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2025年6月4日 /美通社/ -- 百時美施貴寶宣布,全球首個紅細胞成熟劑利布洛澤®(通用名:注射用羅特西普)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用于治療極低危、低危和中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引起的貧血且需要定期輸注紅細胞的成人患者。這是繼β-地中海貧血后,利布洛澤®在中國獲批的第二個適應癥。
此次獲批基于關鍵性III期 COMMANDS 研究、MEDALIST研究和MDS-004研究的結果。研究數據顯示,無論患者是否接受過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治療,無論是否伴有環狀鐵粒幼紅細胞,利布洛澤®在擺脫紅細胞輸注(RBC-TI),提高平均血紅蛋白(Hb)水平上均優于ESA。
華中科技大學血液病學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胡豫 教授 表示:"作為全球首個紅細胞成熟劑,羅特西普在MDS治療領域實現了機制上的創新突破。多項國際臨床研究證實,羅特西普在降低患者輸血依賴、改善貧血、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可為患者帶來顯著獲益,這無疑將對MDS整體治療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有望重新定義需要定期輸血的較低危MDS患者貧血治療。"
困境待解,傳統治療面臨多重挑戰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是一種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無效造血、難治性血細胞減少和高風險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轉化[1]。根據國際預后評分系統(IPSS-R),約 77% 的 MDS 患者在診斷時被歸類為較低危 MDS(LR-MDS)[2],其中85%的患者在診斷時就已經存在貧血,并依賴紅細胞輸注治療[3]。貧血會導致乏力、頭暈、心悸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而長期慢性貧血會導致死亡風險顯著增加[4],[5]。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 、 MDS-004 研究中國主要研究者 肖志堅教授表示 ,"受限于血源緊張,需要定期輸血的MDS患者在治療中面臨很大的挑戰。長期以來,較低危MDS患者的治療以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為主,然而其治療應答率和療效持續時間獲益有限,臨床亟需創新療法來改善治療現狀。"
突破傳統,創新治療為患者帶來全線獲益
研究發現,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通常伴隨Smad2/3信號通路的過度激活,其可抑制紅系成熟,導致無效紅細胞生成[6]。利布洛澤®是全球首個針對晚期紅細胞成熟障礙的創新藥物,通過與調控紅細胞成熟的關鍵因子——TGF-β超家族配體選擇性結合,降低異常增強的Smad 2/3信號通路的活性,進而促進紅細胞成熟,改善無效造血[10]。
肖志堅教授 指出,"羅特西普在COMMANDS研究中展現出了積極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與ESA相比,不僅脫離輸血患者的比例更高、患者累計應答時間更長,同時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也逐漸降低,證實了羅特西普可以為既往未接受過ESA治療的LR-MDS患者提供更有效、更持久且安全性更好的治療選擇,有望讓更多患者擺脫輸血,提高生活質量。同時為緩解血源緊張帶來積極的社會意義。"
COMMANDS是一項3期開放標簽隨機研究,旨在評估利布洛澤®對比重組人促紅素用于紅細胞(RBC)輸注依賴的且未接受過ESA治療的極低危、低危及中危(IPSS-R)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患者貧血的療效和安全性。最新研究結果顯示,1-24周期間,利布洛澤®組實現擺脫紅細胞輸注(RBC-TI)≥12周且平均血紅蛋白(Hb)水平增加≥1.5g/dL的患者比例為60.4%,接近阿法依泊汀組的2倍(34.8% p<0.0001)[7]。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利布洛澤®組應答患者中位累計持續應答時間約3 年(154.7周vs 91.1 周P=0.0016)。
在環狀鐵粒幼紅細胞(RS)-和RS+患者中,利布洛澤®組達到RBC-TI≥1.5年的患者的比例分別為 24.5%和32.3%,是阿法依泊汀組(16.0%,13.1%)的 1.5 倍和2.5倍。不良事件(TEAE)的發生率隨治療時間延長呈下降趨勢[8],在長期治療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既往研究顯示,較低危MDS患者如果血紅蛋白(Hb)水平達到≥10g/dL,患者生活質量可得到有效改善[9]。COMMANDS研究顯示利布洛澤®組應答者(RBC-TI ≥12周)中77.7%同時實現平均Hb≥10g/dL,其中 66.7% 的患者在截止日期時仍維持應答狀態,應答持續時間的中位數為 199.3 周[8],有助于實現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
對于既往接受過ESA治療的患者,利布洛澤®同樣能夠為患者帶來顯著獲益。關鍵性III期MEDALIST研究顯示,對于ESA難治、不耐受或不適合ESA治療(基線血清促紅細胞生成素[sEPO]水平>200 U/L)的較低危MDS伴環狀鐵粒幼紅細胞(MDS-RS)患者,1-24周期間羅特西普組實現擺脫紅細胞輸注≥8周(RBC-TI)的患者比例接近安慰劑組的3倍(38% vs 13%,P<0.001)[10]。
作為MEDALIST的亞洲橋接研究,MDS-004研究中觀察到入組的中國患者與MEDALIST入組人群相比基線血紅蛋白更低,sEPO水平更高,疾病負擔更為嚴重。結果顯示,羅特西普在MDS-004研究中仍觀察到與MEDALIST研究中一致的結果:意向性治療(ITT)患者中,1-24周擺脫紅細胞輸注(RBC-TI)≥8周的患者比例為60%,中位持續時間約半年(24.4周)。RBC-TI ≥12周的患者占比達到43%,安全性與既往研究一致,無新的安全性信號。
肖志堅教授表示,"該結果表明,羅特西普為基線EPO水平偏高且不宜接受ESA治療的LR-MDS患者帶來了積極的治療效果,可作為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替代治療選擇。"
目前,羅特西普已被納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惡性血液病診療指南(2025版)》[11]及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臨床實踐指南(2025.V2版)》[12] ,作為RS+(無論血清EPO水平)以及RS-(血清EPO濃度≤500IU/L)較低危MDS患者的一線推薦治療。
百時美施貴寶副總裁、中國及亞洲區域市場總經理、中國區總裁陳思淵女士表示:"利布洛澤®是百時美施貴寶啟動「中國2030戰略」以來,在血液學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創新藥物,隨著MDS適應癥的獲批,以及阿扎胞苷商業化權益的回歸,我們將進一步夯實公司在這一嚴重疾病領域的產品管線,有望為不同類型的MDS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接下來,我們將與各界一起攜手,著力提升患者可及,并借助全球資源優勢,助力臨床構建規范化診療體系,共同推動MDS診療在中國的規范化發展。同時,我們將繼續發力血液學領域并深耕難治性疾病,將更多創新產品和適應癥引入中國,惠及更多患者。"
本資料中涉及的信息僅供參考,請遵從醫生或其他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的意見或指導。
