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3年5月8日 /美通社/ -- 5月6日上午,云鵲醫聯合動脈網舉辦的第七屆未來醫療100強大會分論壇【基層醫防融合與健康險支付論壇】圓滿落幕。
醫防融合是深化醫改的重要方向,更是基層醫改的核心目標。本次論壇從趨勢洞悉、科技賦能、生態融合三個角度,就基層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健康險發展創新、新時代健康保障體系建設等重要問題進行了交流。
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包括:醫療保障局領導;福建省醫療保障局首任局長、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福建醫改研究會副會長 詹積富;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癌癥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 陳萬青 ;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許閑 ;云鵲醫執行董事兼CEO劉娜;云鵲醫COO&CTO錢晉文;云鵲醫保險事業部總經理 畢宏;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 劉余慶 ;銳翌生物科技CEO秦楠博士 。
深度賦能基層醫療,共促基層醫防融合
基層這個話題不管是從醫改的角度,還是從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角度來看,基層永遠是重點,也是改革的難點,來自醫療保障局的領導在會議上表示。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前我國共有98萬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中近60萬家的村衛生室構成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毛細血管網。占全國醫療機構總數95%的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診療服務次數。《“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將“預防為主,強化基層”作為規劃的基本原則之一, 在醫防融合的大背景下,基層醫療機構將成為預防先行的主要實踐者,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預防干預、首診、轉診、慢病管理、康復治療、健康教育等全生命周期服務。
然而,由于健康意識、診療能力、檢測服務及設備、支付保障能力等方面面的不足,基層的健康管理與預防干預效果未達預期。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我國癌癥發病率、死亡率逐年攀升。提高基層醫防融合水平刻不容緩。
在這一背景下,云鵲醫作為基層醫療數字化服務平臺,積極深入基層,鏈接280多萬名基層醫生,累計超過45萬家基層醫療機構入駐平臺。
云鵲醫COO&CTO錢晉文在會議上介紹:“我們通過連接政府端、上級醫院、上游企業、保險公司,多維度賦能基層醫療機構,激活基層醫療機構輸出標準化服務。具體為:提供慢病管理課程、中醫適宜技術培訓、醫醫問診等方式,強化基層醫生診療能力,聯動上下級醫療機構,實現分級診療賦能;下沉藥械檢測、輔助診斷等產品與服務,激活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潛力,實現產品賦能;通過與惠民保、百萬醫療險等商業健康險合作,為健康體與帶病體提供支付保障,激活基層醫療機構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與預防早篩服務,實現支付賦能;最后,各環節沉淀的數據又反哺機構、上游企業、保險,助力服務完善優化,實現數據賦能。”
通過全面深度的賦能,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效率與質量均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內蒙古的村衛生室,通過遠程連線,村醫可以幫助患者看上北京第三附屬醫院的皮膚科主任醫師,實現“家門口看名醫”;
在西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百姓在免費公衛體檢項目中就能享受到十二導聯動態心電監測、眼底拍片、胃腸癌早篩等優質健康檢測服務;
在山東、蘭州、昆明等20多地的惠民保、百萬醫療險、專病險參保居民,因為有了支付保障,能切實享受到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的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服務,包括癌癥大病早篩、過敏免疫檢測、心腦血管慢性監測等服務。
