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數字經濟進程
北京2022年8月22日 /美通社/ -- 8月20日,中國數字經濟稅收發展報告(2022)稅收藍皮書發布會在京成功舉辦。 中央財經大學稅收籌劃與法律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稅收政策與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大數據協會財稅大數據專業委員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眾合云科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稅收藍皮書:中國數字經濟稅收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藍皮書)。
本報告系統闡釋了中國數字經濟稅收發展狀況、質量特征及未來趨勢,從數字經濟稅收理論前沿、數字經濟稅收指標分類、數字經濟規模與質量等視角分析數字經濟稅收的實踐應用與發展軌跡,并提出培育領軍企業、加大招商力度、布局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工業互聯網、集聚創新要素、加大資源投入等促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數字經濟新業態穩步增長,納稅主體收入類型多樣
藍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在線直播行業用戶規模達6.35億人,占總人口比例達到44.94%,且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飛速發展的直播行業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一環,為提高我國就業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能升級、助力復產復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
與此同時,網絡直播行業作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呈現出強虛擬性、高流動性、跨區域性和強隱蔽性等特點,網絡主播存在收入類型復雜、收入性質易轉換等較多問題。眾合云科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庚鑫表示,目前網絡主播的直播內容涵蓋類型很多,例如舞蹈、樂器主播,健身主播,電商主播等,收入類型包含簽約費、推廣費、坑位費、傭金和打賞收入等多種類型。
某機構調研數據顯示,約97.3%的主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主播行業整體收入結構呈金字塔型,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另據北京微洞察市場咨詢公司的調查數據,網絡主播付出的成本主要為創作工具費用、外景費用、營銷推廣費用、人力成本、自我提升費用和公益活動費用等六大類,其中創作工具費用由于部分無法在直播和生活兩個方面明確區分開,存在一定比例的無法扣除的情形(主播以個體工商戶的形式經營時)。
關注數字經濟業態稅收發展,多方協同共治或成為新趨勢
基于目前數字經濟業態的發展狀況和網絡主播涉稅情況,眾合云科聯合創始人、首席數字官胡萬軍表示,對稅務部門來說,應向數字經濟行業宣傳納稅觀念、保護主播等數字經濟從業者的合法權利、構建納稅信用體系很重要。對數字經濟平臺來說,應嚴格履行扣繳義務,自覺擔當行業自律責任是基本要求。對于網絡主播來說,不僅需要依法納稅,合規開展直播活動,還要提前健全財務核算制度,做好查賬征收的準備工作。
藍皮書也指出,要綜合化改進納稅信用評級主體,實現納稅信用評級主體的單一化向綜合化改進,可以從評價主體和牽頭機關兩方面出發。首先,應擴大納稅信用評級的主體范圍。工商、海關、金融等相關部門和機構應該納入納稅信用評級主體的范圍,以減少納稅信用評級數據的處理風險,提高評級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其次,應明確稅務部門在納稅信用評級制度中的"牽頭人"地位。
雖然評價主體的范圍被擴大,但稅務機關應居于納稅信用評級的主導地位,其他部門在納稅信用評級過程中有充分的異議權,可以對稅務機關的決定進行監督,以此保障增強納稅信用評級制度的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