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泰伯網與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的“2023 AI遙感大模型產業峰會”在武漢成功召開,本屆峰會聚焦大模型時代下AI遙感技術革新與應用創新,云集了院士、人工智能領域、遙感領域權威頂尖專家,互聯網及衛星頭部企業代表,共議AI+遙感新范式、AI遙感多元應用與產業布局、通用大模型的發展趨勢與產業升級等熱點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龔健雅、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燕琴,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武漢市測繪研究院遙數中心等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峰會獲得了華為云、阿里巴巴達摩院、航宇微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大會主辦方,泰伯網創辦人、董事長兼泰伯研究院院長劉玉璋在開幕式致辭,表示對于遙感產業泰伯網跟蹤研究了十多年,這個行業發展到現在,產值規模在整個衛星領域非常大,但是對于遙感仍然屬于養在深閨仍未識,它的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解決AI遙感大模型模糊問題也是本次峰會舉辦的初衷。泰伯希望能夠以十年的經驗積累為產業單位賦能,通過更多的角度與大家共同在這個科技持續引領行業不斷向前的時刻,見證和引領AI遙感大模型產業。
泰伯網創辦人、董事長兼泰伯研究院院長劉玉璋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龔健雅發表了《AI遙感大模型的發展與思考》主題演講,龔院士詳細分析了遙感大模型研究背景、現狀,未來展望和思考。表示大模型被認為是通用人工智能及其在專業領域應用的核心技術,目前已經開發出一些遙感大模型,但是在業務應用方面還沒有表現出強大優勢,可用好用的遙感大模型還需共同努力,擴大訓練的樣本量和樣本類型,LuojiaNET作為一個深度學習框架可以支撐遙感大模型的訓練、建模與預估。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龔健雅
會上,泰伯研究院推出《AI遙感大模型市場研究報告(2023)》,泰伯合伙人、泰伯研究院首席分析師王悅承進行了報告解讀,報告對AI遙感大模型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展示了現有市場產業格局,發布了產業圖譜,分析了競爭格局和產業創新者,并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報告顯示到2025年,AI遙感大模型市場規模將超過200億元,AI遙感大模型將降低開發門檻,平臺化與簡易化并進,降低遙感規模化應用的成本,通用化與專用化并存。
泰伯合伙人、泰伯研究院首席分析師王悅承
會上成功舉行AI遙感大模型產業創新實驗室成立發布儀式,泰伯網、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華為云、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星圖等實驗室首批共建單位共同見證此次儀式。此實驗室將致力于促進AI與遙感融合發展,推動遙感產業創新,以創新為動力,以人工智能與遙感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重點圍繞產業創新、行業賦能和企業加速構建線上與線下一體化協作模式,基于核心圈層實現價值共創,為人工智能時代遙感產業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平臺保障。
AI遙感大模型產業創新實驗室成立發布儀式
會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發表了《通用大模型的發展趨勢與產業升級》主題演講,黃鐵軍以通俗的語言講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飽受爭議的發展過程,并對其技術現狀與產業升級進行詮釋。關于大模型技術與生態問題,黃院長表示模型的競爭,從科技的角度關心的是技術的競爭,要讓大模型的競爭下沉到算法的競爭、創新的競爭,大模型起到樹干作用,將產生以大模型為基礎的新的產業生態。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分享
會上,航宇微總經理顏志宇分享《智能衛星處理技術在藍碳經濟中的應用探討》,從智能衛星技術應用背景、遙感智能處理探索、大模型應用展望進行解讀。表示遙感大模型可以顯著提升信息提取(尤其是目標分割)的精度,使得通過智能算法來減少人力、提高效率。“在軌智能處理+大模型”,是未來智能衛星技術發展方向和熱點之一,突破當前的目標識別檢測應用場景及多項關鍵技術攻關(硬件、軟件、模型、系統集成適配等),擴展豐富在軌智能處理應用模式,智能衛星的技術將會給藍碳經濟助力賦能。
航宇微總經理顏志宇
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燕琴發表了《引領AI+遙感新范式,決勝遙感大模型時代》的主題演講,燕琴從如何看待AI大模型、需要怎樣的遙感大模型、如何構建AI+遙感新范式三個角度出發,就AI研究的戰略布局、AI遙感大模型智能化升級、AI遙感大模型構建挑戰與發展方向、AI+遙感新范式等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指出要從業務導向、人機協同、認知智能構建三方面引領AI+遙感新范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燕琴
會上,“AI大模型與遙感智能化變革”圓桌對話環節中,教育部長江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杜世宏,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研究員張覓,光明實驗室攬月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吳海山、百度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肖逸雄進行深入對話,探討了遙感智能化新機遇、模型的可靠性、技術與商業難點、AI大模型與遙感智能化實際應用、商業模式創新、遙感市場參與方新要求、AI大模型與遙感智能化的技術變革和創新趨勢等熱點議題,該環節由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艷東主持。
“AI大模型與遙感智能化變革”圓桌對話圖片
會上,武漢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中心教授劉菊華分享《遙感大模型研究進展》,從什么是大模型、為什么要做遙感預訓練大模型、怎樣做遙感預訓練大模型等角度分享了研究進展、成果與挑戰。指出遙感大模型采用大規模場景標注遙感數據集,分別對多種網絡結構進行監督學習和自監督學習預訓練,并在下游任務進行綜合性評估,劉教授表示遙感大模型大有可為,未來可期!
