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1年11月24日 /美通社/ -- 11月23日,聚焦“匯聚慈善力量,助力鄉村振興”主題,第九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以下簡稱“慈展會”)在云端開幕。
立足“十四五”規劃開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本屆慈展會設置“慈善與鄉村振興展示館”“公益賦能美麗鄉村體驗館”“慈善文化科普館”三大展館,全面展示新時代慈善力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和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成果。其中,亮相“慈善與鄉村振興展示館”的文旅央企華僑城,正以其多年來堅守脫貧攻堅第一線,在新時期書寫央企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的特色樣本引發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其在生態文明、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眾多實踐也映入大眾視野,收獲廣泛贊譽。
堅持文旅融合發展,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
當前,我國已實現全面脫貧的歷史性戰略任務,“三農”工作重心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移。
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華僑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以“六個邁向”幫扶思路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發展總體要求,發揮多年來深耕文旅產業的優勢,以文旅融合之力,全面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華僑城集團主動融入與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充分利用城市綜合開發運營、全域旅游、新型城鎮化、文博文創等多業務特長和全國布局優勢,堅定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目前建設和運營近三十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項目,正逐步形成助力鄉村振興的‘華僑城模式’。”在今年舉辦的第六屆安仁論壇主論壇上,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劉鳳喜分享了華僑城鄉村振興實踐的經驗與階段性成果。
立足當地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依靠路徑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打磨具備當地特色、可持續的發展方案,這是華僑城助力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以華僑城“美麗鄉村”系列首個產品 -- 四川成都安仁南岸美村為例,華僑城將農業和康旅結合,實現農田集約化有機化生態化治理,構建起美田、美宿、美食、美院產品體系,形成“藝術美學+三產聯動”模式。如今的南岸美村,成為集生態農業示范、親子科普體驗、美麗鄉村休閑于一體的綜合型業態,截至今年7月已實現年游客接待量11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3.2萬元,較2017年增幅達到200%。
海南三亞中廖村是華僑城文旅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示范項目之一。華僑城在建設中優先保留當地好水好景,結合黎族文化打造黎鄉田園、黎族演藝、黎家小院等多元業態,推動這個傳統的黎族村落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蝶變。在天涯小鎮馬嶺社區這個古老的濱海漁村,華僑城以“最具東方特色的地中海風情旅居目的地”“中國美好生活示范小鎮”為定位,打造出“智慧撬動+智慧輸出+平臺化運營”的鄉村振興“天涯模式、馬嶺實踐”。得益于多年精心耕耘,以上兩案例分別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100》和《2021世界旅游聯盟 -- 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為國際旅游助力減貧和鄉村振興事業貢獻華僑城范例和智慧。
在多年實踐中,華僑城創造性地提出了“六個邁向”幫扶思路:從幫扶脫困邁向鄉村振興、從資金支持邁向產業扶持、從消費扶貧邁向全線營銷、從幫扶兩縣邁向全州全域、從人才培訓邁向掛職培養、從簡單幫扶邁向全面戰略合作,致力于形成產業共富、人才共育、文化共興、生態共享、社區共治“五共”體系,持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華僑城堅持把文化旅游人才培育放在突出位置,通過主動送課上門、人才掛職培訓、開展美麗鄉村和文化旅游專題培訓等方式,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在西藏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華僑城舉行專場人才招聘會,并對員工提供專業化技能培訓,以適應營地的工作標準和現代化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實現扶貧與扶智的有機統一;在內蒙古科右中旗五角楓景區,華僑城以“智力幫扶為主,資金支持為輔”為原則培養當地專業管理人才,激發科右中旗地區鄉村振興的內生發展動力。
文旅融合產業旺,美麗鄉村印象新。在“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產業幫扶+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中,華僑城推動一個個美麗鄉村在全國落地,正向著“100個美麗鄉村”計劃奮力邁進,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文脈、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鄉村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守護綠水青山,繪就生態文明新畫卷
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上,一只3D打印的恐龍化石標本驚艷亮相大會“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與成果展”,引得眾人駐足圍觀。
這正是來自華僑城運營管理的景區 -- 云南祿豐世界恐龍谷的“祿豐龍”。在大會現場,它向觀眾講述著1.9億年前云南大地上生物多樣性的故事,而在現實中,華僑城也在云南大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致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昆明世博園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在啟動昆明世博園改造提升項目后,華僑城提出了“景城共榮,齊頭并進;主客共享,雙向并舉”的發展思路,通過整合園區周邊旅游資源,開放共享,使其成為兼顧文化旅游體驗和休閑度假功能于一體,展現生物多樣性、傳承世博文化基因的世界園藝旅游創新體驗目的地。“此次景觀體系提升改造,將融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共生理念,尊重園內既有的生態系統,并在此基礎上打造生態型的景觀,充分體現了春城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將把自然生態教育、海綿城市理念,以及營造多樣的本地植物群落、豐富物種多樣性等方面,更好地融入改造。”昆明世博園相關負責人介紹。
