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年9月27日 /美通社/ -- 眾所周知,隨著企業上云的加速,整個云市場的生態角色也變得越來越細分。其中,一類叫做云管理服務提供商(Cloud Managed Service Provider,簡稱云MSP)的企業逐漸浮出水面,特別是2017年3月,Gartner發布了公有云基礎架構管理服務提供商(Public Cloud Infrastructure Managed Service Providers)的魔力象限圖,更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時隔4年之后,Gartner在今年8月發布的公有云IT轉型服務魔力象限報告中(Public Cloud IT Transformation Services),將該市場重新定義為Cloud IT Transformation(云IT轉型),這意味著Cloud IT Transformation正在成為云MSP轉型的新方向和新趨勢,未來基于數據的應用和挖掘將成為衡量云MSP服務商的重要維度和指標,即圍繞數據,幫助企業釋放數據價值,實現數據與企業業務的緊密融合。
正如軟通動力副總裁霍宇所言,如果說過去云MSP的工作是幫助企業用戶更好地實現對IT基礎設施的彈性、敏捷管理,那么新趨勢之下,云MSP則強調在應用端展開全面的云化服務,即更加高效地部署業務應用,更加便捷地開展數據分析。這就要求傳統云MSP除了提供云咨詢、云遷移、云適配和云運維外,還需要基于云原生的應用與開發和模塊化的解決方案等服務,而這些,也一直軟通動力近幾年優勢所在,同時也是新一代云MSP服務商所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中國企業加速上云之路,實現數智化轉型。
那么,中國的云MSP市場究竟經歷哪些迭代與演進?在全新的挑戰和機遇之下,國內的云MSP市場的競爭格局將會發生哪些新的變化?更為關鍵的是,作為新一代云MSP服務商,軟通動力究竟又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獨門秘籍”呢?
云MSP市場迭代與演進
毫無疑問,今天企業上云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對于缺少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的企業來說,上云之路難免會遭遇很多的未知的挑戰,如果能夠尋找一家合適的合作伙伴,必然會讓上云這件事容易得多,這也是云MSP市場過去幾年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所在。
IDC《中國第三方云管理服務市場份額報告,2020》中的數據也顯示:2020年,中國第三方服務市場規模達到6.8億美元,同比增長21.4%。預計在疫情得到有效緩解后,在政策面和企業面等利好因素推動下,2020年至2025年該市場服務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0.6%,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7.4億美元,這進一步說明了云MSP市場仍然“方興未艾”,后續的市場發展值得期待。
在霍宇看來,如果按照技術迭代和市場需求來看,中國云MSP市場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云MSP 1.0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被稱之為“舶來品”時期,很多國內的云MSP服務商借鑒和參考國外成熟的云MSP商業模式,為一家或多家公有云服務商,如亞馬遜云科技AWS、微軟Azure等提供云基礎設施(IaaS)的云遷移、云運維、云適配、云優化、云運維以及云轉售等業務,主要聚焦解決客戶的“云化”問題。
“事實上,MSP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匯,在歐美市場,就有大量基于傳統基礎設施提供服務托管的公司,只是企業全面上云之后,服務的對象由傳統基礎設施變為云基礎設施,但云遷移往往是一次性的,提供的云運維服務對客戶業務直接改善體感較弱,這也決定了當時這個市場的整體規模難以做大。”霍宇說。