武漢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中心教授劉菊華
會上,華為公司2012實驗室 黎曼實驗室主任孫明偉分享了《華為云KooMAP,云原生的遙感智能服務》,介紹了華為空間信息(地圖)領域主要產品以及華為云KooMAP的業務架構與創新算法,介紹KooMAP云服務定位使能數字孿生的云地圖服務、匯聚地圖數據和應用生態,沉淀行業資產,打造開放平臺,提供時空處理、分析、可視等一站式開箱即用的時空信息服務。
華為公司2012實驗室 黎曼實驗室主任孫明偉
會上,阿里巴巴達摩院算法專家、AI Earth團隊遙感大模型算法負責人羅浩分享了《阿里巴巴達摩院AIE平臺和遙感AI解譯大模型》,介紹了達摩院AIE遙感AI公有云平臺,達摩院AI Earth遙感影像AI解譯通用分割大模型及其產品化工作,并表示期待遙感大數據未來多源遙感數據融合,能夠打破遙感數據“孤島”;期待遙感AI理解大模型能夠強化基礎模型及其智能化,基于基礎模型開發更多應用;期待探索遙感生成大模型需求,提升遙感生成可控性。
阿里巴巴達摩院算法專家、AI Earth團隊遙感大模型算法負責人羅浩
會上,武漢云總經理方承京分享了《AI遙感技術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應用與產業布局》,指出超大城市治理面臨著治理能力高需求等問題挑戰。在AI大模型的催化下,城市治理建設產生標準規范化、建設平臺綜合化、建設流程智慧化的升級趨勢,指出AI遙感大模型在超大城市治理領域中存在遙感數據采集與處理、基礎設施管理環境保護與資源管理、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災害風險管理的產業布局。
武漢云總經理方承京
會上,“人工智能與遙感的應用創新”圓桌對話環節中,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海燕 、武漢市測繪研究院遙數中心主任彭清山、武漢云總經理方承京、武漢北斗產業創新中心副主任華中雄圍繞行國有遙感數據與商業遙感數據互補融合,遙感應用的新場景與新市場,智能解譯實際應用困境,行業大模型的技術應用需求與未來發展等熱點問題進行熱烈討論,該環節由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孟瑜主持。
“人工智能與遙感的應用創新”圓桌對話圖片
本屆AI大模型產業峰會的成功舉辦,為共同探討AI遙感技術的最新進展、應用場景和未來趨勢提供了暢所欲言的平臺。將有效推動和促進AI遙感技術領域的發展和創新,促進產業界頂尖專家學者、企業和研究人員的交流互動,有助于拓展思路,分享最新的技術和科研成果。
AI遙感大模型的出現,使得遙感應用能夠更加高效地利用既有數據,并強化對遙感信息的翻譯能力,從而提高應用的性能和準確度。相信AI遙感技術的實際發展和應用前景,也會在業界的交流與碰撞中,不斷獲得突破,這對于提升我國在AI遙感技術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