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亦是廣大人民群眾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為了更好地探討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新華網推出高端訪談節目《對話健康中國》,立足國家戰略高度,緊扣"健康優先"發展理念,深度聚焦在推行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實踐探索。同時,通過匯聚政產學研醫多方智慧,凝聚社會共識,為健康中國行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與決策參考,助力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彰顯國家戰略下健康中國建設的時代價值與全球意義。
北京2025年10月17日 /美通社/ -- 2015年,"健康中國"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明確提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新高度。
截至2025年,"健康中國"戰略已穩步推進十年,"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也從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逐步滲透到醫療衛生事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值此2025年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為回顧"健康中國"戰略十年來的實踐成果,展望未來發展方向,新華網特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書記金昌曉,圍繞"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成效、面臨的挑戰及未來規劃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不斷探索創新,推動醫療服務水平邁向新高度
黨中央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確立了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之路。今年是中國提出健康中國建設十周年,十年來,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醫療技術能力與質量水平實現雙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談及"健康中國"戰略對公立醫院轉型的影響,金昌曉指出,從行業發展來看,公立醫院的戰略定位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從傳統的醫、教、研三位一體,逐步拓展到涵蓋預防、康復及健康管理的全鏈條服務,這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理念在醫療機構落地的重要體現。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通過清晰的發展策略激活學科潛力,成為公立醫院轉型的關鍵。
"北醫三院作為大學附屬醫院,如今,預防、康復和健康管理都被納入醫院的功能定位之中。在此基礎上,醫院進一步細化工作,采用"強優、補齊、創新、融智、人文、聯合"的十二字策略來推動發展。"金昌曉介紹,北醫三院依托這一理念,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成效顯著,為公立醫院改革注入了提升服務效能的強勁動力:
在"強優"方面,醫院憑借骨科、運動醫學科、生殖醫學科等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優勢學科,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補齊"策略聚焦醫院學科布局,針對學科短板,著重補齊骨科在手外科、四肢骨腫瘤、骨內科等亞專業不足,推動學科均衡發展;"創新"是醫院發展的活力源泉,醫院在醫療技術和業務發展上不斷創新,同時積極探索服務病人和模式創新,如延伸心電中心至社區、建立血糖管理一體化體系,讓百姓切實受益;"融智"策略緊扣智慧醫院建設核心,未來,醫院將持續推進智慧建設向縱深發展,通過不斷升級智慧管理體系,為患者打造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就醫環境,推動醫療服務水平邁向新高度。
此外,人文醫院建設也是一項事關醫院長遠發展的系統工程,需要歷史的積淀,更需要不斷地傳承和創新。談及醫院人文建設,金昌曉強調,技術與人文是推動醫學事業發展的兩大重要動力,二者缺一不可,"在人文建設方面,醫院從多個層面入手:一方面,注重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愛,倡導醫護人員換位思考,從病情、家庭經濟狀況等多方面為患者考慮,為患者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另一方面,也關注醫護人員之間的相互尊重,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金昌曉說。
"聯合"策略則是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它與人文建設相互促進,共同推動醫院發展。金昌曉介紹,在臨床與基礎醫學聯合方面,臨床上發現的問題通過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得到有效解決,并將成果回歸臨床;學科之間的聯合則通過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圍繞患者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促進專家之間的交流學習;醫院與外部單位的聯合方面,北醫三院牽頭成立了"北京學院路臨床醫學協同創新聯盟",整合20多個單位的能力、技術和理念,為醫院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增進全民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把關愛融入細節,讓服務增添溫度。"在‘健康中國'戰略下,公立醫院要立足自身,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將戰略定位、發展策略與人文建設有機結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金昌曉說。
