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9月6日 /美通社/ -- 近期,《中國貿易報》發布了第十四屆農業貿易政策國際會議的相關報道,以下為相關報道:
9月3日,由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國際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主辦的第十四屆農業貿易政策國際會議在京召開。會議以"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世界貿易組織(WTO)副總干事波岡,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陳建安出席會議并致辭。
波岡表示,中國在消除饑餓人口方面的杰出經驗表明了貿易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世界貿易組織的核心宗旨是利用貿易促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通過直接應對、結構性應對和未來展望做出重要貢獻,不斷維護糧食貿易暢通,糾正農業貿易扭曲。未來希望能夠與中國一道通過貿易推動應對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挑戰。
陳建安表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不斷深化農產品貿易合作。各國應加強農業貿易投資合作,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治理。下一步,中國貿促會將攜手農業行業分會,強化聯通政企、融通內外、暢通供需功能,更好支持各國企業搶抓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
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農業經濟與政策專家柯炳生,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梅旭榮,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駐華代表處助理代表張忠軍作主旨報告。
柯炳生表示,我國口糧的需求總量不再增長,而肉蛋水產、瓜果蔬菜的需求總量會繼續增長,缺的主要是飼料糧。我國耕地面積稀缺不可逆轉,質量提升大有空間,農業科技總體發展進步很快,關鍵技術差距明顯。應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各自的作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梅旭榮表示,我國農業主要糧食作物碳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戰略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未來應提高農業單產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業碳匯能力,推進農業農村減污降碳,增強農業發展韌性,完善農業低碳發展長效激勵機制,強化科技引領作用,構建減排固碳核算評價體系。
張忠軍表示,農業食物體系面臨長期性和系統性壓力,深受氣候變化影響。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采取了加強水資源和土壤管理等多項措施落實氣候變化戰略,促進農業食物體系轉型,農業貿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題報告環節,十幾位專家學者圍繞可持續發展與全球農業治理、綠色發展與糧食安全、農產品供應鏈與環境可持續三個主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討論。
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主任馬洪濤作會議總結,她表示,本次會議圍繞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分享和研討,深入分析了氣候、環境、綠色發展與糧食安全的關系,討論了如何通過農業貿易推動構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將繼續充分利用農業貿易政策國際會議這一平臺,不斷加強農業領域開放融通,加強與相關部委、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及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為促進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國內相關部委、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及國際組織等代表參會。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在現場作推介展示。會議并發布《2023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等多項農業貿易領域研究成果及2023年度農業貿易十大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