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5年5月22日電 /美通社/ -- 美德樂第十屆國際母乳喂養與泌乳學術會議(The 10th 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and Lactation Symposium)于2015.4.17-18在波蘭首都華沙召開,來自48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名專家參與本次會議,我國也有多位醫護人員參會。
9位國際母乳喂養研究和臨床應用領域的知名專家展示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母乳對足月兒和早產兒的重要價值,尤其是對于早產兒而言,專家們一致認為,我們應當付出所有努力保障“每個早產兒得到母乳喂養”,使其獲得母乳的醫學、營養學和發育保護效益。
會議分為三個專題,母乳喂養相關的基礎研究、基于循證醫學的臨床實踐以及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母乳喂養實踐:
一、母乳喂養的基礎研究
今年的三位基礎研究領域的講者都來自西澳洲大學(UWA)的人類泌乳學研究小組。研究小組負責人是Donna Geddes教授,她將超聲技術與母乳喂養研究相結合,不僅重新定義了泌乳期乳房結構和嬰兒吸吮的機制,還將超聲技術用于哺乳嬰兒的食欲控制、胃排空、體質成分的研究;Anna Cannon博士主要關注乳汁中食欲調控因子對哺乳行為的影響;Foteini Hassiotou博士關于母乳細胞、特別是母乳干細胞的前沿研究,引起與會學者的密切關注。
1.母乳喂養的食欲控制和胃排空
WHO的2015年數據顯示,全球18歲以上成年肥胖人數達6億,而5歲以下兒童中的肥胖人數達到4200萬,已成為國際范圍的一個嚴重衛生健康和醫療問題。母乳喂養的短期效應可讓嬰兒自主控制營養攝入;長期效應可通過代謝程序化進程,預防嬰幼兒和成年期超重或肥胖。
Donna Geddes教授指出,母乳喂養預防肥胖的機制是多因素聯合作用,如母乳成分、食欲調控因子、喂養方式和胃排空速度等。乳汁中至少含有6種以上的食欲調控激素如瘦素(leptin)、胃促生長素(ghrelin)、脂聯素(adiponectin)等,這些激素可通過母乳傳遞給嬰兒,幫助其自主調控營養攝入,確保生長發育處于正常范圍。
Donna Geddes還研究了早產兒胃排空的影響因素,發現母乳強化劑和巴氏消毒的捐獻母乳可延遲胃排空;但捐獻母乳用于病情穩定的早產兒則無顯著臨床差異,可作為親母母乳不足時的較佳選擇。
Anna Cannon博士研究足月兒純母乳喂養時,未發現單獨瘦素對喂養行為和胃排空的影響,目前認為母乳喂養嬰兒的食欲調控可能是多種激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2. 母乳干細胞的意義和臨床價值
眾所周知,母乳中有大量細胞,母乳喂養嬰兒每天可從母乳中獲得數百萬~數十億個細胞。而且母乳細胞的種類和數量在不同個體、不同健康狀況時的差異很大。比如,母嬰健康的成熟乳中,免疫細胞含量比較低,而在媽媽或寶寶出現感染(乳腺炎或嬰兒感染)時,乳汁中的免疫細胞數量顯著增加,在恢復后又回歸基線水平。
母乳干細胞還有極高的醫療價值,因為母乳干細胞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各種重要細胞,比如神經元細胞、肝細胞、胰腺細胞、心肌細胞、骨細胞等。隨著母乳干細胞的研究進展,我們已經發現了母乳干細胞與醫學臨床實踐的關聯。比如,哺乳期間某些特定干細胞數量降低,推測與母乳喂養降低乳腺癌風險有關,早產的媽媽在產后某些特定干細胞快速增加,有助于促進乳腺的補償性發育。
母乳干細胞不會引起腫瘤,應用安全,收集過程簡便,無需侵入性操作,不存在倫理學問題,在促進嬰兒發育、泌乳生理和病理學、腫瘤治療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二、基于循證醫學的臨床實踐
“知難行不易”,這個專題的目標是將母乳喂養的相關研究運用于臨床實踐,幫助專業人士實現基于循證醫學的“知行統一”。
2013年WHO統計數據顯示,全球6個月以下嬰兒的純母乳喂養率僅38%。Lancet 雜志報道,不能母乳喂養造成全球5歲以下兒童死亡達11.6%。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兒童都可從母乳喂養中獲益。英國報道,純母乳喂養6個月可使腹瀉和呼吸道感染住院率分別降低53%和27%。因此,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都積極倡導對所有嬰兒促進母乳喂養策略。
1.波蘭母乳庫的相關實踐
Maria Wilin?ska教授是波蘭圍產醫學轉診中心泌乳項目和首個母乳庫的創始人,目前波蘭有4家母乳庫。波蘭國家衛生部在所有三級圍產醫療機構開展了一項產后早期泌乳促進項目,并發表了12篇相關指南,涵蓋醫護人員的培訓、初乳使用、母乳收集儲存規則、配方奶使用原則等,以便規范醫護人員的日常操作,以保障早產兒和患病新生兒母親啟動和維持乳汁分泌。