從關懷到傳承:弘揚醫師精神,共筑健康中國堅實防線
"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疼"。從古至今,醫生都是一個非常神圣的職業,以一生所學竭力為患者排憂解難,去除病痛。今年的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主題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中國醫師節"既是給予醫務人員的特殊榮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談及如何提升醫師群體的價值認同和職業尊嚴,金昌曉表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工會系統、團委及相關職能部門發力,完善激勵保障與職業發展支持體系;另一方面從基礎科室層面推進,完善其成長規劃與團隊協作能力,幫助他們在工作中保持更好的狀態,從而增強職業成就感。"我們要讓醫務人員感受到,醫院不僅是工作場所,更是他們成長的搖籃和堅實的后盾。"
待遇方面,一方面為他們提供事業發展的平臺,醫院通過在績效、考核等政策上向醫務人員傾斜的方式,努力為其創造發展機會;另一方面是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構建寬松且相互支撐的上下級與同事關系,強調同行間需在業務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關懷,共同營造積極的工作環境。"有時候,同行的一句鼓勵、一個理解的眼神,都能給忙碌疲憊的醫師帶來莫大的溫暖和動力,讓他們在寬松且互助的環境中工作。"金昌曉說道。
"從醫者有自己的使命與初心,學醫并非沖動之選,但學醫之路充滿艱辛。"談及青年醫師成長時,金昌曉感慨道。他介紹,以北醫三院為例,傳幫帶不僅靠言傳,更靠身教,醫院教育處通過多種方式傳承經驗,如舉辦教授茶座,邀請教授分享從醫之路、事業中遇到的問題及應對方法。"教授們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就像一盞盞明燈,為青年醫師照亮前行的道路。"
金昌曉指出,在醫師群體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精神特質中,奉獻是首要特質。許多專家為搶救病人犧牲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醫療救治,這種奉獻精神不僅體現在醫師個人身上,他們的家屬同樣在默默付出,"如有的先生開車送妻子來醫院,在停車場長時間等候,始終給予支持。"他表示,正是醫師群體的無私奉獻與家屬背后的堅強支撐,共同構成了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團結同樣不可或缺,"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挽救病人生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種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金昌曉表示,醫院院訓"團結奉獻求實創新"中的"求實",要求做決策時基于臨床證據和經驗判斷。這些精神特質應轉化為醫院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因,"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要讓這些精神特質深入每一位醫師的內心,成為醫院發展的強大動力。"金昌曉說。
黨建引領,筑牢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之基
黨建引領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根"與"魂",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工作。
然而,如何實現黨建與醫院業務發展深度融合,實現黨建賦能增效,一直是擺在公立醫院改革發展中的核心課題。"黨建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與醫院事業發展緊密相連、有機統一。"金昌曉說。
金昌曉提到,在整個醫、教、研工作中,黨員不僅要以身作則、做好本職工作,還要積極帶動周邊的醫務人員共同進步:"目前醫院約有8200名員工,其中中共黨員約2800多人,設有115個黨支部、14個黨總支。在服務質量提升和醫德醫風建設方面,支部書記承擔著第一責任人的職責,通過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支部的引領帶動,推動醫院整體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切實將"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轉化為全體醫務人員的自覺行動。"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金昌曉對公立醫院筑牢"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有著清晰的規劃。"從醫療來看,要不斷遞進提升服務質量;教學方面,要加大對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規培、專培生的培養力度;科研上,科技成果轉化是重點。"
他表示,北醫三院雖僅有67年歷史,但已躋身國內醫院第一方陣,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也成績斐然,"為了進一步推動醫院發展,醫院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制定‘十五五'規劃。一方面,總結‘十四五'成果與不足;另一方面,對標世界和國內最好醫院、學科,查找差距。
為億萬人民提供可及的優質醫療服務,是一道世界性難題,讓更多群眾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更是中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各方面的考核雖有壓力,但我們堅持自己和自己比,每5年上一個臺階,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不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之名。"金昌曉堅定的話語擲地有聲。在黨建引領的驅動下,公立醫院正以穩健的步伐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闊步前行,全力以赴為保障人民健康貢獻更為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