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11月10日 /美通社/ -- 11月5日-10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斯凱孚(SKF)亮相主賓國瑞典國家館展區,展示品牌成立百余年來的多款具有創新性、代表性的產品,并于11月7日首發《斯凱孚中國ESG行動手冊》及視頻,系統呈現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將ESG深度融入全價值鏈的實踐,以及攜手產業鏈伙伴推動ESG生態建設的核心舉措。
在中國,斯凱孚以"御阻致遠"為品牌理念,圍繞"智能和清潔增長"、"多元、包容的社會"和"穩健、積極的質量"三大行動領域,聚焦"應對氣候變化"、"資源使用與循環經濟"、"員工責任"、"供應鏈責任"等六大關鍵議題,在"利益相關方參與"三大行動機制的保障下,開展"強化氣候管理體系與能力"、"提供有影響力的‘智能、清潔'產品和服務"等15項重點行動,全面覆蓋政府、行業組織、社區和企業協同開展ESG創新與建設,將集團可持續發展行動與中國ESG實踐有機融合,打造跨國企業ESG本土化實踐的優秀樣本。
研發創新 以軸承推動多行業綠色發展
從研發到供應鏈,從生產、運營到使用,斯凱孚將ESG理念融入一顆軸承的全部生命軌跡。
作為一家研發與旋轉軸周邊相關產品及整體解決方案的百年企業,斯凱孚在轉動設備的碳排放問題上擁有深刻的洞察。為降低摩擦損耗、潤滑油脂更換、使用壽命限制及產品報廢的碳排量,斯凱孚研發出低摩擦方案、潤滑管理、智能再制造及旋轉設備性能管理平臺等一系列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斯凱孚高度重視"數字化助力綠色發展",創新性研發傳感器、運維檢測平臺等智能產品,對軸承產品進行監測、診斷、維護,為地鐵、船舶行業的運行安全賦能。
除了自身的技術創新,斯凱孚還積極引領低碳標準的建立與生態的發展,與行業伙伴共同推動結構性改革。作為碳排放大戶,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全產業鏈的通力合作。斯凱孚加入SteelZero(零碳鋼鐵)倡議,并與頭部鋼鐵企業建立聯合工作組,共同創新低碳冶金技術,引領行業綠色標準的建立。在軸承行業,斯凱孚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首個"軸承產品種類規則",推進軸承零碳轉型。
在研發層面,除了聚焦環境方面的行動,斯凱孚在社會和治理方面也展現出多元、包容的行動力和行業引領能力,不僅與國內十余所高校廣泛進行交流合作,助力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發展,還積極參與國家重點項目及標準建設,支持中國提升先進裝備制造能力。
生產運營協同 賦能供應鏈加速ESG進程
在生產層面,斯凱孚承諾,到2030年實現全球生產運營環節的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到2050年實現全球凈零排放。在此目標下,斯凱孚多個工廠獲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50001能源管理體系認證。
在運營層面,自身的文化建設與外部的項目相輔相成。在企業內部,斯凱孚高度重視員工的體驗與發展,不斷完善健康管理體系、創造綠色舒適的辦公環境、提升員工的可持續發展與環保意識、打造開放平等、多元包容的職場環境。斯凱孚積極推動職場性別平等,為女性員工提供平等的職業發展通道。目前,在中國女性員工比例約為34%,其中寧波工廠管理層以及功能性部門女性同事占比高達60%。在外部,斯凱孚打造了"中瑞林業項目"、"斯凱孚智能教室"、"與世界有約"等一系列項目,持續推動社區共建,以公益回報社會。
在供應鏈層面,綠色減碳與可持續發展成為關鍵詞。其中,斯凱孚的循環包裝方案成為全鏈路減碳的典型案例。GSP(Group Standard Pallet)作為斯凱孚標準木箱,堅固耐用,支持至少12次循環使用。每200個標準GSP循環使用1次,即可避免1噸的碳排放。斯凱孚還定期向供應商和分包商開展行為準則培訓,在勞工權益、人權、工作條件、職業健康以及環境方面建立共識,建立可持續供應鏈盡責管理體系。
行業深耕 為基建創ESG行動新空間
在產品使用層面,深耕行業的經驗與積累,為斯凱孚乃至供應鏈及行業的ESG探索提供了推動力。以鐵路行業為例,在保證正常使用、滿足國家安全運營規定與狀態檢修要求的前提下,為避免資源浪費,斯凱孚打造出再制造鐵路軸承,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鐵路綠色發展:相比新造鐵路軸承,再制造二氧化碳降低92%,能源節省93%、用水節省96%。
而在風電行業,斯凱孚通過研發風電油脂AI檢測平臺與設備、主編《風力發電機組主軸承技術規范》、開創風電主軸軸承清洗解決方案三大行動,實現環境、社會、治理齊頭并進,為行業的ESG行動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斯凱孚中國及東北亞區副總裁趙慶濤表示:"在中國,我們積極響應‘雙碳'目標,將全球戰略與本土實踐緊密結合。《斯凱孚中國ESG行動手冊》的發布,不僅是一份實踐總結,更是我們持續開展ESG行動的長期承諾。我們將ESG深度融入業務核心,驅動自身的創新與增長,并協同各方打造可持續供應鏈,將每一顆軸承的轉動,轉化為驅動綠色變革的力量。未來,斯凱孚將持續深化ESG與業務的協同共生,以構建可持續供應鏈、賦能全產業鏈為抓手,服務用戶可持續發展需求,為中國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