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第一財經與飛利浦聯合發布“2021年未來健康指數”白皮書

聚焦疫情危機中醫療系統高韌性發展和數字化轉型
2021-11-09 15:07 6764

上海2021年11月9日 /美通社/ -- 今日,第一財經和飛利浦借助“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平臺聯合發布了《2021年未來健康指數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這是自去年進博會以來,雙方第二次攜手,聚焦中國大健康領域發展趨勢聯合發布的行業報告。今年的“白皮書”針對在抗疫中做出突出貢獻,同時在醫院管理建設方面成績斐然的三甲及縣域醫院的管理者展開訪談和調研,了解他們如何看待疫情對醫療系統帶來的挑戰,并分享他們今后與疫情長期作戰并持續推動“價值型”醫療轉型的理念與實踐。


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表示:“在過去近兩年時間里,新冠疫情挑戰著各國健康醫療系統的‘極限’。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在疫情面前,中國的醫療系統展現出了卓越的韌性。在疫情影響、政策推動、技術迭代、市場演變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醫療機構和醫療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性擁抱數字技術,進而形成了一幅全新的蓬勃的行業發展圖景。希望白皮書所呈現的數據和分析,能夠為健康醫療數字化進程的推進提供助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為醫療系統的完善建設和行業韌性的進一步提高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飛利浦全球執委會委員、大中華區總裁何國偉表示:“中國健康醫療系統在疫情中體現出來的強大韌性,以及后疫情時代加速數字化轉型,推進‘價值醫療’的決心和實踐,讓我們對中國健康科技蓬勃發展的動力和潛能充滿信心。飛利浦聚焦‘健康科技’的轉型與健康醫療系統面向‘價值’模式的轉型,一路同行。作為一家深耕中國市場30多年的外企,我們致力于成為一家真正‘本土化’的全球公司,以全球資源賦能本地創新,攜手合作伙伴,助力中國健康醫療系統實現四重目標 -- 提高大眾健康水平、改善患者體驗、提高醫護人員滿意度、并降低關護成本。”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醫療機構管理決策者對中國醫療系統的韌性充滿信心,他們正在進一步擁抱數字化技術、拓展多方合作,加快推進醫療系統向“價值型”轉型,進一步提高中國醫療系統的韌性,并提升關護效率和質量。

中國醫療系統以強勁韌性應對疫情挑戰,開拓醫療健康發展新路徑

疫情提醒我們關注健康醫療系統的韌性。當危機來襲時,醫療系統需要在維持核心功能的同時,快速調整、快速應對,并從危機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健全不斷完善,為未來做好準備。新冠疫情突然來襲,中國醫療系統快速建立起堅實的防護網絡,有效控制了疫情擴散,并最大程度地救治患者,展現出強勁韌性。

對此,中國醫療機構管理者深感自豪。 “2021年未來健康指數報告” 調查顯示:96%的中國受訪者對疫情之下中國醫療系統所呈現的韌性高度認可,這一比例高于其他許多國家。

福建三明市第二醫院院長廖冬平表示,“三明市的公立醫院受到疫情影響有限,主要受益于醫改后機制給予的保障。三明市從2012年開始的以‘三醫聯動’為基本路徑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壓縮醫院原來虛高的藥品和耗材價格、提高醫療服務的價格比例,在惠及患者的同時保證了醫院的穩定性。同時,自2016年開始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也進一步加強了醫院的抗風險能力,使醫院在突發的疫情面前仍然能為患者提供穩定的醫療服務。”

疫情考驗醫療系統應急能力的同時,也警示人們審視和反思公共衛生系統的整體效率和關護質量,著眼于未來。諸多中國醫療機構管理者經歷了疫情,更加堅定了面向“價值型”醫療模式轉型的決心和信心。調研顯示:22%的醫院已經轉向“價值型”醫療,19%的醫院正在推廣“價值型”醫療。 “價值型”醫療與傳統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將接診量作為重要指標,而是真正以“患者為中心”,以治療結果為導向,順應國家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同時,主動性和預防性也是“價值型”模式關注的范疇。在5G、物聯網等技術的支持下,健康醫療服務從院內延伸到院外成為可能,健康醫療數據的持續連通和整合,并從數據中獲得有意義的洞見,將有效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關護質量。 