Maria Wilin?ska's教授介紹2012~2015年通過產后盡早刺激泌乳啟動,醫院建立母乳庫等措施,使醫院的配方奶費用降低65%、抗生素費用降低63%,NEC發生率顯著下降,腸外營養時間和中心靜脈置管時間明顯縮短,新生兒出院時母乳喂養率明顯提高(62%升至78%),醫護人員與患兒家屬對于母乳喂養和母乳庫的認可度也不斷提高。
2.促進純母乳喂養:循證醫學實踐與展望
Cindy Lee Dennis教授是加拿大著名的母乳喂養和心理學專家,她開發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是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的母乳喂養評估量表之一。
Dennis教授認為出院時是否純母乳喂養,能預測后續母乳喂養情況,而院內母乳喂養率與醫院實施“愛嬰醫院”措施的力度有關。
Dennis教授強調,經過培訓的同伴支持人員可發揮橋梁作用,在提供母乳資訊、組建社交圈和提升母親哺乳信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研究也顯示充分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母乳喂養宣教,有助于提高初乳喂養幾率,延長母乳喂養持續時間。
另外,有些妨礙母乳喂養的高危因素可有效改善,如發揮父親的支持作用,提高母親的自信心、關注和改善產后抑郁問題等。
3.NeoPAss項目:父母參與的早產兒護理
NICU常常面臨著許多挑戰,各地區醫療機構存在臨床實踐的差異、各醫療機構之間缺乏明確責任分工與協調溝通等。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Matthias Keller教授強調了家庭參與NICU患兒護理的重要性,并分享了NeoPAss項目,由醫院組成多科室醫療團隊,患兒父母是其中的重要成員。項目通過對家屬進行培訓、制定從產前到出院整個過程的臨床路徑的核對清單,提供全套完整的床旁醫療記錄文件,確保臨床路徑的順利執行。結果顯示NeoPAss項目提高了患者教育和親子聯接,縮短了平均住院時間,提高了出院時的母乳喂養率。
三、NICU母乳喂養實踐
1. 早產兒生長受限與個體化母乳強化
加拿大的Christoph Fusch教授提到:早產兒生長速度遠高于足月兒,因此營養需求更高,而目前母乳的強化依據母乳成分的平均值計算。但母乳并非一個標準化產品,母乳成分存在顯著的個體間和個體內差異,使用平均值估算并不適當,可能導致相當比例的早產兒面臨生長受限的風險。
Christoph Fusch教授分享他們的經驗,每周兩次進行三大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檢測,通過個體化母乳強化來滿足早產兒的營養需求。個體化母乳強化雖然可能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但能讓早產兒達到較佳的生長速率。
2.確保NICU母乳喂養的策略
Dianne Spatz是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泌乳項目負責人,她分享了兩個促進NICU母乳喂養的項目,一個是“促進和保護NICU患兒的母乳喂養十項措施”,通過規范化操作和持續的質量改進和隨訪,從產前宣教、知情選擇、產后鼓勵早吸乳、初乳口腔護理和哺乳支持等多方面實施,以實現及早泌乳、提高母乳喂養率的效果。另一個是醫院母乳咨詢護士項目(BRN),通過培訓使護士具備專業的母乳喂養支持技能,承擔起日常的床旁泌乳支持工作。這兩個項目的實施,讓費城兒童醫院NICU出院患兒的母乳喂養率顯著高于美國的平均水平,目前,“NICU十項措施”項目還在泰國等多個國家推廣實施,都取得良好效果。
3. NICU母乳喂養對NEC的預防策略
加拿大Shoo Lee教授是廣為中國新生兒科界所熟知的一位國際專家,他致力于推動基于循證醫學的醫療質量改進(Evidence-based Practice For Improving Quiality,EPIQ)以改善NICU臨床實踐。
在降低NEC發病率的項目中,參考日本NICU的經驗,鼓勵NICU推行純母乳哺喂,使加拿大NICU網絡的NEC發病率從6%降低至2.5%,大大降低了新生兒住院病死率。Shoo Lee教授一直倡導早產兒護理應以患兒家庭為中心,患兒父母在護士指導下承擔早產兒初級護理工作,研究結果顯示早產兒院內感染和NEC的患病率降低,體重增長更快,住院時間縮短,母乳喂養率和家屬滿意度都得到提高。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家NICU加入了EPIQ項目,其中中國有10家,在演講中他也分享了中國NICU的進展和未來的研究設想。
了解更多第十屆國際母乳喂養與泌乳學術會議的信息可瀏覽 http://www.medela-symposium.com
“第11屆國際母乳喂養與泌乳學術會議”將于2016年在德國柏林舉辦,敬請關注。