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11月7日 /美通社/ -- 花粉肆虐時的噴嚏連天,蒿草紛飛中的皮膚瘙癢,餐桌上意外觸發的紅疹腹痛,家中寵物相伴時的呼吸不暢……如今,"過敏"已從昔日的"小眾困擾"升級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挑戰。據世界過敏組織(WAO)統計,全球過敏性疾病發病率已達22%,大量患者深受鼻炎、哮喘、濕疹等問題困擾。在中國,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持續攀升,僅過敏性鼻炎患者就接近2.5億[1]。過敏性鼻炎、哮喘、濕疹等過敏性疾病,已成為影響全年齡段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一全球矚目的開放平臺上,拜耳特別邀請過敏性疾病領域頂尖權威專家——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主任委員、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變態反應(過敏)科主任程雷教授,國家免疫學(含變態反應)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主任關凱教授開展"過敏星人生存指南"專題直播,兩位權威專家圍繞"過敏性疾病流行現狀、診療誤區、患者科普教育、過敏中心建設"等話題展開分享,深入淺出地從利國利民的學術視角帶來專業洞見。
過敏診療中心,"一站式就醫"來破題
我國對過敏性疾病防控高度重視,2025年最新發布的《健康中國戰略之慢性病綜合管理藍皮書》已將其明確納入慢性病綜合管理體系。
"過敏性疾病作為覆蓋全生命周期、影響數億國民的慢性病,其有效防控直接關系到‘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從整體來看,過敏性疾病已呈‘慢病化'特征,這也對現有醫療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建設過敏中心,就是為國家公共衛生體系補上一塊至關重要的‘拼圖'。"程雷教授在發言時強調。
今年5月,江蘇省人民醫院過敏診療中心獲評世界過敏組織(WAO)卓越中心,作為中心主任程雷教授分享道:"過敏中心是以患者為中心,整合檢測、診斷、治療、宣教、隨訪等環節,實現一站式診療。由變態反應科聯合耳鼻咽喉科、兒科、皮膚科、呼吸科、消化科等相關科室,過敏中心可以作為公共平臺,聚集相關專科的專家聯合出診,能在全面評估病情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解決過敏問題,亦是民生所盼!"我們在臨床上見過很多輾轉多個科室無法得到規范診治的病例,患者不僅耗費財力精力,其實如果規范治療,完全可以控制疾病。未來,我們將積極推動全國范圍內建設過敏專病中心,實現從三甲到基層的分級診療網絡,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獲得規范化治療。同時,總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過敏性疾病防治體系。"程雷教授表示。
"此外,我們還將持續完善多學科聯合協作機制,將鼻、眼、氣道、皮膚等同源疾病統一管理,減少患者多科就診的負擔。并推進基層醫生培訓與患者教育,通過遠程培訓、病例研討等形式,提高基層醫生規范處方率和患者依從性。"程雷教授進一步分享道:"我們也致力于探索出特色‘中國路徑',并爭取讓中國標準走向世界。將為全球過敏性疾病的防控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過敏星人的生存指南,從破除誤區到科學用藥
當前,公眾對過敏性疾病的認知存在不少誤區。實際上,過敏是一種慢性、系統性、可累及多器官的免疫性疾病,不能簡單理解為暫時的"小毛病",需要給予充分重視和科學管理。很多人把過敏性鼻炎當成普通感冒,或者認為孩子大了自然會好,這個誤區導致患者未能及時就診或規范治療,病情反復甚至部分患者會發展為哮喘。
深耕過敏診療與科普工作多年的關凱教授,則從公眾健康認知給出實用指導:"很多人會把過敏性鼻炎誤當作普通感冒,或認為孩子長大后癥狀會自行緩解。這種認知偏差導致患者未能及時就診、規范治療,最終使得病情反復,部分患者還會進展為哮喘,造成額外健康風險。"
隨著過敏性疾病發病率不斷升高,"過敏共病"問題愈發凸顯。過敏患者常同時合并多種疾病,比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等,給病情管理帶來極大挑戰。關凱教授指出:"過敏性疾病的共病與多病會讓病情更復雜,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還會增加治療難度、延長治療周期,同時給社會醫療帶來沉重負擔。因此,過敏性疾病的早預防、早治療尤為關鍵。"
過敏性疾病的早防早治,離不開科學規范用藥。但臨床中,過敏患者的不規范用藥問題較為突出。比如癥狀一緩解就停藥,導致過敏炎癥未被徹底控制,病情反復發作。
