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新興媒體與傳播方式的演變

2013-11-28 16:52
       
        趙何娟:大家好!非常高興能來到美通社這個活動來和大家分享,應該說有一些個人的經驗,也有一些個人的教訓,還有一些是我自己這一年來的轉變,所以,我們今天做的一個PPT可能比較簡單,但我想應該能言簡意賅地表達我想講的東西。我給這個題目擬的是新型媒體和傳播方式的演變,沒有再用新媒體這個詞兒,主辦方想讓我講新媒體,在座也有很多在國際經驗上,發現在國外提“新媒體”這個詞其實不多。我自己也越來越感覺到什么是新媒體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各種各樣的新型傳播方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以及隨著技術手段以及技術變革,和不同互聯網應用發生它在不斷演變,所以我用新型媒體這個詞,而沒有用新媒體。
        上半場我一個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為什么今天的討論沒有嘉賓提到互聯網,完全沒有提到互聯網。我看到那個朋友圈子分享之后覺得還挺有意思的,希望我給開一個更多的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傳播改變引發的討論和思想。
        大致介紹一下鈦媒體。鈦媒體是TMT比較垂直類的社群媒體網站,隨著用戶的積累和自身發展,已經越來越社區化,以及更多的互動性及使得我們更多地想把它演變成可以以用戶為中心,更多地把信息和服務整合的新型互聯網平臺。接下來我講更多關于行業方面的內容。
        我自己是媒體人出身,我從《第一財經日報》到《財經》雜志,再到財新傳媒,經歷了過去財經媒體輝煌時代,國內最主流和最頂級的傳統財經媒體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演變以及社交媒體沖擊,的確對傳統媒體的沖擊特別大,我在海外駐記者的時候,也越來越感受到現在互聯網新興業態的發展。我認為現在互聯網媒體的演變可能更多地和傳統媒體做了區分,我把它分為三大陣營,類似于更多的是自然而生的三種形態:
        第一,我們會更多了解到傳統媒體開始互聯網化,更多地把自己的媒體網站化,通過互聯網平臺把自己過去紙媒內容通過多媒體方式來展現,像紐約時報、道瓊斯旗下的華爾街日報,彭博是大家接觸的比較多的,紐約時報的網站有個雪崩數字媒體項目,在整個傳統媒體界引起的轟動還是比較大的,它創造了一個專題250萬點擊的歷史紀錄,至今為止還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因為他們更多地還是靠所謂數字收費閱讀來做轉型。在收費墻變化,只有《紐約時報》做到了數字化的收費閱讀,收入超過了它的印刷收入。
        第二,在座各位會看到很多個性化的博客網站興起,這些博客類的網站包括科技博客,美國有很多科技博客,華盛頓郵報是大家講的比較多的,還有AllthingsD Media,它更多的是基于Google算法,不斷研發今天最熱的話題,然后用這個話題去激發自由寫作者撰寫稿件,因此,AllthingsD Media成為龐大的媒體。
        第三,以前我們認為不是個媒體,但在今媒體概念被消解化的新的互聯網時代,我們越來越發現社交類平臺媒體屬性越來越強,我們更多熟悉Twitter,因為我們通過微博可能國內用戶會熟悉Twitter、Facebook,但我們可能忽略了近兩年變化特別大的Linkedin,過去我們認為它就是求職、招聘的社交網站,就是職業社交網站,因為它聚集的大量職業人群在上面創造內容,以及分享內容,傳統內容,所以它已經越來越成為美國讓傳統媒體人非常恐怖的信息聚合平臺。
        在這三類之后,我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媒體融合,會產生新的形態。比如Linkedin是道瓊斯數字集團旗下的類似科技類博客,實際它也變成很大的科技在線媒體,并且越來越有O2O的屬性,所以,它屬于第一類和第二類整合化的趨勢,它已經不僅僅是職業社交類網站,而且越來越有個人職業社交名片和個人信息,我們用中國時髦的話來說叫自須提聚合平臺,所以它迸發出來的力量也越來越引起美國媒體界的關注。
        鈦媒體在這一年之后自己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尤其應該說第二和第三種形態之間在尋找融合,我們越來越想打造TMT垂直領域類似于具有職業社交的平臺,所以,上我們的網站www.tmtpost.com網站,網站上非常簡單地是三大屬性:找到、讀懂和分享。
        找到,是類似公司人、從業者之間的精準匹配和更快速能夠讓公司找到你,以及我能快速找到我感興趣的公司,以及公司相關的信息,比如看美通社每年財報的變化,美通社今年發布了什么重大的戰略,他能快速地在里面精準地找到,并且我想加入美通社的話,美通社的領導風格是怎樣的,企業對它的評價是怎樣的,前員工,現員工對它的電平是怎樣的,可以快速集合在這兒看到,這是我們現在打造的更新的,更加垂直類的整合性平臺。
        現在大家聽到很多自媒體的概念,認為自媒體就是一時的風行,是博客時代的延續,或者微信的企業,因為在微信上人人都可以做公認帳號,像微博的大V就成了自媒體平臺。微博、微信、Linkedin這種大媒體平臺以及更加垂直化的信息聚合平臺來說,每個在上面的用戶都是自媒體的一塊耕耘的田,每個企業其實也是在這上面耕耘一塊田,也就是每個帳號都成了自媒體,這就使得自媒體不再短期的,大家興起來的一個self media的概念,它其實是一種趨勢,在不同平臺之下,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打造個人更個性化的信息平臺和信息體。
        2013年,整個媒體形勢有根本改變的一年,過去大家談的比較多的是傳統媒體要怎么樣,互聯網的沖擊怎樣,但都沒有2013年這一年來得痛楚,都沒有2013年這一年來得突出和都沒有2013年這一年來讓人感覺傳統媒體衰落之聲的四處而起。應該說這是和微信和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有關系,以及傳統媒體的領導,因為傳統媒體很多,還是黨報、黨刊,領導相關的,自己意識的覺醒,他們不再裝睡,官方已經開始認真研究這些新媒體的覺醒,也導致大批官方微博出現。過去大家比較樂觀,認為相關媒體監管門檻或相關政策瓶頸,反而會使得媒體自我發展會至少比美國晚幾年,但今年局勢變化快過很多人的意料,去年我沒有這樣的體驗,今年我已經被行多黨報、黨刊領導邀請過去做交流,大家平常會覺得鈦媒體新型互聯網媒體,那些國家級的報紙,他認為你互聯網信息不夠高、大、尚的,不夠全面的。我們有國際綜合媒體的用戶,他每天都會讓秘書把網上的新聞打下來給他。我馬上要趕到成都參加新型媒體的大會,沒有請任何傳統媒體,這是官方一年來的變化和轉折,這可能是我們需要去迎接的一個改變。
        我認為這背后是互聯網整個邊界被打破了,我們發現紙是有邊界的,在座各位都是和媒體打交道比較多的,會發現紙張這個東西就是一張紙,總有邊界,但互聯網是沒有邊界的,互聯網打破這個邊界之后,使得個人(用戶)、內容(信息)、服務越來越一體化、融合化以及邊界被不斷消解。鈦媒體的用戶是鈦媒體的讀者,自己又生產內容,他的內容又為其他用戶提供了服務。 
消息來源:美通社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