善于發揮富有特色的景區資源優勢,這是華僑城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的有效之舉。在昆明轎子山自然保護區,華僑城依托高山地貌、氣候條件等獨特因素,開展高山杜鵑種植培育,已培育128個品種、2萬余株杜鵑,形成一個完整的高山杜鵑基因庫;在麗江老君山黎明景區,華僑城依托豐富的地質、生物和景觀多樣性資源展開保護工作,老君山被列入為COP15的參考觀察點,成為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類群集中分布地區之一。
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營造綠色生態環境一直是華僑城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社會責任的核心,在三十多年的企業發展歷程中,華僑城秉持“生態環保大于天”的理念,積極探索城市自然生態公共空間建設,打造出守護城市濕地的典型范本。
2007年,華僑城受深圳市政府委托接管華僑城濕地,秉承“保護、修復、提升”的原則,歷時5年,耗資逾2億元,將其打造成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深圳首個國家濕地公園。如今,環境優美、綠意盎然的華僑城濕地擁有超800種動植物物種,每年吸引超萬只候鳥到此棲息,儼然成為一個開放的“城市生態博物館”。此外,在武漢東湖濕地、南昌象湖濕地、順德桂畔湖濕地、成都府河上游綠化帶建設等項目上,華僑城因地制宜,秉持創新的理念與模式修復自然生態,在有限的城市空間里構建可循環的生態系統,發掘在不同地域中人、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不但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更要通過公益教育來讓全民參與。自2014年以來,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已累計開展教育活動5000余場次,影響公眾超千萬人次。在開展濕地自然教育的基礎上,華僑城還啟動了“中國自然教室計劃”,通過在鄉村和城市中開放、公益的場域建設“自然教室”,結合在地特色營造自然體驗空間,帶領鄉村兒童解讀“自然是我們”的文化內涵,看見家鄉美好;同時引導城市兒童發現“家門口的自然”,普及城鄉融合的生態環保理念,以自然教育賦能城市建設。“中國自然教室計劃”目前已在貴州省三穗縣和天柱縣、內蒙古科右中旗落地啟用。
今年3月,國家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實現“雙碳”目標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在項目開發建設過程中,華僑城積極推進國家“雙碳”戰略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佛山順德歡樂海岸PLUS利用海綿城市技術將項目地塊內的雨水進行收集、凈化,處理后的雨水可作景觀用水、綠化澆灌用水等,有效降低新鮮水消耗;深圳國際低碳城打造“低碳+生態”“低碳+文化”“低碳+科技”“低碳+博覽”功能區,以“低碳+”產業新城樣本推進國際低碳城開發建設......華僑城每到一個地方開展一個項目,都堅持生態環保優先原則,堅持綠色開發、可持續經營發展的理念。
推動文化藝術走向大眾,創想美好新生活
“十四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
作為多年榮膺“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文旅央企,華僑城致力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逐步打造出融匯文化旅游、文化藝術、文化演藝、文化產業園區等諸多業務板塊的文化產業集群,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華僑城方案”。
以文化藝術為例,多年來,華僑城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公共藝術活動,讓藝術“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今年5月,以“自然正當紅”為主題的第六屆OCT鳳凰花嘉年華在深圳舉辦,歷經六屆精心培育和發展,OCT鳳凰花嘉年華已成為華僑城獨有IP,影響覆蓋人群超百萬人次。而經過15年發展的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T-LOFT),也成為了一扇面向公眾開放的“文化藝術之窗”。11月初,由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主辦的“2021 OCT-LOFT 公共藝術展 -- 打開的窗戶”正式開幕,為公共藝術及文化生活打開更多嶄新的可能。此外,華僑城還依托OCAT當代藝術中心、華夏藝術中心等文化藝術館群,舉辦一系列公共藝術活動及展覽,讓群眾享受更加充實、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文化演藝,也是華僑城文化產業的重要版圖之一。近年來,華僑城致力于推動“文化+演藝”協同發展,演藝內容推陳出新,演出形式多元發展。比如華僑城打造的中國首部實境體驗劇 -- 《今時今日安仁》,結合安仁歷史文化創新沉浸式公館實境演藝,打破傳統演出的模式,以讓游客邊走邊看的形式,帶領游客瞬間穿越回民國時代。今年6月,華僑城投資建設的大理變壓工廠文化創意園區正式開業,園區內上演的派對式戲劇《幻境2099》有效填補了大理古城夜間新型演藝市場的空白,創新了文旅業態。還有華僑城于近日成功打造的云南首部紅色題材雜技舞臺劇《聶耳》、新版大型民族舞劇《阿詩瑪》兩部精品演藝劇目,在為群眾提供豐富優質的“精神食糧”的同時,助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向新臺階。
與此同時,華僑城還主動服務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依托中柬文化創意園、西雙版納歡樂雨林、德宏生態田園康旅新城等“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吳哥的微笑》等文化“走出去”重點項目,助力開創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新局面。
未來,秉承“優質生活創想家”品牌定位,華僑城將繼續踐行央企責任和使命,攜手社會各界力量,助力提升新時代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水平,讓公益慈善發揮更大作用、走向更遠前景。
線上展廳參觀進行中,以下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注冊成為觀眾:
1、 進入“中國慈展會”小程序頁面,選擇【參展大廳】--【企業社會責任展區】--選擇【3D展廳】后,輸入【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進入線上展廳參觀
2、 直接點擊線上展廳鏈接,選擇【3D展臺】進入參觀:https://booth.cncf.org.cn/pc/zh/exhibitor/e2860000-cdd8-06c3-63bd-08d99d4b4d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