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3月29日 /美通社/ -- 為紀念1843年3月30日世界上第一例乙醚麻醉的成功實施,每年的3月30日被定為“國際醫生節”。
圍繞著這個日子,從2017年開始,中華醫學會麻醉分會倡導每年開展為期一周的麻醉科普宣傳活動,稱為“中國麻醉”。在2022年中國麻醉周到來之際,北京和睦家麻醉科醫生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關于麻醉的那些事兒。
今年的“中國麻醉周”時間為3月28日-4月3日,主題為:敬畏生命,關注麻醉 -- 無我,手術曾經痛苦難耐;有我,安全無痛得以保障。
隨著時代的進步,麻醉領域已不僅僅停留在手術室內,由專業麻醉醫生實施的“無痛診療技術”早已遍布醫院的各個角落。
在北京和睦家醫院,麻醉科醫生與多個科室交叉合作,帶給患者舒適、高效的現代化就診體驗。
一、分娩鎮痛
在北京和睦家醫院,有著已開展24年歷史的明星“無痛診療”項目:分娩鎮痛。
和睦家秉承現代產房的理念,不會捱到媽媽痛得不行了才開始鎮痛,而是只要進入產程,有規律宮縮,宮口開始變化的時候,就可以實施分娩鎮痛。
北京和睦家使用的分娩鎮痛技術,正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應用廣泛的椎管內麻醉。這樣的鎮痛可以一直使用到寶寶娩出,進行全產程鎮痛。
產婦經產科醫生進行產前評估,再由麻醉醫生進行鎮痛前評估,排除各種禁忌證后,有自主意愿接受“無痛”的媽媽們才可以實施分娩鎮痛。
有了鎮痛的產程,在宮縮的同時,產婦可以刷刷手機,和家人愉快地聊天,或者睡個香甜的覺……鎮痛期間,麻醉醫生7x24小時無縫交接,隨叫隨到,為誕下寶寶的過程免去了太多的艱辛。
二、手術室麻醉
分娩鎮痛技術之所以深受信賴,麻醉醫生當仁不讓是“主角”。
與此同時,他們經常穿梭往來于產房和手術室,畢竟手術室是麻醉醫生的經典陣地,這也是他們通常不為人知的原因。
不論手術大小,麻醉必不可少。“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每當說到這里,這些經典臺詞還是會朗朗上口。
手術麻醉遠不止“打一針,睡一覺”那么簡單,背后凝集著麻醉醫生的艱辛和醫學科技的含金量。
北京和睦家醫院麻醉科醫生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為醫院開展各類手術提供保障。
三、無痛內鏡檢查
說完了產科和手術室,也許大家會問,平時也就需要看個內科、口腔科,或者帶寶寶看兒科,這些也和“無痛診療”沾邊嗎?
是的。
普通胃腸鏡、氣管鏡檢查是在患者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完成的。很多人由于恐懼心理不愿意接受這種檢查,因此錯過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關鍵時機。
在北京和睦家醫院,麻醉醫生就是可以讓患者在“睡夢”中完成內鏡檢查的守護天使。
他們會為患者注射適當劑量的鎮靜劑和(或)鎮痛劑,幫助患者進入淺睡眠的麻醉狀態,在舒適無痛苦的過程中完成檢查。
整個檢查過程中都有經驗豐富的麻醉醫生參與,檢查室內配備完備的設備,以便麻醉醫生實時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征。
四、鎮靜下的口腔治療
很多人都對口腔檢查和治療有著或多或少的恐懼感。在這種懼怕“看牙”的時候,“麻醉”的功夫也可以用在口腔檢查和治療上。
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麻醉醫生可以走進口腔科診室,提供深度鎮靜下的口腔檢查和治療。
如果兒童需要進行牙齒治療但抗拒不能配合,麻醉醫生可以先為寶寶進行全身麻醉,然后口腔科醫生就可以進行口腔科的診療操作了。
全麻下的診療操作是要到手術室進行的,這樣才能確保寶寶的安全。
五、鎮靜下的其它專科檢查
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部分科室,包括急診科、兒科、口腔科、眼科的一些微創檢查和操作,也是可以在清醒鎮靜或者中度鎮靜下完成的。
這一操作被稱為手術室外的程序鎮靜,由麻醉醫生對全院醫護人員進行正規培訓并實施考核。
程序鎮靜也叫操作鎮靜(procudural sedation),是指在進行診斷性或者治療性操作過程中使用鎮靜鎮痛藥物,使操作行為有效進行,并在這一過程中密切監測可能出現的潛在并發癥。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可以由上述各科醫生在各自的診療過程中獨立完成,同時有護士輔助進行患者生命體征的監護和用藥的記錄。
程序鎮靜減輕了以往診療過程中的痛苦與不適。診療結束后,患者需留院半小時到一小時,觀察生命體征及有無不良反應。
六、鎮靜下的MRI檢查
無痛診療就僅僅是不疼嗎?當然不是。有一種檢查,一點也不疼,可是卻讓人望而卻步。它,就是核磁共振(MRI)。
MRI是現代醫學常用的重要的輔助診斷檢查項目,對多種疾病的診斷必不可少。當一些患者步入MRI檢查室,才發現自己有幽閉恐懼癥。
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麻醉醫生會來到MRI檢查室,先通過聊天了解患者對MRI恐懼的嚴重程度,制定麻醉鎮靜方案。然后在全程監護生命體征的前提下,實施合適深度的鎮靜,幫助患者戰勝恐懼,完成檢查。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麻醉與無痛診療技術已經和眾多學科交叉合作,共同為患者打造高效、舒適的現代化就診體驗。
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麻醉醫生已經從不為人知的幕后,走到了臺前,來到了患者和患者家人的身邊,為患者驅走疼痛和恐懼,帶來好夢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