慧校園建設的一小步,可能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一大步。
作為城市中重要的組成單元,高校看似不起眼,卻猶如一個功能齊全的小型社會,承載著教學、科研等重要工作,其智慧校園的建設雖不像智慧城市那樣宏偉和龐大,但對于人才培養、科研創新起到長期支撐作用,價值和意義不亞于其他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如今,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的蓬勃發展,在高校日常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中,數據正在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基于數據的新場景、新應用、新需求也隨之爆發,智慧校園加速開啟新局面。
那么,面對如此快速的變革,智慧校園未來之路如何走?日前,在2021浪潮技術與應用峰會武漢站活動期間,華中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化辦公室主任王士賢博士帶來了他的思考。
“十個一”工程打下數據基礎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去年初疫情剛暴發之際,位于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迅速行動,師生健康填報系統、可信電子成績單、疫情防控專題網站等9大防疫相關平臺均在較短時間內上線,在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而像公共服務平臺、虛擬仿真平臺等一眾應用則確保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高校工作正常運轉。
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疫情,華中科大的“十個一”工程功不可沒。在“十三五”期間,華中科技大學規劃并實施了“十個一”工程,包括“全校一張網、基礎一平臺、網站一個群、數據一個庫、集成一總線、上網一個號、信息一個站、消息一通道、校園一張卡、辦事一張表”,重點加強校園基礎設施能力整合和建設、體制機制建設以及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項目管理等。
以“基礎一平臺”為例,通過構建統一的數據資源池,部署超過1500個虛擬機,支撐起全校190 個重要業務系統的運行,從根本上解決了基礎硬件和基礎軟件散亂、重復建設的問題;而“數據一個庫”則打通“數據孤島”,解決了各類應用系統的數據共享與交換難題,確保了學校基礎數據一致性;“辦事一張表”則構建起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一站式智慧辦事服務體系。
事實上,在當前各大高校的智慧校園建設中,普遍會遇到:數據與應用孤島化、碎片化、分散化情況突出,數據與應用的規范化、標準化較弱,數據共享與交換難度大、無法實現流動共享等情況,而華中科大“十個一”工程所致力于解決的恰恰就是這些數據相關的難題,為今后的智慧校園建設打下牢固的數據基礎。
“‘十三五’期間是補短板、打基礎。”王士賢博士如是說,“‘十個一’工程更像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當把基礎設施、聯接、數據等層面理順了,基于數據的應用與創新有望在‘十四五’期間迎來爆發。”
大數據是智慧校園發展最大驅動力
一直以來,智慧校園項目繁雜、建設周期長,容易陷入同質化困境,在面對技術、模式、場景等出現前所未有的快速變革之際,大部分項目無法適應變化趨勢,普遍處于發展“滯后”的狀態。
歸根結底,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有兩個:其一,缺乏統一的規劃,很多問題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其二,沒有數據基礎,數據孤島化,無法在高校日常管理、科研、教學上進行基于數據的創新,走不出屬于自身的差異化之路。
面向未來,除了頂層設計與規劃外,數據將成為智慧校園建設和發展的最大驅動力。尤其是隨著在線化教學的推進、科研方法融入更多數字化技術以及高校治理走向現代化,圍繞數據做文章已然成為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議題。王士賢博士認為,“十四五”期間,智慧校園的建設趨勢是“萬源互通”、“萬物互聯”、“萬數共融”和“萬業智能”,“不僅數據會有爆炸性增長,基于數據的創新應用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以在線化教學為例,其將成為未來高校日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播、課程資源共享等不僅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也為基于數據的應用創新開辟了更大的空間。
另外,校園物聯網也將進入快速發展期,萬物互聯帶來了海量實時數據,也為高校管理現代化提供了決策基礎。王士賢博士介紹:“過去消防系統都是些相對獨立的,主要包括消防監控、噴淋等功能;未來,通過物聯網可以將房屋信息、實驗室信息、實驗室設備信息,甚至化學藥品信息等與消防系統融合與集成,一旦某個實驗室發生火災,能夠根據實驗室里的設備和物品進行針對性地處理,這對于實驗室管理、消防管理、科研管理都是革命性的變化。今后,數據在高校日常管理、應急管理、決策支持等方面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如,隨著智慧校園建設的推進,高校日常管理、科研、教學加速走向數字化,隨之而來就是基礎設施和各種設備數量迅速膨脹,如何基于數據做好運維,為高校教學、科研輸出高水平的服務能力就成為未來智慧高校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以華中科大為例,校園無線網AP就有數萬臺,如果AP經常掉線,對于日常教學影響很大。如此規模的設備數量,必須通過收集各種數據,經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來提高運維水平,確保為日常教學輸出高水平服務能力。”
類似的情況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一切的基礎都是數據。“進入到‘十四五’,校園各類數據源將互聯互通,數據充分共享,信息孤島得到徹底解決,實現真正的‘萬源互通’;校園物聯網將進入快速發展期,迎來‘萬物互聯’時代;管理、服務、教學、科研等全域大數據匯聚、交叉、融合,通過‘萬數共融’,數據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類業務應用中得到普遍應用,催生‘萬業智能’。”王士賢博士補充道。
數據存儲,智慧校園的堅實底座
如今,隨著智慧高校的穩步推進,數據的作用與價值日趨重要,數據存儲也將成為智慧校園的底座。
如何建設一個性能、容量、穩定性、擴展性、功能性兼具的數據存儲底座,將決定智慧校園建設之路能否走的既快又穩。浪潮信息首席架構師葉毓睿認為,“高校應用包羅萬象,像科研平臺,對于數據存儲的吞吐性能、容量是一大考驗;日常公共服務平臺,則對于存儲的穩定性、可靠性、數據安全性等有著極高要求;而一些AI應用更是對數據存儲的性能提出極高挑戰。”
一直以來,華中科技大學與浪潮有很長的合作歷史,建立起深厚的合作基礎,浪潮存儲在華中科大智慧校園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葉毓睿看來,華中科大與浪潮存儲有兩次重要“握手”,“第一次是在2020年,浪潮統一存儲平臺構建PB級數據資源池,支持華中科大1500多個虛擬機和190個校級重要業務系統運行;第二次是在2021年,浪潮高端存儲用于華中科大的虛擬仿真業務,為‘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和‘校園大腦’夯實了基礎。”
“存儲系統是智慧校園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王士賢博士補充道,“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的智慧校園建設,對于存儲系統的需求將一直很旺盛。”
面向未來,華中科技大學提出通過“信息化基礎能力躍升計劃、治理能力現代化支撐計劃和教學科研能力提升支持計劃”三大計劃,建設全國一流的新一代“智慧校園”的目標,三大計劃分解為九大工程,制定了25項具體任務。
“在未來的高校教學、科研中,應用將走向實時化、巨量化、復雜化,我們希望與浪潮等廠商一起,把數據存好、管好和用好,充分發揮出數據價值。”王士賢最后表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