關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MDS )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指的是一組密切相關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特點是患者無法有效產生紅細胞(RBC)、白細胞和血小板,可導致貧血,以及頻繁或嚴重的感染[13],[14]。伴有貧血的MDS患者通常需要進行輸血,以增加血液循環中健康紅細胞的數量[15]。頻繁的紅細胞輸注會增加鐵過載、輸血反應和感染的風險[16]。與非輸血依賴患者相比,輸血依賴患者總生存期顯著縮短,部分原因是鐵過載或較非輸血依賴患者更嚴重的骨髓疾病[17]。
關于利布洛澤 ® (注射用羅特西普)
利布洛澤®是一種全球首創的紅細胞成熟劑,被證實可促進晚期紅細胞的增殖和成熟[18]。繼默克于2021年11月完成對Acceleron制藥公司的收購后,利布洛澤®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由百時美施貴寶與默克共同推進,并在北美市場進行聯合推廣。
關于 COMMANDS 研究
COMMANDS是一項3期開放標簽隨機研究,旨在評估利布洛澤對比阿法依泊汀用于紅細胞(RBC)輸注依賴的且既往未接受過ESA治療的IPSS-R定義的極低危、低危及中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患者貧血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評估的主要終點為1-24周擺脫紅細胞輸注≥12周(RBC-TI),且平均血紅蛋白(Hb)水平升高≥1.5 g / dL。關鍵次要終點包括1-24周有至少8周的紅系反應 (HI-E),RBC-TI ≥ 12周及擺脫紅細胞輸注(1-24周)。
關于 MEDALIST 研究
MEDALIST是一項 3 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臨床試驗,旨在評估利布洛澤對符合IPSS-R標準的極低危、低危或中危非del(5q)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伴環狀鐵粒幼細胞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所有患者均為紅細胞(RBC)輸注依賴,促紅素(ESA)難治或不耐受,或因內源性促紅素水平 ≥200 U/L 不適合ESA治療,以上患者均未接受過改變疾病進程的治療。
關于 MDS-004 研究
MDS-004是MEDALIST的亞洲橋接研究,旨在評估羅特西普治療輸血依賴的較低危MDS伴環狀鐵粒幼紅細胞中國及日本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主要終點為第1-24周內,患者實現擺脫紅細胞輸注(RBC-TI)≥8周的患者比例。次要終點包括第1-24周內,患者實現RBC-TI≥12周的比例以及實現改良血液學改善-紅系(mHI-E)應答的比例,第1周至治療結束RBC-TI≥8周的最長持續時間,基線相比(第9-24周),16周內紅細胞輸注單位的減少量,進展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情況以及安全性評估等。
[1]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國診斷與治療指南(2019 年版).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9, 40(2):89-97 |
[2] Henry DH,et al. Roxadustat for the treatment of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lower-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Open-label, dose-selection, lead-in stage of a phase 3 study. Am J Hematol. 2022 Feb 1;97(2):174-184. |
[3] 馮悅,等. 輸血依賴型較低危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治療進展. 腫瘤防治研究. 2021, 48(4): 409-413 [4] Zeidan AM, et al. Blood Rev. 2019;34:1–15 [5] Malcovati L, et al. Haematologica. 2011;96:1433–1440 [6] Fenaux P, Platzbecker U, Mufti GJ et al. Luspatercept in Patients with Lower-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N Engl J Med 2020; 382: 140–151. [7] Platzbecker U, et al. Lancet 2023 Jul;402:373–85 [8] Guillermo GM, et al. ASH 2024. Oral presentation 350 [9] Oliva E et al. HemaSphere 2024;8(S1):P774. [10] Fenaux P, Platzbecker U, Mufti GJ et al. Luspatercept in Patients with Lower-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N Engl J Med 2020; 382: 140–151. [11]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 惡性血液病診療指南2025版. [12] 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臨床實踐指南Version 2.2025 [13] Mount Sinai.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vailable at: https://www.mountsinai.org/care/cancer/services/mds. Accessed March 2023. [14]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Foundation. What is MDS?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org/cancer/myelodysplastic-syndrome/about/what-is mds.html. Accessed March 2023. [15] Johns Hopkins Medicin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vailable at: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kimmel_cancer_center/types_cancer/myelodys plastic_syndrome.html. Accessed March 2023. [16] Rasel M, Mahboobi SK. Transfusion Iron Overload. PubMed. 2021.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62146/. Accessed March 2023. [17] Triantafyllidis I, Ciobanu A, Stanca O, Lupu AR. Prognostic factor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aedica (Bucur). 2012 Dec;7(4):295-302.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93279. Accessed March 2023. [18] Galanello R, Origa R. Beta thalassemia.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2010;5(11). Available at: https://ojrd.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750-1172-5-11. Accessed March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