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癌癥早診早治辦公室陳萬青主任表示:“作為癌癥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來講,將來的方向肯定是在基層。”在癌癥預防的落地工作中,云鵲醫針對高中低三類風險人群設計了階梯管理方案,通過初篩鎖定潛在高風險人群,通過腫瘤DNA甲基化等技術復篩,為高風險人群提供包括報銷后續復查費用在內的檢測閉環服務保障。
在云鵲醫提供的20萬例檢測中,檢出腸癌、胃癌、肝癌的基層發病率在3-4%左右,已幫助近萬名居民發現癌癥風險。通過日常健康管理與健康教育降低發病率,實現了一級、二級癌癥預防落地基層。
當前,云鵲醫已激活全國50%的行政區縣,搭建了輻射全國、深入縣鄉村的基層服務網絡,服務可觸達全國10億百姓。“隨著越來越多服務與基層機構接入這張網絡,未來的基層醫療領域充滿了蓬勃生機,當前已在中醫、養老、康復、安寧療護等領域展現出服務潛力。”云鵲醫COO&CTO錢晉文表示。
從治療支付轉向預防支付,建設新時代健康保障體系
雖然以云鵲醫為代表的行業新型力量逐步加碼基層醫療,但不可否認的是基層仍然存在著廣泛未被滿足的疾病防治需求空間,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老年人群體的疾病防控。然而,在現有機制下的醫保主要集中于疾病治療,受制于自身的籌資能力和對醫療服務的控費能力,醫保并不能很好保障全民的預防類項目。因此,推動醫防融合,從治療支付轉向預防支付,落實全民健康管理成為了本次論壇的第二大議題。
在當下的健康服務市場上,有大量的現成的產品和服務可以被應用在健康管理,比如慢病管理產品,心腦血管疾病預防、癌癥早篩技術等。然而,這些產品需要有配套的醫療服務體系才能實現落地。基于此,如果將一部分醫療資源 -- 尤其是基層資源 -- 加入醫療服務體系中,不僅大幅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還能最大層度廣泛覆蓋保障人群。
“只有觸達基層,才能將腫瘤早篩的相關技術真正實現普惠,發揮其預防關口作用。”銳翌生物科技CEO秦楠博士表示 。銳翌生物與云鵲醫已經達成深度合作,通過接入簡便易用、可及性高的腸癌檢測產品,借助云鵲醫成熟的基層醫療服務平臺下沉縣鄉市場,讓腸癌早篩技術惠及到更為廣泛的基層目標用戶。截止目前,常易舒®早檢項目覆蓋全國144座城市,861個基層醫療機構,具有突出的社會經濟效益。
目前,云鵲醫正在逐步搭建這套服務體系。從2016年成立之初,我們便從醫生教育、藥械供應、分級診療、早篩產品下沉等方面助力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同時,注重打通產業鏈,建立產業協同能力。目前,平臺供應鏈已覆蓋心腦血管大病預防服務類、腫瘤大病預防服務類、過敏及免疫檢測服務類、多動癥、自閉及睡眠問題監測服務等多個領域。
但是,光有服務體系還不夠,還需要打通醫保和商保保障,讓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服務真正擁有買單方和落地方,才能讓“醫防融合”擁有著力點。正如福建省醫療保障局首任局長、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福建醫改研究會副會長詹積富主任在會上所說,“在醫防融合背景下,全生命周期服務必然包含預防,未來的醫保絕不是過去的單純控費,而是如何科學有效地使用醫保基金,實現最高的健康效益。”
僅靠醫保很難實現全民健康管理,因為后者的重點在于疾病預防。所以,商保就自然適合扮演健康管理中的組織者角色。更進一步說,假如以惠民保為代表的商業健康險,能夠逐步聚焦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就能對醫保形成有效補充。
“當把治療支付轉向預防支付時我們會發現,這種服務可以讓所有的客戶都在購買健康險產品以后有更多的獲得感。從治療支付轉向預防支付是健康險產品防風險、防損失的本質功能體現,也是未來險企尤其是健康險領域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劉余慶表示。
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也如此強調:“疾病預防與惠民保的結合,可以解決參保人獲得感缺失的不足,讓惠民保更加惠民。”
這就對惠民保之類具備全民健康管理價值的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設計要求。誠如醫療保障局的領導在發言中提到,從產品設計端到投保、理賠均涉及數字化轉型,理清數據背后的邏輯才能做產品設計,必須介入整個醫療服務行業。
經過云鵲醫此次舉辦的基層醫防融合與健康險支付的主題論壇,不難發現新時代的健康保障體系,重點在于保障“健康”,讓老百姓對健康服務可感可得,而不單單是保障“治病”。“抓住預防,就找到了解決基層百姓健康問題的那扇門,而支付保障,恰恰就是打開這扇門的一把鑰匙。”云鵲醫保險事業部總經理畢宏總結道。云鵲醫通過促進產業鏈上下游、醫保、商保、政策的共同努力,促進醫防融合,讓醫保負責老百姓看病就醫,商保在疾病預防領域大展拳腳,共同構建從“防”到“治”的健康保障體系,護佑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