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2023年6月27日 /美通社/ -- 蘇湖熟,天下足。在中國古代,蘇州就是江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糧食主產地,太湖流域擁有幾千年的水稻種植歷史,土質、溫度、濕度都非常適宜水稻生長。
為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書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篇章,蘇州太湖現代攜手浪潮云洲,規模化推廣應用工業互聯網,全面賦能大米產業"數字蝶變"。
直擊痛點,數字賦能大米產業蝶變
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范園位于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瀕臨太湖,聚焦"一粒米""一只蟹""一朵花"三大主導產業,是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一粒米"由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太湖)發起,聯合7個環太湖農業村組建全區規模最大、輻射人群最廣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種植管理7000余畝高標準農田水稻,培育出特色品牌"江南味稻"。
從發展現狀看,蘇州太湖大米在產業化轉型期間面臨許多痛點,包含高標準農田網格化產量績效考核難落實,廠內稻米庫存量不清晰,產銷對接難協同,有機稻米和普通稻米需分流加工,業務流程標準實現難度大,品牌溢價能力低,不能充分體現臨湖大米產品質量價值,缺乏頂層建設,信息化系統協同效率低,產業鏈供應鏈精細化管理存在較大挑戰等。
依托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范園數智化產業應用管理平臺,浪潮云洲深挖數據價值,聯通人機物數據信息,打造臨湖大米產量質量管理平臺、產線設備智能化管理平臺、大米加工協同作業看板、管理服務中心(大米加工產線)數字化駕駛艙等核心應用場景,實現平臺對蘇州太湖現代大米的全產業鏈條賦能,給喝太湖水長大的大米安上"數字翅膀"。
一二三產融合,打造大米產業智改數轉新范式
在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過程中,浪潮云洲把面向場景的"數采、數算、數用"當作破局關鍵,以工業化思維和技術來發展農業,賦能產業融合。
在蘇州太湖大米產業化轉型過程中,依托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太湖產業園區域品牌標準,聚焦園區二產大米加工數字化短板,銜接、發揮示范園一產和既有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成果,通過數字品控推動一二三產環節的智能化改造和全程質量監管,助力產業園厚積薄發,實現產業蛻變。
例如,以前大米種植和加工之間缺乏數據銜接,在稻米加工過程中缺乏數據記錄,產銷協同水平不高。現在,水稻從種下去開始的數據就已經被數智平臺記錄并計算、使用,水稻的生長、收割、加工、倉儲、營銷、質量監管等30多個節點都進行了智能化改造,一物一碼唯一標識。
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范園總經理張雪洪表示,基于浪潮云洲國家級"雙跨"平臺能力,結合實際業務需求,改造升級產線,實現稻谷進場、烘干車間、干谷存儲、碾米車間、包裝車間等作業全流程關鍵數據貫通、可視化,全面提高產線各環節協同作業水平。數據顯示,通過數字化,太湖稻米采收和加工銜接效率提升50%,稻米倉儲、加工、賦碼、包裝效率提升30%。
下一步,浪潮云洲將持續以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為導向,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大規模應用,全面賦能一二三產融合,打造更多產業數字化轉型創新實踐和示范案例,助推產業融合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