疫情催化數字化醫療加速發展,賦能健康醫療系統高韌性發展

在與疫情的抗爭中,數字化醫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交距離、隔離等客觀防疫要求的背景下,數字化醫療成為“剛需”,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展,老百姓接受度日益提高。從預約掛號、預約檢查,到網上問診、互聯網開具藥方、在線購藥等,數字化技術已經被應用于患者就醫的全流程。

客觀上,疫情成為數字化醫療加速發展的催化劑。調查顯示:人工智能和遠程醫療是中國醫療機構管理者們當下和未來三年重點投入的領域。當下,他們注重人工智能帶來的運營效率提升(36%),包括文檔自動化處理和工作流程改善等;未來,他們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在關護結果預測(31%)方面發揮更大價值。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表示:“人工智能在醫療機構管理、便捷老百姓就醫體驗、提高醫療人員服務水平和規范醫療行為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數字化技術日趨廣泛成熟的應用,患者基于手機就能獲得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流程智慧醫療服務,大大提升了就醫體驗;對醫生而言,在AI的輔助下, 減少了勞動強度、規范了診斷內容,更方便教學和學術交流,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除了人工智能以外,遠程醫療也是中國醫療機構管理者關注的領域。他們希望借助遠程醫療打破院內外壁壘,延伸均質化醫療服務,從而解決醫療資源分布、利用不均的局面,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痛點。

鞏義市總醫院在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鞏義市總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喬來軍表示:“診療分級不代表服務降級。通過加大對遠程醫療的投入,患者即使在鄉鎮也可以享受到市級專家的診治,基層服務能力可以獲得明顯提升。同時,遠程醫療也能夠幫助提高慢性疾病篩查、診斷和管理的能力,通過精準施治和危險因素干預,有效提高群眾的健康素養。”

此外,面對龐大的醫療需求,中國醫療機構管理者們也在積極探索新的關護途徑,調研顯示,目前已有約五分之一的日常關護是在醫院或醫療機構之外進行的,而在未來三年中,在院外手術中心和藥房等院外非傳統健康關護機構中提供常規關護服務的比例將進一步提高(23%)。

調查顯示:擁抱數字化轉型,中國醫療健康領域的管理決策者正在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尋求與各方的合作,特別是與具備專業背景的健康信息技術類企業合作(42%),快速推進院內信息化建設和數字醫療應用,在降低關護成本的同時,提高關護質量和關護效率,并提升醫患體驗。 

更多數據與分析,請參見 2021年未來健康指數報告: https://www.philips.com.cn/a-w/about/news/future-health-index/reports/2021/healthcare-leaders-look-beyond-the-crisis?origin=2021FHI_website_official 
或登錄第一財經“2021年未來健康指數”專區瀏覽或下載相關內容:
https://www.yicai.com/topic/101215043 

關于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

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是一家領先的健康科技公司,致力于在從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疾病的預防、到診斷、治療和家庭護理的整個健康關護全程,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并改善醫療效果。飛利浦憑借先進技術、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刻的消費者洞察,不斷推出整合的創新解決方案。公司目前在診斷影像、圖像引導治療、病人監護、健康信息化以及消費者健康和家庭護理領域處于領導地位。飛利浦公司總部位于荷蘭,2020年銷售額達195億歐元,在全球擁有大約80,000名員工,銷售和服務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更多信息,可登錄飛利浦全球網站:www.philips.com; 或飛利浦中國網站:www.philips.com.cn

消息來源:飛利浦(中國)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相關鏈接:
醫藥健聞
微信公眾號“醫藥健聞”發布全球制藥、醫療、大健康企業最新的經營動態。掃描二維碼,立即訂閱!
collection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