二是,云MSP 2.0階段,也可以稱之為數字中臺MSP階段,此時市場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方面是隨著企業上云意識的不斷提升,混合云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所采納,企業的云管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和多樣化;另一方面是,隨著中臺概念以及云原生技術以及大數據應用的興起,不少企業也開始建設數字中臺,由此也產生了大量基于云原生和大數據技術搭建的平臺或者PaaS組件,以及基于平臺產生的大量數據,這就對云MSP服務商就提出了新的挑戰,那就是需要解決客戶“云平臺化”的問題。
所謂云平臺化,就是在IaaS基礎上疊加了PaaS的需求,企業需要云MSP服務商提供中臺開發、應用適配、數據聚合、平臺及應用的迭代開發、運維保障等服務,因此,過去主要基于云基礎設施IaaS提供服務的云MSP服務商,在經歷了迅猛發展的階段之后,后續出現了增長乏力。
“國內很多云MSP服務商過去的主要商業模式,就是吃標準化應用所產生的規模效應,但是到了2.0時代,大家會發現,當企業大量基于云原生開發新的應用之后,往往會出現大量非標準化的需求,此時考量云MSP服務商的就是包括云咨詢、云原生應用的開發和改造、數據挖掘、云平臺運維等在內綜合服務能力,這也讓很多形成路徑依賴的云MSP服務商難以適應這種新的市場變化,如果不做出改變,必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出局。”霍宇解釋道。
三是,云MSP3.0階段,也可以稱之為云原生MSP階段,核心的發展方向是“Dev”+“Ops”相互融合,按照Gartner或者IDC給出的判斷,那就是以往簡單的云產品部署、運維已經不能成為云MSP服務商的競爭優勢,而更具有增值價值的云全生命周期服務將成為云MSP未來的發展趨勢。換句話說,未來強化咨詢能力,提升混合云、云原生、大數據的技術實力將幫助云MSP服務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對此,霍宇表示:“這也意味著未來整個市場需要‘全棧式’的MSP,同時服務客戶的邏輯也發生了改變,即過去云MSP是通過云轉售、云遷移或者云優化去切入市場,這讓它很難去撬動企業的上層應用,但‘全棧式’的MSP,無論是云咨詢,還是基于微服務、K8S的應用開發,以及后續的數據和業務使能,都是從上往下切入市場,這不僅能與企業之間產生更大的服務黏性,同時也對傳統的云MSP形成‘降維打擊’。”
從云MSP在中國的迭代與演進中可以發現,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數字化轉型提升到戰略發展層面,更多以云為基礎的數字化轉型項目推動了云MSP服務市場的高速發展,但隨著企業對上云需求的更加明確,未來如何幫助企業用好云,無疑對云MSP服務商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軟通動力的沉淀與釋放
正是洞察到這種前所未有變化,作為中國領先的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商,軟通動力在過去幾年持續加碼云MSP業務,霍宇也相信在未來云MSP 3.0的新階段,公司可以憑借多年來的技術創新能力,對垂直行業的深入洞察,專業服務領域的長期積淀,以及良好的生態合作關系,由此可以在中國的云MSP市場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與價值,進而加速中國企業上云和數智化轉型的步伐,具體而言:
首先,從技術創新能力看,自2005年成立至今,軟通動力長期扎根于軟件服務行業,在軟件服務、硬件基礎架構與設施、軟件開發等多個領域聚集了廣泛的技術人才,這讓軟通動力也擁用了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近期軟通動力順利通過全球軟件領域高含金量的CMMI-DEV V2.0版五級認證,就是對軟通動力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肯定。
同樣,這種強大的技術創新“基因”,也被軟通動力“復制”到了云服務市場之中,構建了從咨詢、開發、遷移、運維到安全的全方位云服務能力,能夠幫助企業更加輕松的完成上云之旅。
其次,從垂直行業深耕看,憑借深厚的行業積累,軟通動力在10余個重要行業服務超過1000家國內外客戶,其中超過200家客戶為世界500強或中國500強企業,而這種基于垂直行業的最佳實踐,也讓軟通動力能夠以“懂云人”和“懂行人”的“雙重”角色服務好中國企業客戶的數智化轉型。
“在具體的業務和方案落地中,每一家企業的業務場景都是錯綜復雜的,可以說隔行如隔山,即便同處一個行業,不同企業的流程和組織也千差萬別,而軟通動力多年來在垂直行業市場的深耕,讓我們更加熟悉和了解不同行業的Know-How,同時我們還能在短時間內集中強大的資源力量幫助客戶完成企業的云原生定制化開發及改造,這也是我們在云MSP市場中獨特優勢的體現。”霍宇說。
