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年7月8日 /美通社/ --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這六年都發生了什么?我們離京津冀人才一體化還有多遠?產業結構的轉變能否帶動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動?
太和顧問通過對京津冀人口結構、人才配置以及產業升級方向和經濟布局的多維度研究闡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人才一體化的政策目標和路線圖。
據太和顧問司南大數據平臺和公開政務信息顯示,目前京津冀總人口1.13億,經濟總量達8.64萬億元,相對于國內其它城市群,人口數量是絕對的優勢,但在人才這方面仍有待提高。
2014年,國家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從而讓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成為國家戰略。在此大背景下,京津冀地區正在從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信息技術方面轉變,但是由于很多產業已經根深蒂固,轉型的難度非常的大。
根據2020年10月,北京市出臺的《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將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局面;到2035年,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構架基本形成。與世界級城市群相比,由于長期以來京津冀三地發展不平衡,重要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與現有世界級城市群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布局來看,各個區域職能分布如下:
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和改革先行示范區;
河北省: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產業梯度落差大,產業結構優化加強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產業結構分工合理,產業鏈相互協作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根據太和顧問的相關研究發現,京津冀地區的發展基本是建立在各自資源結構及區域優勢的基礎上,盡管北京、天津存在產業結構的趨同性,但其產業結構也存在一定差異性,不存在所謂的惡性競爭行為。但是由于區域內整體協調不足,城市之間的產業專業化發展,并沒有形成區域的聯動,產業梯度呈現出較大的落差,因此導致的人才、技術和資金生產要素的單向流動趨勢難以緩解。
產業結構的提升直接帶來的是對高新人才的需求,技術提升與產業結構轉變是相輔相成,產業結構中的技術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調整有直接的影響。深入分析并準確把握當前京津冀產業結構特點和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需求結構,對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至關重要。
產業結構集聚明顯,人才缺口明確
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經濟增長加快,產業集聚是必然趨勢。比如,北京將石油、天燃氣開采業、交通設備制造業轉至天津;將冶金行業中的采礦業及冶煉加工、金屬延展業轉至河北。類似裝備制造、金屬電氣、機械器材制造行業,從天津轉至河北。天津的通信科技、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制造業轉至北京。京津冀協同發展促使大量有關聯的企業集聚在一起,降低溝通不暢、距離影響所帶來的不便,打破原本各產業間各種阻隔的障礙。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計算機產業、電子通信等現代科技的發展,一次次印證著人才需求結構的轉變。技術周期的縮短,科技創新成為行業、產業發展中的利器,這使得人才成為產業迎接機遇的關鍵。
在全球化日益加強的趨勢下,人才的流動加劇,如何能夠留住人才成為產業技術革新的關鍵。因此,需要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依據產業升級需要的新型技術人才,依據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的特點,滿足京津冀協同發展訴求。
人口增長放緩,產業結構升級,人才趨向專業化
近年來,京津冀人口增長相對緩慢。北京近十年人口累計增加227萬;廊坊受益于北京人口外溢,十年人口累計增加111萬;石家莊近十年人口累計增加超100萬;天津十年累計增長93萬人,明顯低于同級別的新一線城市。
太和顧問司南大數據平臺的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天津、河北的人才受教育程度呈現出明顯的階梯狀。北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處于全國最高水平,有超過4成的人接受過大專以上的教育,而天津只有3成,河北2成。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城市發展潛力較大,經濟活力更為突出。
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給中國和全球經濟帶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經濟全球化及技術風暴的革新,讓我國逐漸轉變為知識技術密集產業。這樣的產業結構也對人才需求有了新的要求,產業的專業化對人才知識結構有了更高的要求。
推動京津冀產業結構轉型和協同發展,首先,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將第三產業作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推動力。其次,合理運用人力資源,科學整合,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此外,還應強化人才建設,特別是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推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本就不易,人才一體化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從人口就業結構上看,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空間在下降,第三產業尚存勞動力吸納空間。但是,北京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接近零值,表明相應產業人口增長空間有限。與此同時,河北現有的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明顯不足。因此,產業結構的優化,健全區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加快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優化京津冀地區人才戶籍管理,確定產業人口轉移、人才一體化的政策目標和路線圖是實現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