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8月31日 /美通社/ -- 浩瀚星河,宇宙探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人們對于遙遠宇宙的想象與探索由古至今。宇宙線作為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主要由氫核、氦核、鐵核等多種元素的原子核組成,并包括少量正負電子,是人類目前能從宇宙深處獲得的唯一物質樣本,被稱為傳遞宇宙大事件的"信使"。宇宙線從遠古的天外航行萬年抵達地球,科研人員通過計算篩選并分析宇宙線數據,可以追溯宇宙演化的過程,支撐基礎物理學的研究。
那么我們一般在哪里迎接宇宙線這位"天外來客",解譯其傳達的宇宙密信呢?宇宙線在跟大氣作用之后,到達高海拔地區時,由于云層少、空氣相對稀薄,天空通透性好,次級粒子數目達到最多,測量最精確最精準,因此宇宙觀測多在海拔數千米的高原山頂處進行。
液冷散熱,助力高海拔數據中心穩定高效運行
佇立在雪域高原的宇宙射線探測裝置需要開展每年365天7X24小時不間斷的實時觀測,數據率達到每秒產生10000兆比特以上,需要在秒量級時間內把探測器產生的信號數據收集并緩存,要完成這樣尖端的科學實驗,不僅需要科研人員長期的守望,更需要強大算力的支撐。浪潮信息大規模高密度在線計算系統,可以將有效的信號實時、準確地識別、篩選并記錄下來,以保證宇宙線的精準觀測。
然而這種大規模高密度的計算,對計算設備運行穩定性也提出了嚴格要求,其中,數據中心的散熱面臨巨大挑戰。高原寒區海拔均在3500米以上,氣候寒冷,冬季最低氣溫可低至-4O℃以下,如此"高處不勝寒"為何還會遭遇散熱難的問題呢?實際上,數據中心電子設備的散熱能力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很大,散熱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系統運行速度及穩定性。
風冷散熱方法主要是采用空氣強制對流的熱傳導方式進行換熱,而海拔越高的地區,空氣密度就越小,大氣壓降低,熱傳遞效率降低。據測算,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頂峰空氣稀薄,空氣密度僅為原密度的60%,會使風冷服務器散熱效率降低40%左右,低效率的風冷會造成芯片局部熱點,可能引起服務器芯片降頻甚至宕機,使觀測研究中斷的風險大大提升。
對此,浪潮信息提供液冷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運用業界領先的冷板式液冷技術,通過溫水冷卻方式對芯片降溫,使芯片低于臨界安全溫度10~20℃安全穩定運行,不受海拔作用影響。高效散熱保證了計算力的充分釋放,保障觀測中海量數據的實時處理,使高海拔的觀測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快速部署、智能運維,實現高寒環境液冷數據中心易建易維護
液冷解決了高海拔數據中心的散熱問題,但與此同時,液冷數據中心如何在雪域高原順利部署成為了新的難題。常規液冷數據中心包含一次側,即冷卻塔、管路等外圍設施,系統復雜,施工周期長。在高海拔地區已有數據中心內搭建一套新的液冷系統,需要同步考慮機房改造的工程復雜性。
浪潮信息推出可移動的風液式CDU,與高密度液冷服務器進行模塊化拼接,快速組建完整的液冷服務器系統,在客戶現場批量化部署,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移動式液冷數據中心方案,不再依賴于一次側換熱,整體搭建的液冷數據中心結構簡單,使數據中心無須過度改造,在兩周內即可實施完成。在占地面積不到0.5平方米,高度不超過12U的空間內,可支持8個雙路CPU液冷服務器和配套的機架式液冷CDU,創新搭建完整的小型化移動式液冷數據中心,滿足客戶對于高效便捷的液冷數據中心的需求,同時也可通過多系統聯裝的方式實現節點規模的更大擴展。
此外,由于宇宙線探測需要在高原山頂偏僻、高寒、艱苦的環境下不間斷開展,常規的人工運維難以實現,"無人值守"成為了構建數據中心的必然要求。浪潮信息液冷數據中心架構極簡,省去了一次側系統和循環泵等容易發生故障的部件,整體可靠性提升50%。每個計算節點內均配置漏液檢測模塊,可實現精確到服務器節點的漏液檢測,支持漏液告警,方便運維人員快速處理。同時將機柜納入監測系統進行整體設計,支持節點級和機柜級漏液檢測,真正實現智能運維。
浪潮信息液冷數據中心完美解決了高海拔地區服務器散熱及部署問題,保障系統持續穩定運行。憑借高效制冷、極簡系統、智能運維三大優勢,浪潮信息打造了高海拔數據中心中先進散熱、快速交付、無人值守的標桿。作為全球領先的IT基礎設施產品、方案和服務提供商,未來浪潮信息將持續深耕以液冷為代表的綠色計算技術,攜手行業用戶,共創數據中心綠色低碳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