第三,從專業服務積淀看,基于近20年的行業服務經驗,軟通動力同樣在為客戶服務過程中積累和沉淀了大量的專業服務經驗,形成了從戰略咨詢規劃、業務運營、應用系統、基礎架構的全方位端到端的服務能力。
以云原生應用開發為例,軟通動力不僅能夠提供豐富的工具和端到端的交付能力,同時還能提供經過市場驗證和檢驗的實施“方法論”,真正以“一站式”上云的方式,為企業的與云原生應用開發以及云原生的轉型構筑堅實的創新基石。
霍宇舉例說:“比如,傳統的應用做微服務化的改造,應該做到什么樣的程度?幾個服務中心該怎么去拆?以及不同的模塊需要對應什么樣的組織流程等等,圍繞這些問題軟通動力都能夠提供相關的咨詢服務;再如,企業要做云原生應用新的開發,這其中就需要打造軟件自動化的生產線,但要做這樣一條生產線,企業其實付出的各種成本相比傳統的開發模式會更大,而軟通動力打造了面向用戶應用全生命周期的云服務體系,能夠基于云原生架構,實現DevOps一體化交付,讓用戶的開發、測試、運維更加高效協同,加速業務應用的創新。”
最后,從生態合作關系看,軟通動力的云MSP的業務不但具備平臺的價值,更是生態聚合的入口。“我們和公有云服務商保持著十分緊密的合作關系,特別是基于公有云的平臺底座,和生態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了面向行業領域的解決方案。未來,我們和公有云服務商也將會為中國企業用戶打造出更加適合的解決方案。”霍宇如是說。
由此可見,機遇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軟通動力之所以始終能夠處在中國云MSP市場轉型變革的最前沿,關鍵是其在技術創新、行業深耕、專業服務以及生態合作等領域都積淀下來了自身的獨特優勢,這也讓它在全新的Cloud IT Transformation新時代具備了領跑能力,因此也更有信心在未來的中國云MSP市場中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
重塑中國云MSP市場新格局
客觀地說,今天的軟通動力正以前所未有的產品力、前瞻力、爆發力,加速云MSP市場的迭代和演進之路,這背后不僅是整個云MSP行業不斷進化的大勢所趨,同樣也是軟通動力在云服務領域堅持不斷的技術創新和自我突破的真實寫照,而展望未來,軟通動力也希望在更多的領域持續賦能產業和客戶,推動整個軟件服務行業的全新升級。
不僅如此,軟通動力還希望能夠進一步加速企業云原生轉型,最終讓每一家中國的企業都能夠成為云原生企業,并由此享受云原生所帶來的技術紅利。根據IDC的預計,到2022年,90%的新應用將采用微服務架構,35%的生產環境應用是云原生;此外,在Gartner的報告中,云原生技術也正在向應用場景、技術、生態三個方面快速演進,并將擴展到更多應用場景,比如在混合云和多云管理領域,以及邊緣層的應用等等。
在霍宇看來,企業的中臺化改造以及云原生轉型的工作難度很大,同時對云MSP服務商提出的要求其實也是相當高的,而過去傳統的云MSP服務商由于技術創新、人才儲備等能力的限制,往往沒有辦法接這個“活”,而軟通動力正擅長于此,不僅打造了面向企業云原生轉型的端到端的工具和方法論,同時在過去幾年還儲備了大量能夠基于微服務開發、云原生改造的工程師資源,這種資源優勢也正是軟通動力未來能夠持續在云原生領域賦能企業客戶的底蘊與底氣之所在。
在商業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方面,軟通動力同樣也有“深謀遠慮”的考量,那就是希望通過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去為企業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服務,改變過去傳統服務行業中按照“人/天”的收費模式,而這也不單單是云MSP服務領域的變革,更是涉及到整個軟件服務行業未來的轉型和升級。
霍宇最后表示:“軟通動力希望通過把面向企業的各種管理工具整合起來形成平臺化的能力,讓企業能夠借助平臺化的服務能力,更快地把最新技術應用到實際的業務當中去,成為驅動企業核心業務高效運轉的新引擎,在實現數智化轉型成功的同時,也能強化整個市場對軟件服務價值的認同。”
總的來說,在云MSP以及云業務這條賽道上,軟通動力正揚帆自己的新征程,而支撐它的正是過去近二十年來經歷的市場洗禮和考驗所打造出的不斷創新,并隨時代不斷進化的基因,相信更大的市場、更大的空間也正等待著軟通動力去再次開拓和重新定義,并能夠基于此重塑中國云MSP市場未來的新模式、新業態乃至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