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2年3月22日電 /美通社亞洲/ -- 3月22日至23日,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會在浙江杭州召開。會議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衛生部聯合主辦。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副會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李金華,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紅十字會會長鄭繼偉,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艷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郝林娜等出席會議。各試點地區代表及國務院法制辦、公安部、總后衛生部、中國醫院協會等部門共200余人參加會議。會議還邀請了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器官移植學會及國內外器官移植方面的代表、專家參會。
李金華指出,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是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的最主要、最理想的方式。他說,2010年3月以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和我國人口多、移植器官需求量大,加之傳統習俗觀念影響巨大的現狀相比,還僅僅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他表示,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社會各界要齊心合力。要加強宣傳教育,逐步形成在全社會倡導并積極踐行公民逝世后捐獻器官的嶄新風尚;各部門要密切配合,切實幫助解決專門單位在實施這項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各地醫療衛生部門和紅十字會系統要不斷開拓創新,逐步健全完善科學規范的工作機制,培養鍛煉有敬業奉獻精神的工作團隊,為推動這項工作健康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黃潔夫在講話中指出,近年來,我國人體器官移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器官來源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我國的器官移植事業現已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公民器官捐獻和分配體系,將成為器官移植事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他強調,中國的捐獻救助絕不是器官買賣,而是符合社會和醫學倫理學準則的人道主義救助。國家應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完善的捐獻救助體系,逐步完善救助政策,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捐獻后救助工作機制,確保器官捐獻工作健康發展。
趙白鴿在講話中指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剛剛起步,是一項開創性的、利國利民的重要工作。兩年來的試點工作表明,紅十字會作為第三方機構,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參與建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是可行的、富有成效的。她強調,各地紅十字會要從人道精神和生命保護的宗旨出發,積極參與這項工作;要繼續推動和深化各相關方的協同合作機制,形成合力;要借鑒國際準則和經驗,從國情出發,著眼頂層設計,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統。
會上,器官捐獻協調員、志愿者和捐獻者家屬代表分別發言,與會領導向他們頒發了榮譽證書。世界器官移植協會介紹了國際器官捐獻與移植概況,各試點地區的代表們介紹經驗并進行了積極的交流和分享,相關專家進行了專題討論。
會議還發表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會宣言》(《杭州宣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