針對高發的過敏性鼻炎,依據病情輕重與發作頻率制定差異化治療方案至關重要。關凱教授強調:"首先需明確疾病的分型分級。輕癥或間歇性發作患者,首選口服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通過藥物結構改良規避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不易嗜睡;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或學習,或持續發作四周以上的患者,需采用降階梯治療策略——即在首選鼻用糖皮質激素(如糠酸莫米松)的基礎上,聯合二代抗組胺藥等其他一線藥物。"
兒童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濕疹)發病率逐年上升,一項針對中國兒童的流行病學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2012-2021年被確診的過敏性鼻炎患病率(19.75%)高于2001-2011年(14.81%)[2]。針對兒童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用藥,關凱教授強調:"兒童用藥需優先考量安全性,他們并非成人的‘縮小版',不能參照成人劑量隨意增減。用藥劑型要兼顧適用性和依從性,比如低齡兒童使用抗過敏藥時,優先選擇糖漿劑等液體劑型,避免吞咽困難或劑量誤差。對中至重度、癥狀持續的兒童,首選鼻用糖皮質激素,抗炎治療時應使用全身生物利用率低的鼻用糖皮質激素(如糠酸莫米松等),并注意各類藥物的年齡限制。比如在今年的進博會上,我們看到的二代鼻用糖皮質激素,適用于3歲及以上兒童和成人,能夠強效緩解鼻腔及眼部過敏癥狀。"
從"被動治療"到"主動管理",擁有全方位健康的每一天
在過敏季來臨前啟動預防治療,是對傳統"癥狀出現才用藥"模式的重要優化,在臨床中已幫助大量患者減少了不適。關凱教授強調:"預防性用藥需建立在‘精準識別過敏原'的基礎上,建議過敏癥狀較重、周期性過敏的患者檢測一下過敏原,了解自己對何種花粉過敏后,就可以在做好充分的過敏原防護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過敏季計劃"。包括用藥起始時間、療程、復診節點和環境控制措施(如空氣凈化、戶外防護)。科學防治不僅靠藥,更靠提前規劃。
從具體干預時機來看,"以季節性花粉過敏為例,可在過敏季來臨前2-4周啟動抗過敏治療,提前干預能抑制早期炎癥反應,減少癥狀爆發。臨床觀察顯示,堅持預防性用藥的患者,發病后的劇烈癥狀(如頻繁噴嚏、大量清涕)可減弱為輕微不適,甚至不出現癥狀。"關凱教授進一步分享道。這不僅降低了因癥狀突然加重導致的急診就醫或住院概率,也大幅減少了過敏對日常生活的干擾。
不過,要讓"提前防治"的理念真正落地,提升公眾對過敏性疾病的科學認知是關鍵一環,這對守護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關凱教授表示:"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健康',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持續、準確、生動的健康教育。未來,我們應探索更多元的科普形式與疾病管理模式,如數字化健康管理工具的應用,助力公眾構筑自我健康管理防線。"
在過敏科學防治認知升級與實踐落地的征程中,企業力量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是推動這一進程持續前行的重要動力源泉。拜耳健康消費品戰略合作客戶事業部市場總監何穎佳表示:"進博會是推動健康理念與創新成果交流的重要平臺,今年我們帶來了開瑞坦®家族新成員歐洲進口的鼻噴霧劑。作為指南推薦一線用藥,糠酸莫米松噴劑是二代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改善鼻眼部癥狀,適用人群為3歲及以上的兒童和成人,一天1次即可享受24小時的長效保護。"從口服藥、糖漿再到鼻噴劑型的研發與推出,拜耳讓過敏用藥更貼合中國患者的實際需求。未來,拜耳將繼續憑借自身強大的科研實力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洞察,致力于幫助更多人擺脫過敏的困擾,擁有全方位健康的每一天。
[1] https://allergy-society.bg/wp-content/uploads/2023/02/WAO-White-Book-on-Allergy.pdf |
[2] 王睿坤,梁潔瓊,韓偉,王文鵬,陸穎霞,谷慶隆.2001—2021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過敏性鼻炎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22,56(6):784-7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